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培养

2017-03-09 01:58王化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大学生

王化丽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培养

王化丽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关系到其社会化进程,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因素等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责任意识;校园教育

1 责任意识概述

1.1 责任意识与社会化

责任,这个词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对公正、职责和惩罚的分析中就已经开始运用责任的含义。康德认为,责任就是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我国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生的崇高责任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亦有关于责任的论述,恩格斯说:“如果不谈所谓的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的显现,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责任意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个人的发展与每个人的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责任意识的增强和责任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和成才发展的重要课题。

1.2 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责任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支点[1]。首先,责任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其特征是由他人导向型转变为自我导向型。只有强调责任意识,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正确的抉择,并顺利走向社会。其次,责任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支柱。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踏实工作。再次,责任意识培养能够为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意识是人的道德意识中最本质、最深刻的层次[2]。道德意识、大局意识、民众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等都是由责任意识引发出来的。责任意识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培养一切优秀品质及美好行为的首要因素。在美国西点军校,教官、学员都有这样的信念:“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经理不是合格的经理,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责任意识是人才成长的核心,能够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

1.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三个层面

1.3.1 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有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基础和前提[3-4]。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其提升为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因此,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当珍视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发展,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自己的发展更加全面和完善。

1.3.2 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当代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长期以来享受着父母和长辈的照顾与关爱。因此,他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和亲人所付出的辛劳,认识到自己所承载的父母和长辈的期望与寄托,进而主动承担起对父母和亲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3.3 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人是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意识,并自觉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有机体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使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作为社会群体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各种法律规范,主动了解国情,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同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服务人民、贡献社会[5]。

我们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划分为对自己、对家庭以及对国家负责3个层面,这与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缺失原因

2.1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2.1.1 家庭责任观念不强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越来越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意味着,一方面,他们独享了家庭全部的爱与照顾,得到了比多子女家庭更加优越的成长条件;另一方面,也赋予了独生子女更多的甚至是全部的家庭责任。然而,有些大学生则只愿享受家庭的爱与照顾,而不愿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只愿过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不愿为家庭有所付出[6]。当代中国大学生都要缴费上学,对于广大农村家庭和一些城市工薪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在我国有许多做父母的为了供养正在读大学的儿女节衣缩食。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平时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往往只考虑自己,向父母索取往往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进校后容易产生虚荣心及攀比心理,要求配置的“新三件”(手机、平板、电脑)往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他们很少想到如何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只一味地向家庭索取而不思回报,缺乏感恩意识,更缺乏最起码的对父母尽孝的责任意识。

2.1.2 爱情、婚姻责任观念不容乐观《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3月,天津某高校的大学生设计了一份针对在校大学生性知识、性行为、性观念的调查研究。调查选取了天津市8所本科院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群体并不像部分媒体报道的那样“性泛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只是为了寻求性伴侣,身边的同龄人曾经有过婚前性行为或同居行为的占四成左右。

一些大学生到了大学为填补寂寞于是开始在爱情的世界里做游戏,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看到同学谈恋爱自己也要谈,或者把谈恋爱当成炫耀的事,显示自己有很多的追求者。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缺乏谨慎的态度,思想浮躁,随波逐流,把在大学谈恋爱当作一种时尚,盲目随从。很多女大学生认为找一个有钱人等于有了好人生,把爱情当成生存的载体。有些大学生甚至把从影视媒体中看来的情节加以模仿,不做过多的设想,婚姻观念淡薄,不考虑后果。

2.1.3 职业责任认识比较模糊一项在广州进行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跳槽。据北京青年研究会2000年的调查,在2 002名16~35岁的北京青年中,有25.6%的人曾经换过工作单位。目前应届高校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缺乏理性认识,过于追求经济和现实利益,受追求热门职业和热门地区这种职业价值观影响,产生盲从与冲动心理[7]。

2.1.4 集体责任观念淡化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实用主义倾向增强,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具体表现为缺乏团队精神,不遵守集体规定,自由主义倾向严重。一些贫困生对国家、学校及社会捐助存在依赖,而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1.5 公德、诚信意识低下一些高校中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学费欠而不交、贷款贷而不还;有的大学生虚报信息,骗取贫困资助;有的大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龙头,人走不关灯,用厕所不冲水,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这些现象在校园屡禁不止。

2.1.6 社会责任意识缺乏我国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等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生的崇高责任意识。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

