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国钦散文的人文情怀和意境

2017-03-09 19:53姚则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潮州乡土情怀

姚则强

(韩山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论黄国钦散文的人文情怀和意境

姚则强

(韩山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黄国钦的散文创作深得其乡土、山水的滋养,呈现出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人文情怀和山水气韵。从对故乡风物、人文的抒写,到对历史人物的追怀、对民风民俗的描摹,无不深蕴作家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抒发。黄国钦散文创作中舒缓展开的故乡景观,具有平和真挚的情感意趣,以及轻逸灵动的“水韵”意境。其中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乐于此生、安于此在的生命自足。

黄国钦;散文;人文情怀;意境

黄国钦(1954-)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联主席团成员,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散文及小说创作方面有建树。迄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花城》《散文》《美文》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共100多篇约15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心路屐痕》《梦年纪事》《兰舍笔记》《花草含情》,小说集《青春笔记》等。

在粤东乃至广东当代作家中,黄国钦以散文创作著称。他的笔总是饱蘸家国情感,用散文的体式,抒写一首首乡土之歌,袒露他“地之子”的情怀。黄国钦散文艺术世界,一方面是在散文中描绘一幅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风情画卷,另一重要方面则是他唱给故乡的深情恋歌,同时也载负变革时代所蕴涵的内心隐痛。

黄国钦先后获得中国当代散文奖、首届秦牧散文奖,标志着他的创作已走向成熟。尽管如此,黄国钦更多的依然是作为一个地方作家被阅读和评论。较早对黄国钦散文创作做出评论的是常智奇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的《在地域文化中发掘散文之美》。该文从叙述方式、立意和象征、抒情和语言特色等方面阐释了黄国钦散文的美感和特点,指出黄国钦是一位地道的地域文化散文家……他在历史与现实、民俗风情与民族精神、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中聚焦散文美的创作情愫。他的散文是在一种携情带韵的叙述方式中给人一种润泽感、包裹感、消融感。他不是以造境出胜,而是以抒情感人。[1]这篇文章后来修改并发表于《潮州日报》,改题为《韩江浪花心坎流:黄国钦散文的艺术追求》。[2]陈剑晖在论文《“原乡精神”的优雅书写——评黄国钦的散文创作》中认为,黄国钦的散文是一种带有“原乡精神”的优雅书写。同时指出,黄国钦立根潮州,致力于挖掘“原乡精神”,而他的创作视野,却连接着人类的普遍经验和变动着的岭南精神。[3]黄景忠则在《潮汕新文学论稿》一书中以《仁者的散文》为题,专章论述黄国钦的散文创作。黄景忠认为,黄国钦是潮汕散文创作的一个代表性作家,一个已经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他以地域散文和人物散文将黄国钦的散文大体分为两类,并以“诗性倾诉”来概括黄国钦散文的抒情和语体特点。黄景忠认为,黄国钦散文艺术魅力在于这种诗性倾诉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语调和方式非常能够感染人。[4]123-128

通读黄国钦的散文,不难发现其大部分感人至深的作品,都书写了潮州这座小城,特别是流经这里的母亲河韩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山川景致的沧海桑田到浩淼历史的风云变幻,黄国钦的散文不仅抒写了韩愈刺潮以来对这片乡土波浪壮阔的大情怀,也写尽各色平凡人生抽思织锦般的小情怀。然而,这些抒写和创作的背后,不管是写人写物,都蕴含了潮州山水的气质和风韵,并且在其散文中贯穿了一种人文情怀的气脉,笔者称之为“水韵意境”。

