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2017-03-09 01:12吴桂坤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吴桂坤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吴桂坤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也逐渐显现,即由传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消极干预转向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心理进行积极干预,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反对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消极心理研究倾向。积极心理学强调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使命,而不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的、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1]。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心理学家Seligman提倡用一种更加乐观的、友好的心态去看待人的动机、潜能和能力。他主张要帮助普通的、平凡的人们在积极美好的状态下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快乐幸福地生活。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潜能和美好品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提倡通过社会和组织的改变来提升人的愉悦感、主观幸福感、价值、力量感、美德、才华等,它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

2.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2.1.1 实现心理学的价值 平衡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平衡性,是对积极和消极的层面都进行研究,传统的心理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战争后关注点转移到心理创伤的人群,关注面变窄,而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使得心理学者以人固有的、客观的、潜在的及具有建设性的美德、力量为出发点,主张发现人的自身价值。它把根本目标定位在培育人的积极品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和当今社会相处。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相互结合,正好可以实现心理学的价值。

2.1.2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从以下3个层面研究人的积极力量。一是主观层面。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对发生过的事情的美好回忆,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的乐观感受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事情的美好期望。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即使面临的困难是多么艰难,也能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去面对、去积极化解。二是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存在于个体身上固有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人格中积极特质的研究。三是社会集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关注社会支持研究,也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积极的人格特质培养,而积极的人格特质在积极的社会关系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

2.1.3 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 传统心理学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关注的是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关注的层面多是消极的,而积极心理学对所发生的问题给予积极解释。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不能为人们增添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但可以为人们发掘自身潜在能力和积极力量提供机会。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科学的方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使人的潜力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体现了心理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注重研究“障碍、问题、失败”的消极模式。

2.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2.2.1 研究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情绪体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人类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使人们进入战斗准备,从而战胜或远离危险。而积极情绪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包容性和创造力,它会使人们更健康长寿,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如兴趣产生探索、掌握新的信息和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的愿望;满意产生保持现有的生活环境并把这种环境和自我以及社会的新观点融为一体的愿望;自豪产生想与他人分享成功和求得在将来取得更大成就的愿望;爱产生想再次与所爱的人一起游戏、探索的愿望[2]。

2.2.2 研究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石。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自我、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

2.2.3 研究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健康、人格、创造力、个体情绪和心理治疗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积极的小系统和积极的大系统,积极的小系统包括良好关系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健康的家庭等;积极的大系统包括公民有责任感、职业道德感等。积极心理学还研究影响人们幸福生活的环境因素和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发挥和培养的环境因素。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快速普及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还停留在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片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心理咨询倾向于病理性治疗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方向,便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而易见是在学校开展的,而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却是由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组成的。所以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的积极努力。

3.1 家庭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在与学生的沟通上要选择正确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学生的沟通方式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改变,使之能够更好适应孩子的需求。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起着很重要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与学习的对象,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特质,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不骄不躁不气馁不妥协,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家长还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要及时掌握,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起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家长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3.2 社会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人不能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人际关系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在目前社会压力之下,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工作角色,这个阶段能否过渡好,能否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提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有很大帮助,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在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通过与这些人的沟通,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从而更好地为步入社会做准备。同时社会各界,如媒体、政府以及一些其他机构,都应对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给予支持和鼓励,特别是贫困生和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他们的身心本就很脆弱,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学校也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沟通,让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提早感知社会,这样才能培养积极的品质。

3.3 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高校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3.3.1 注重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教师不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用他们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身心健康水平来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所以学校应注重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

3.3.2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3]。

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原则,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彰显课程体系的积极导向,注重学生对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等[4]。选取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为课程内容,注重对大学生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

3.3.3 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应该以积极心理治疗为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成员,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发掘个体的自助潜力,而不是仅仅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当前,传统大学生心理咨询侧重于障碍性咨询,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识别与治疗、预防校园危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帮助大学生改变现状、发展自我、寻求幸福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因此,开展积极心理咨询的对象应该从原来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少数学生扩展为追求健康幸福的全体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应该从障碍性咨询转化为发展性咨询,要以增强来访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其改变以往消极的认知模式、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和情绪体验为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咨询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也不是忽略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而是它更强调关注人性的优点与价值[5]。

3.3.4 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具有与大学生生活贴近、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特点。以活动为载体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心理教育的氛围,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心理社团活动,是凭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选择的,这增强了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心理活动,为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奠定了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3.5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某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影响行为系统。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校园行政文化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活动载体;校园精神文化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无形之手。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的工作目标体现了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是与人类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我们深信,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过上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1]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

[2]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田奇.从积极心理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阎婧祎,高杨,肖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95-98.

G640

A

1671-1246(2017)20-0009-03

2016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16ZC11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