2.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原因

2.2.1 教育理念的传统化中国从古至今,从农村到城市,几乎都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倾家荡产也要送孩子上大学、出国,甚至沿街乞讨也要供孩子花费。这种只讲奉献不讲回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只讲索取不讲付出[8]。

2.2.2 家庭成长的自我化现在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责任心的培养,更没有把人格健全作为基本目标,一味地包容、包办甚至袒护、放纵。独生子女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不理解他人,缺乏协作精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超生子女”,则容易因为家庭关注的分散,放任自流,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这些都是带有传统中国特点的教育观念,是造成责任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9]。

2.2.3 学校教育的应试性在国内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升学率依然成为人们判断学校好坏的衡量标准,教师、家长给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分数成了衡量“好大学生”、“坏大学生”的唯一标准。

2.2.4 媒体宣传的负面性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体给年轻人带来了大量信息资源,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由于市场经济带来利益的驱使,大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使用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甚至夸大对事实的报道,放大当代大学生的种种问题。在媒体和舆论的引导下,青年朋友容易对自身群体产生悲观心理,造成灰色“标签效应”。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跨文化的信息传播通过网络的渠道最容易诱发青年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

3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不仅强调个体自身的发展,还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主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3.1 学校教育

3.1.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一些大学生之所以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基础,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高校应积极发挥课堂的作用,搞好思政课教学,在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自我理想、民族理想和社会理想中,勇敢承担起对个人、社会、国家的责任。

3.1.2 以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责任意识产生的源泉和动力。高校应当通过系统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讲座,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学雷锋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其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1.3 以生命和安全教育为基础一个对社会、国家负责的人首先能够对自己负责,而对自己负责首要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高校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关注生命,热爱生活。可以开设有关身心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使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掌握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正确进行挫折归因,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勇敢承担责任[10]。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

3.1.4 坚持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自身首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认真钻研,勤奋工作,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应该具有爱生之心,尊重大学生,信任大学生,严格要求大学生;应该具有敬业精神,有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教师更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3.1.5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今世界各国的发展都面临着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社会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则有赖于当代大学生的努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将环境伦理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方面,并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大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对资源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其他物种的珍爱意识等。例如,在世界环境日,可以组织大学生野外参观考察,参加校内外的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大学生成立如“绿色行动小组”等社团,传播环境伦理思想。高校本身也要注重“绿色”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倡导适度消费,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环境伦理观念的形成,提高其责任意识。

3.1.6 建设校园文化,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责任意识属于情感的范畴,情感则要依靠主体在一定环境中产生一种主观感受即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如果缺乏这种“感受”,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一个没有责任“感受”体验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的。因此,学校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上,必须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全方位地营造氛围。马克思说过: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环境在责任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2 家庭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积极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坚持和孩子进行真诚交流;引导大学生参与家庭管理,重视孩子的建议,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和机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能用冷静的态度来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家长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给他们提供劳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重要性,使他们增强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应注重感恩教育和关怀教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他们在长大和独立之后,以恰当的方式回报帮助过他们的人,这种“回报”就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家庭成员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助人为乐。进行感恩教育,要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同时,多多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其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让他们学会感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3 社会教育

3.3.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美国的教育家杜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认为参与是大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所以,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自己的情感。社会各界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如组织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向大学生推荐红色网站等,让当代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接受精神洗礼,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其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意识[11]。

3.3.2 加强对社会媒体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效应社会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减少其负面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作为社会媒体,还应当自律,一方面加强对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的鉴别;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效应,多报道模范人物、榜样人物的事迹。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给予客观评价,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发挥榜样在社会中的作用。

3.3.3 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世界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共同课题。对大学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符合国际性公民教育理念。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品质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美国强调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德国则以法律形式规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包括对涉及他人、社会及自然环境的责任心;韩国侧重于爱国心和公德心的培养,把促进每一个公民完美的品格作为其教育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中就提出,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

综上所述,全社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理念要渗透到对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家庭培养到社会实践,从环境影响到自我教育,共建责任意识培养的全方位的立体培养体系。

[1]王金龙.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71-73.

[2]熊礼杭.青年学生现代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7(9):77-79.

[3]张国宏.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其策略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31-32.

[4]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56-57.

[5]蓝超英.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3):8-11.

[6]程东峰.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46-49.

[7]魏良福.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90-91.

[8]杨建立,李占萍.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市场,2006(35):6-9.

[9]姜兵.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16-18.

[10]赵雄贵.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1):52-53.

[11]孔超.工程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8(4):61-64.

G40-03

A

1671-1246(2017)18-0015-04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大学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大学生之歌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