一、舒缓展开的故乡景观

中国近30年来改革发展的最大利器便是城镇化的推进。这中国式的城镇化进程走得如此之快,几乎让全世界瞠目结舌。在剧烈的城镇化面前,曾经人们觉得落后、陈旧的农村——乡村正在快速地“从有形的现实到无形的内心消亡”。世世代代依靠着乡土的中国人,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精神考验。那个作为“想象共同体”的“乡村中国”正在向“城市中国”剧烈转变。而我们在建设美丽的“城市中国”的同时,“乡村中国”却在不断荒芜,逐渐成为“留守”、“孤寡”、“破败”的代名词。这些正是当前作家们所真切关注的。他们努力地去面对现实,让人看清发展中的生存困境,并以此来反抗盲目的快速发展。

与其说潮州不现代化或者现代不起来,不如说潮州文化骨子里可能是反现代的。尽管“现代”本身就是一个变幻而游离的概念。好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牛仔裤,骑着凤凰单车可能很潮流很现代,但是在今天你还骑着单车,穿着喇叭裤,大家就会觉得你很老土。本文无意讨论这个概念。不过,这座小城的慢节奏生活与其历史人文景观和诗意想象的联系却极其紧密。这些在黄国钦的散文中俯拾皆是。

黄国钦散文世界的重要一面就是以独具的灵性和极大的热情去描绘一幅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风情画卷。“到我懂事的时候,广济桥已经衰败了。但是,油画家黄孝仁的布面油画《湘子桥》,却让我刻骨锥心地震撼。……一株倔强的鸟榕,在左边桥墩的半壁上顽强地长出来,翠绿着枝叶,虬屈着根系。那一刻,我想哭。一种生命的力量浇灌了我!”(《广济桥记》)在文中,黄国钦把全部的情感寄寓在丰富的历史人文叙事中,通过在宏大历史与现实背景中的人物描写,呈现对广济桥的传神描绘。其中所述的画家黄孝仁和林墉、作家碧野、国学大师饶宗颐、摄影家陈复礼等的神交和轶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以广济桥为代表的故乡的无限风情及沉醉其中的痴迷心境。黄景忠认为,“国钦是以一个地方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在写作的,他对于潮州近乎偏执的爱的描写可以清楚地显示这种写作姿态”。[4]24

在另一篇题为《向南的河流》中,黄国钦写道:“生长在潮州这块土地,每天每夜,总有一种异样的神韵在吸引着我,昭示着我,那是一种遥远历史的回声,那是一条丰沛大河在澎湃,那是冥冥中远古的先民在吟哦。”“我曾经在一个初春和四个孟夏,溯流而上,欲穷尽这条从远古流淌下来的河流……”作家在回溯母亲河韩江,在追溯历史的足迹过程中,探索地方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特别是引入对韩愈的追怀,甚为感人。黄国钦写道:“坐在一盏橘黄的台灯下,我又开始了漫漫的文字跋涉。一条向南的河流,牵动着我和我的心灵。南方是一种宿命,就像这条河流,就像我。河流走了几千几万年,还在这里,我长了10年又10年,还在潮州。潮州历史的音容笑貌,潮州往昔的好事歹事,就烙印在我的基因里。”“斜阳欲下,城堤,总是在江边拉起一道长长的剪影。城市越来越喧嚣了。那种沉静,只存在于过去的岁月里,哪怕40年前,30年前,那种沉静,也会给人一种心灵的安宁。因为,只有安宁,你才会读懂历史,读懂祖先。那道长长的剪影,就是引导你,步入过去,去叩问昨天、前天……”相较于现代化的巨大背景,这样一种乡土的写作,悲观一点说,它恰恰有一种挽歌式的成分。挽歌并不是说我们要来歌唱和咏叹,不仅仅如此,而是在我们关注到时下自媒体强势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的同时,能够关注人的内心,这非常重要。这种挚爱乡土的颂歌式的眷恋,甚至很有些悲悯的情怀。

余光中在其《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5]黄国钦这一类富有乡土情怀的散文,真切地赋予了这条河流、这一方山水以鲜活的生命感,而河流流淌在作家真诚的内心,山水也嵌入了作家的生命里。执着于文学创作的黄国钦,其散文创作不仅是时空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心灵的故乡。可以说,黄国钦唱给故乡风土和亲友的挽歌主题之一,便是对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情调和纯朴民风的追怀,寄寓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和历史情怀。

