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术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2017-03-07 12:12功,乔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微血管肝细胞

程 功,乔 森

(1.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272011)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术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程 功1,乔 森2

(1.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272011)

导致患者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微血管侵犯。对患者进行早期微血管侵犯预测,有助于患者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者术后评估具有促进作用。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诊断研究

肝细胞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的一种,是位列于世界第二位的癌症,普遍出现在东南亚国家当中[1]。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一般为肝移植或者是肝切除。但肝细胞癌术后存在高复发的风险,其中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患者肿瘤大小、体积、以及肿瘤数目是导致肝细胞癌复发的主要因素[2]。血管侵犯主要是由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两种,其中大血管侵犯是能够在术前影像学、术后病理检查当中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的到的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是只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的血管侵犯[3]。微血管侵犯对患者的危害性小于大血管侵犯,为使微血管侵犯诊断效果更为准确,应在患者术前排除大血管侵犯[4]。

1 微血管的相关定义

肉眼观察不肿瘤周边的肝组织中有肿瘤侵犯肝静脉或者门静脉,但是在显微镜能够观察的到,该类现象称为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5]。除此之外,在胆管、淋巴管、肝动脉、肝静脉也会发生微血管侵犯。目前对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定义通常是指肉眼或影像学观察不到,而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的肿瘤对周围组织中肝静脉或门静脉的侵犯[6]。

2 微血管对肝癌预后的影响

微血管侵犯在肝细胞癌中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微血管侵犯会对肝癌患者术后复发以及长期生存率产生影响[7]。据相关研究指出,患者的复发时间与长期生存时间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严重程度成反比关系,微血管侵犯越严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复发时间越短,反之越长。还有相关学者指出,在患者肝癌直径小于或等于2厘米中,微血管和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率没有明显关系[8]。但是在肝移植治疗中,微血管侵犯会对术后患者的复发以及生存率产生影响[9]。

3 血管侵犯的术前诊断

3.1 影像学

预测微血管侵犯的主要指标为肿瘤直径,当患者的肿瘤直径>2厘米时,微血管侵犯程度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大[10]。报道指出,CT中的微血管侵犯组的肿瘤细胞直径(5.02±2.80)cm,而没有微血管侵犯组的(3.20±3.02)cm[11]。

肿瘤的按形态可划分为多结节融合型、单发结节伴包膜突破型、单发结节型等。肝癌不同的大体分型与预后存在相关性[12]。相关研究将肝癌的单结节型、单结节伴外生型、多结节融合型、侵润型分别称为1型、2型、3型、4型。据相关研究指出,当1型肿瘤的直径大于十厘米时,其预后同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十厘米没有明显差异,1型肿瘤是直径大于十厘米肿瘤中预后状况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经相关研究结果得出2型、3型肿瘤相对于1型肿瘤更易发生微血管侵犯,4型肿瘤不仅在这四种类型肿瘤中微血管侵犯发生率最高,其乙肝感染率也高于其他3类[13]。有研究指出,术前CT大体分型的准确性为百分之四十六,其中2、3型的准确率分别为百分之六十二、百分之二十六、百分之四十,认为利用薄层CT、提高对比度、建立影像标准能够有效提高准确性。Hatanaka等超声造影诊断大体形态的灵敏度为百分之九十六、特异性为百分之八十、准确性为百分之九十。经过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影像学标准能够对肿瘤的大体分型进行明确,但是对于诊断何种类型肿瘤发生微血管侵犯风险更高,则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于探讨[14]。

3.2 分子生物学

脱-γ-羟基凝血酶原(异常凝血酶原)是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由于其目前的生产机制尚不明确,将促使其产生的可能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肝癌组织中的γ-谷氨酰羟化酶的活性出现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脱-γ-羟基凝血酶原产生,还有一种是由于维生素K代谢不正常,导致其利用率下降。除此之外,肝癌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的表达程度也是影响脱-γ-羟基凝血酶原产生的原因。脱-γ-羟基凝血酶原结构中的两个类似于肝细胞生长因子结构能够通过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结合,从而使癌细胞数量增加[15]。

甲胎蛋白是以往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癌的重要指示物。现今阶段关于甲胎蛋白能够对微血管侵犯进行预测尚存在争议。

3.3 系统性评估

分子生物学与影像学中与微血管侵犯有关的因素在预测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多项因素对预测结果进行系统评估。

相关报道指出,增强CT中微血管侵犯的生物标志物组成影像基因相关的静脉侵犯,对微血管侵犯进行预测,静脉侵犯主要由肝组织-肿瘤区别、低密度环、瘤内动脉三个独立存在的影像学特征组成。当只有瘤内动脉存在时,则表明存在静脉侵犯现象。

4 结 论

微血管侵犯会对肝癌的预后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由于现今阶段对微血管侵犯的诊断方式主要依靠于术后的病理检查,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术前治疗方法选择的难度,因此对和患者进行术前微血管侵犯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对诊断微血管侵犯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者与微血管侵犯相关的因素较多,仅凭单个指标不能对微血管侵犯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应采用多个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上述诊断方法的准确性都比较高,但是由于研究所采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得到的结果不是非常可靠,因此术前诊断微血管侵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行辅助。

[1] 白石磊,杨平华.微血管侵犯对小肝细胞癌和大肝细胞癌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7,6(3):207-211.

[2] 张水军.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诊治[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7,6(2):150-152.

[3] 刘臻玉,武 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特点及相关临床指标[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7,29(2):107-111.

[4] 张小峰,汪 宇.微血管侵犯在肝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肝胆外科杂志,2017,25(1):7-10.

[5] 陈 星,李 强.微血管侵犯对单发小肝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2):94-98.

[6] 姜月红,孙丽芳,冯恩航.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的应用价值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0(24):7-9.

[7] 宋 彬.肝细胞癌的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西部医学,2015,27(4):481-485.

[8] 李文柱,罗宁斌,苏丹柯.能谱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1):2012-2016.

[9] 徐 萍.黄梦琪,廖 冰.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预测孤立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7,26(1):31-36.

[10] 程 田,刘献华,张清萍,等.甲胎蛋白异质体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2):94-96.

[11] 林莺莺,陈 燕,陈岩松.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检测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免疫学,2015,35(4):328-333.

[12] 濮珏彪,王学锋,彭奕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4,29(3):270-273.

[13] 胡明芬,庄 林,李云丽,等.异常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7,9(1):79-82.

[14] Jiang,W.-C.,Cheng,Y.-H.,Yen,M.-H. et al.Cryo-chemical decellularization of the whole liver for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sed functional hepatic tissue engineering[J].Biomateria ls,2014,35(11):3607-3617.

[15] Du,C.,Narayanan,K.,Leong,M.F. et al.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hepat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multi-component hydrogel fibers for liver tissue engineering[J].Biomateria ls,2014,35(23):6006-6014.

R735.7

A

ISSN.2095-8242.2017.46.9101.02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微血管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