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血压的护理心得

2017-03-09 10:3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4期
关键词:血压高血压心理

鲁 静

(山东省乐陵市中医院,山东 德州 253600)

高血压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更是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病的最主要诱因,其并发症有脑卒中、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慢性肾脏病等。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除了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l、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1 护理方式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除需长期治疗外,高血压患者护理也特别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血压的护理。

1.1 普及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进而主动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之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凶之一。所以加强公众的对于高血压知识的健康教育,对于预防高血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健康咨询、小册子、宣传栏、标语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健康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应重点传授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特点及其危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定期检查血压,以预防高血压:对高危人群(主要是膳食过于油腻、吸烟和酗酒、心理压力大而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纠正其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发病率;而对于已患病人群,可以讲解高血压危险分层的的概念和意义,非药物治疗方式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及其不良反应,使其明确高血压可以控制和治疗;对患者家属,可以普及疾病知识、血压量测与家庭护理等基本知识,以协助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1.2 加强交流与沟通

一方面,加强与高血压患者的交流,使他们理解高血压的发病特征、急救方式、药物治疗、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明确高血压的常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树立战胜高血压的信心.使他们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情绪。

另一方面,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让其配合患者的治疗,积极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和定期检测血压水平:同时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治疗环境,从而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1.3 行为干预

在现代社会,在高血压的发病原凶中,不健康得生活方式占了很大的比率,所以高血压的护理一定要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从下而几个方面入手:①高盐高脂多糖饮食会造成血压升高,所以要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建议每人每曰5 g以下食盐量,烹调油采用植物油并控制在25 g以下;②多食高纤维蔬菜及谷类、全麦面粉等食物;③高钾高钙饮食可以降低血压,所以可以适当多食用芹菜、西红柿、木耳、豆类等含钙高的食物;④在病情不严重的前提条件下,鼓励患者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要适宜,动作不能过于复杂,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⑤一定要限制钦酒、戒烟,避免熬夜等。

1.4 心理干预

高血压发作的患者多有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等病理特征,并且一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故而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格外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情绪稳定。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和体贴,不仅是对患者的精神上安慰,也增如了病人自己战胜病情的信心。医护人员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应该面带微笑,多说好的消息,给患者带去支持和欢乐,消除其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 结 论

高血压病的护理干预形式多样,每种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是又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医护人员应当熟练掌握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对病情做到有效的评估和处理,同时熟练控制药物的应用,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普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指导患者摈弃不健康得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最人限度的恢复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医务人员的其同心愿。

[1]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治疗效果影响研究[J].马琼珍,徐庆辉.中国医药指南.2010(03).

[2] 家庭随访对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成彩云,蒋 科.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03).

猜你喜欢
血压高血压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全国高血压日
心理小测试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心理感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