散文适宜抒情,更适宜抒发故乡和乡土的情怀,将心灵世界对亲朋故园、对人生世相的追慕与感怀,将记忆中的生命印迹寄寓于笔下的文字。一方水土影响一方人的精神文明,也造就一方人文的精神世界。这种诗意的表达也是对精神归家的身体力行。

二、平和真挚的情感意趣

其实,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村庄、乡土很自然的成为反抗现代性的症候式写作的对象,正如陈晓明在其《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提到的那样,乡土“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把乡土强调到重要的地步,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6]在这种写作中,村庄、乡土、山水恰好透露出深沉的“怀乡”写作传统。这个传统总是以人们的离散、“去乡”而展开的,并且引出了作家们永恒的“返乡”命题。当然,这种“去乡”有时候是因为传统乡村生活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渐渐消亡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全世界都在看中国,中国的速度非常快,特别在整个东南沿海中,广东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但座落在粤东的潮州则有些特殊。地处省尾国角的潮州尽管多少摆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但仍然是一个慢节奏的小城。从一条江、一座桥到这南国的小城,无不蕴含着潮州这个粤东欠发达小城市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生命情怀。

黄国钦的散文乡土气息非常浓重,展现出岭东地域的风貌以及它的历史人文精神。黄国钦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景中有人。历史人物往往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浪潮中经历跌宕起伏的命运。所以哪怕是写景、写历史风物,比如说《风雨潮州》,里面依然串联写了很多历史人物及其命运。再比如他的一篇散文《广济桥记》中,他用几个历史的侧面和人物与这座桥的生命牵连,来展现桥的风貌,这种写法是很有意思的。另一篇就是《向南的河流》,作家在通过回溯这条河的历史源头的时候,地方的特色文化和乡土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以致于他能够在对包括韩愈在内的历代州官的描写中,写得如此的感人。

在《烟雨潮州》中,作家这样娓娓道来,“烟雨中这样带着一份闲适和恬淡,我漫游潮州的民居。麻石板换成水门汀的窄窄小巷,一个门儿串着一个门儿。……从城南,到城北,一声声檐花的嘀嗒中,一声声工夫茶的‘请、请’里,就这样一家家穿过了潮州,认识了潮州”。

潮州的民俗风情,山川、乡土的自然景观,又蕴含那么多的历史人文气息,使得他的那种写法在凸显他生存其中,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当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呈现了潮文化想象共同体的一部分。他记人、怀人的散文当中,贯穿了一种富有仁爱的、真情的东西,而这正是乡土给他的。地方的民情和风俗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作家的写作。这些散文纪念和缅怀亲友,咏唱永恒的人间情谊。所记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作者在日常生活之外的真挚情感,衔哀致诚,情真意切,可谓是最挚诚感人的文字。

黄国钦的记人怀人题材的散文实践着文学对真性情的艺术追求,强烈的情感倾注在作者的笔端,化为艺术形象的血肉。如《流浪的朋友》《总是想着这些人》等篇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浓浓的真情,撼人心魄,难以忘怀。

在追怀朱九江的散文《九江焚稿》中,作家不仅叩问了巨大历史现实中人的虚妄感和荒诞感,更呈现了作家对朱九江的生命怀想。“历史的云烟已然消去,礼山草堂的书声,却依然回在我的心头。我知道九江先生一早一晚都爱散步,我希望沿着铺满枯叶的山径,能循着他当年在山林间漫步思考的脚印,领略他不为无用之空谈阔论的内心。礼山,真是一处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小小的山冈,有石有树,寂静优雅得古意盎然。我坐在半山拙朴的亭子,看风吹着丝丝的白云,思绪,却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清晨、黄昏……”人生在历史境遇中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在后人的追怀中,显出影像绰约的生命光芒。

