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山州“精准扶贫”的“精”和“准”问题

2017-03-09 16:35龙周雅妮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龙周雅妮

【摘 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工作成败在于“精”和“准”,当前文山州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不准确、扶贫产业精准不准确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粗浅探索,并就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户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和“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只有坚持“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精准脱贫”。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扶持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二、“十二五”以来,文山州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山區和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的重点区域。文山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直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州工作的重心。“十二五”以来,累计解决3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人口从72.24万人下降至37.16万人,全面解决了11.56万深度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文山州在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六大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文山州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31亿元,完成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1219个,精准扶贫取得新成效,新解决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15年,文山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2亿元,落实并启动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1216个村组。共有1592个部门挂钩到贫困乡村,68135名干部职工挂钩到贫困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调研帮扶工作,新解决8万人脱贫问题,扶贫开发工作在新时期实现了新的跨越。

“十二五”以来,文山州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等因素影响,截止2015年底,文山州依然还有45万贫困人口,收入不到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有3.2万人。要完成到2018年,3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十三五”的扶贫工作中,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三、文山州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是一些干部把扶贫理解为个人行为,认为扶贫就是个人向挂钩的农户捐款,而自己的工资收入刚刚够养家糊口,要完成扶贫任务只有省吃俭用,用攒下来的钱逢年过节对挂钩的贫困户表示慰问。这种对“精准扶贫”的错误理解根本无法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须知,“贫穷”只是一种社会表象,要消灭贫穷的治本之策,必须是找到“穷根”,并彻底铲除之;同时,还要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而不是表象化的“给钱”应急,亦即不是简单地“给病人输血”,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打通病人身体的经络、助其恢复生理机能,让其能够自我“造血”。恰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长久而根本的“扶贫”之策。扶贫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而是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巨大的扶贫合力,才能真正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二是认为扶贫是驻村工作队的事。因为组织上规定:工作队要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切实担负起责任。所以,许多干部据此认为,扶贫看来就是工作队主导的具体工作,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来有的同志自身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也缺乏帮助群众致富的能力与本领;二来也有的同志存在怕担责、怕出力的心理,在扶贫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因而乐于拭目以待,或者坐享其成。但是须知:“精准扶贫”不是工作队的“单打独斗”,而是每位干部要切实担当起的责任,要借助驻村工作队的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全部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完成的事业。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是我们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所以,“精准扶贫”是部门、是社会共同“大合唱”,而不是任何部门、个人的“独唱”。

(二)贫困户精准识别不准确

贫困户的判定没有具体的标准。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存在不是贫困户却领取扶贫资金、懒汉也被定为贫困户接受扶贫、不符合低保待遇的农民享受低保待遇等情况发生。

一是“富农”也被扶贫。由于扶贫的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即使農户已经很富裕,不属于贫困户,一些干部为了应付式的完成扶贫任务,不根据实际情况、不进行实地调研,仍把这些富农列为贫困户;或是在扶贫组进行扶贫工作的实地考察中,一些富农为了领取扶贫资金,刻意隐瞒家庭财产、谎报家庭实际收入,加大了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难度。这些富裕的农户和真正贫困的农户一起领取扶贫资金,不仅是对扶贫资金的浪费,更容易激发干群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二是“懒汉”也被扶贫。在扶贫工作中,一些有劳动力,能够勤劳致富的农户却惰性膨胀、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不思进取、属于希望被扶贫的懒汉“贫困户”。这些好吃懒做之人被列为“贫困户”,既造成对扶贫资金的浪费,又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抵触,也违背我们弘扬健康向上社会风尚的宗旨,还将是对我们“精准扶贫”工作的亵渎与嘲弄;农村低保资金发放的随意性,导致“养懒汉”的情况随处可见,更增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由于发放低保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简单粗放,以年龄、平均分配指标等条件作为低保享受的硬性条件,不及时取消脱贫和已经死亡低保对象。许多不符合低保待遇的农民却享受低保待遇,而个别困难农民由于不了解农村低保政策、低保申请的条件及程序等原因造成“错保”“漏保”。以麻栗坡猛硐乡为例,据调查,麻栗坡猛硐乡2015年不符合领取低保的条件,却仍享受低保待遇的动态人数高达1000多人。这种情况在农村工作中普遍存在,低保金发放的随意性,导致低保资金流失严重,养懒汉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人陷入了越穷越懒的恶性循环,由于长期形成的惰性思想,这些懒汉只想坐等扶贫资金,而不愿发展扶贫项目。

三是对“孤、寡、残、独”贫困户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把“孤、寡、残、独”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发展产业项目。这些贫困户没有劳动能力,根本无法很好地发展产业项目。不仅对这些贫困户没有有效的帮扶,还会造成扶贫项目空转,扶贫资金的浪费。

(三)扶贫产业找准难

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地方要找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十分困难。