在《流浪的朋友》中,黄国钦写他身边流浪的朋友,在这字行间透露出那种很细腻地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于他身边人和事的一种触觉,这种处理方式别有诗意情怀。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东西会磨砺掉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感知,但黄国钦的散文中有很深厚的人与人之间情怀的抒发,那种内心的体验,通过他的文学样式,通过他的语言很平实的表达出来。谢有顺说:“散文写作应该面对人物,面对个人;散文家只有学会了如何与自己说话,他才能向许多人说话。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在散文家的笔下,是藏不住的,它随时会站出来向读者发言。”[7]

黄国钦这些散文的创作中富有儒家人道主义的情感意趣,平和而真挚。这使我想到了汪曾祺,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里说,“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8]这种人道主义情怀体现的是朴素、自由、凝静、率性的超功利性的生活之美。“平和”与“真挚”是并蒂连枝的,体现在黄国钦笔下听雨品茗的潮州生活。他所关注的平和真挚的情感意趣,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以和为贵”,体现了一种悲悯的情怀;是人与自然的浑成共生,传递的是对天性的敬重。

三、轻逸灵动的水韵意境

作家常常站在现代信息时代的后工业文明,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乡土,去审查人的生存状态,并寄予深刻的反思。这就是黄国钦散文中体现的一种丰盈的、具有水一般的质感书写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的锻造,有赖于作家主体情思的外化。“主体在生活中对审美对象作独特的体察、发掘,并将自己的生命情思浸润其中,创造出极富个性色彩的散文作品。这种抒情范式的关键是创作者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要有主体生命的创造。”[9]

在《韩江流过潮州古城》一文中,黄国钦写道,“徜徉潮州街头,我总有说不出的亲切,灵山秀水,古屋老桥,还有奇妙的饮食起居,一杯潮州工夫茶,一席清淡潮州菜,一曲婉丽潮州戏,都让人怦然心动,久久流连”。“潮州的民居是很别致的,一条大街,无数深巷,掩藏着很多玲珑的院宅,青瓦、粉墙、木屏风、栏杆门、门肚凹进,天井种莲。下雨了,路人就往门肚里一站。这是,瞧一眼一种韵味,嗅一口一股清爽。”其实,这种“灵山秀水”早已幻化成一杯清茗,一曲潮音,如从天而降的春雨,孕育了潮州和潮人的生命与情怀。正如常智奇评价的,“黄国钦的散文,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文人气息。但,他是在散文化的情感、意绪的文本体性中,熔铸这种意绪的艺术晶体。黄国钦的散文,是属于江南水乡的才子性的散文。但,他是在一种历史的纵深度和现实的广阔感的交叉处,建立自己散文的美学界碑。”[2]

潮州本来就是一个富有水的灵气的一座城市,在黄国钦的散文中能够读出很浓重的水韵意境。这是通过他的这种乡土抒写和对于这种挽歌式的人文抒情,所得到的一种启发和提升。在语言风格上,黄国钦的散文显示出圆和、恬淡的意味,骨子里面有一种潮韵。就像喝潮州工夫茶一样,初饮时你谈不出它是什么味道,但慢慢的就能感受到喉舌间浓郁的山水风韵。

最能体现黄国钦散文水韵意境的,也许不得不说他的《烟雨潮州》。在“好山好水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的潮州,黄国钦几乎写尽了这里的水。这水不仅与潮州人生活、生命相关,更关乎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篇散文,黄国钦从“烟雨”入手,轻逸地步入到创作的意境之中,通过“雨”“水”“井”,从上天的无根之水,到流淌大地的江河池水,再到人们开凿的井水,漫步式地呈现了潮州的水韵风情及其背后的历史人文景观,都化为作家笔下灵动的意境。他说,“潮州是雨的天下。……水灵地气哺育的潮州文化,最动人处,便是潮州女的绣花抽纱”,“潮州古城,其实也是水的天下。潮州有东湖、西湖和一十八池,这些清波澄澈的水面,涵育了潮州的一方民气”,“潮州还是井的天下。雨、水、井,清洁了潮州的一方天地,也滋润潮州的一方人情。……潮州的井水别一样的清冽甘甜,喝这水的潮州男子春山灵秀,喝这水的潮州女子春水柔柔”。作家写烟雨漫漫中悠长的潮剧,十指纤纤的潮州女的绣花抽纱,书院池和湘子桥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潮州井与石牌坊下潮州男子的金漆木雕、通花陶瓷等等。可以说,“水”已然成为这座城的气脉,也成为黄国钦散文的气脉,贯穿其中。在黄国钦的散文叙述中,常常呈现一种“诗性倾向的语调和方式”,黄景忠认为,“这种诗性倾诉的语体在情感结构上是单纯的,但是那种如细流般漫过你全身的感情会浸润着你,那种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旋律会感染着你、溶解着你,这是他散文艺术魅力的所在”。[4]128

如果说汪曾祺的作品“篇篇都是水”,[10]不如说黄国钦的散文篇篇都已经湿透。他们的抒写都与故乡山水的意韵分不开。而在黄国钦的散文中,特别体现为“水”的意韵和境界。这“水韵意境”,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与相互仁爱;是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并存;是一已对他人,对社会的某种承担,也是某种追求安生的世俗诉求。在另一个层面上,“水韵意境”也即是没有什么清规戒律的,一种乐于此生、安于此在的自我生命的满足。生活的不安定以及满心的期待,是使作家遁入文字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求生命的“滋润”的很大缘由。

我想这“水”,已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水了,而有了精神上的意义。在这里可以打这么一个比方——将历史人文情怀的精神内核比作水——平淡出细流,随行现形、随物赋形,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水实质上,可理解为是贴着生活“土地”的河床底处而行进的生命之流。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水往底处流,才汇于底处,才有了“海纳百川”的广阔,有了生活的底处巨大无边的海洋。这不仅是一种黄国钦的写作手法,也是他的生活追求,或说人生哲学。这样,在作家笔下,人们对生活、生命的态度,几乎都是自然平和而真挚的,甚至还怀着一种审美的心绪、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1]常智奇.在地域文化中发掘散文之美[EB/OL].(2010-09-15) [2010-10-15].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0/2010-09-15/89818.html.

[2]常智奇.韩江浪花心坎流:黄国钦散文的艺术追求[N].潮洲日报,2014-05-13(06).

[3]陈剑晖.“原乡精神”的优雅书写——评黄国钦的散文创作[N].潮洲日报,2016-12-27(06).

[4]黄景忠.潮汕新文学论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5]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M]//余光中.余光中文集:第八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35.

[6]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5-556.

[7]谢有顺.文学的常道[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88.

[8]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M]//陆建华.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38.

[9]黄景忠.作家的精神立场和创作姿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24.

[10]汪曾祺.回乡杂咏·水乡//[M].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八卷·其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

On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Huang Guoqin’s Prose

YAO Ze-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Huang Guoqin’s prose writing is deeply rooted in and nourished by his hometown and the landscape,emanating the historical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landscape spirit of Chaozhou,a fa⁃mous historic city.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ometown scenery,human nature,the re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to the delineation of folk custom,the prose fully presents the author’s real life ex⁃periences and his emotional feelings.The hometown scenery depiction,the calmness and sincerity of the author’s interests and feeling expressions,are all about the lightness and flexibility of“Shuiyun”,the water rhyme mood.The full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among people,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flect people’s spiritual self-sufficiency,with the willingness and con⁃tent to settle in their current lives.

Huang Guoqin;prose;humanistic feelings;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 267

A

1007-6883(2017)04-0062-05

2016-11-21

姚则强(1981-),男,广东汕头人,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温优华

猜你喜欢
潮州乡土情怀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乡土中国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