一是扶贫项目找准难。受资金、技术、条件的影响,农户能从事的扶贫项目大多是种养业,所以精准到户的开发式扶贫仍然以发展农户种养业为主。而农业内部传统种养业和其他农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差距日益增大,传统种养业的收益越来越少,扶贫开发的扶持难以对农户形成长期有效的行动推动力。此外,在开发式扶贫资金总量约束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获得资金扶持通常都是年度性或者一次性,无法像其他扶持政策那样能够提供持续的扶持和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脱贫动力。

二是种养殖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种养殖业从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且种养产品市价相对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市场预期,给扶贫产业的选定带来较大的困难。虽然种养业的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安排到户,但是大部分扶贫项目多是农户各自为营、单打独斗,项目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也没有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极易造成农产品的滞销,扶贫项目抵抗各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三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扶不起来。新发展一种特色产业,需要打破传统,运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事实上,众多的贫困村因地处偏远、发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变得难上加难。

四是扶贫到户项目见效慢。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扶贫到户项目特别是生产发展项目,见效很慢,周期很长,工作量也很大。长期以来受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习惯于搞基础设施建设,习惯于搞普惠制度,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产业扶贫工作量大、难度大,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大多数人不愿做。

(四)因贫施策的针对性不强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每个村子、每个农户都有不同的贫困原因,必须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规划,因贫施策。而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一是对扶贫村子的所有农户统一施策,帮扶的项目简单的固定在种植水稻或者是鸡、鸭、牛、猪这几项养殖业,对技术培训和教育扶持这些项目的帮扶很少,扶贫资金的利用率、增值率不高;二是许多干部为了应付式的完成扶贫任务,对外出打工以及家里无劳动力的帮扶户,定性的安排种养殖扶贫项目进行扶贫,造成扶贫项目空壳运转,扶贫资金严重流失;三是农技培训课程没有针对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农户的实际帮助不大。例如帮扶单位没有针对性的在一些村子开展少数民族刺绣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基本只是村两委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式的参加,大部分农户对培训课程不感兴趣,几乎不参加这些培训课程。这些统一安排的培训课程既没有针对性、又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授课资源的浪费。

(五)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为了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大部分单位都侧重于投资少、见效快的短期扶贫项目,扶贫项目缺乏长期的致富项目,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所占的贫困人口比重大,“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四、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几点建议

(一)多舉措“精准”认定贫困户。采取多种有效的贫困户认定方法,例如贵州省毕节市采用的“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等简单易行的方法。“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为了更实际地监测贫困人口的变化,除了上述“四看法”,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见到帮扶户本人,由本人亲口述说家庭基本情况并对工作队的调查评估进行签字按指印;二是见到帮扶户邻居,向邻居侧面打听该农户的家电农机、家庭成员读书就业、健康状况等情况;三是到帮扶户家里实地调查,工作队进农户家中要走完各楼层,对家电、车辆等要看到实物,了解新旧程度,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要尽量亲眼看到,了解其规模;四是见到帮扶户相关证件,对户口本、土地证、残疾证及相关信息凭证等,要让农户全部出示,确保信息真实。通过实地调查评估,要召开群众会对贫困户名单进行现场公布,并进行民主评议,对群众提出存在疑问的贫困户,在公示前应增添复核程序,即由工作队依据贫困户登记表信息进行二次入户调查了解,并通过民情日记详细记录该农户情况,便于在评议会上提供更全面的佐证资料,既避免贫困户“被退出”、更防止富裕户“戴穷帽”。

(二)分类指导,做到瞄准式扶贫。一是做到扶贫项目精准。要因地制宜,安排扶贫项目,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引进适合地方发展的新兴产业,集中项目资金,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推动贫困户加入农业合作社,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制定中长期扶贫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教育脱贫、生态扶贫等扶贫项目,打好扶贫项目“多样化组合拳”,实现扶贫项目效益长期化;二是强化扶贫项目精准到户。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区分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好、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把“孤、寡、残、独”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真正体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着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针对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贫困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加强技能培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是培养农村造血功能、根治贫困的根本策略;四是加强扶贫项目的精准培训。项目培训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企业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合唱、学习大众化,无实际指导作用的问题。

(三)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农村低保工作纪律,完善帮扶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一是严肃农村低保工作纪律,硬化工作责任,加强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工作。严格低保工作入户调查,村委会、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公示等必经的审批程序。杜绝”养懒汉“的情况发生,真正发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二是帮扶干部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加深了对扶贫攻坚工作规律性的认识。首先要转变“抓扶贫就是给资金”的观念,更加注重源头治贫。坚持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瞄准致贫根源,实施精准化识别、动态化管理,拓展对口帮扶的政策内涵,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其次要转变“抓扶贫只是驻村工作队的事”的观念,更加强化脱贫责任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纽带和龙头作用,切实做实精准扶贫工作,也要压实各级干部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开发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对落实脱贫任务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三是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帮扶单位应与各行业、各部门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四是要建立和完善产业扶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教育和就业帮扶力度和完善金融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扶助体系。提高低保标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减少返贫率。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