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探讨

2017-03-10 02:32包天强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精神

包天强

(淮阴师范学院 党委办公室, 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探讨

包天强

(淮阴师范学院 党委办公室, 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精神是一个生动的教育素材,把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阶段推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客观需要。为了提升这项工作的实效性,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取、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拓展;同时,要抓好周恩来精神的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副入教育延伸到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周恩来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环节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1]习近平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周恩来精神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精神的典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完美契合的。当前,探索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意义、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关键环节,对于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周恩来精神的内涵

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同志在长期领导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方法论的价值观念体系。1991年初,刘济生、石仲泉等学者提出“周恩来精神”这一学术概念,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1998年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时,学术界对周恩来的研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周恩来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

刘济生认为,周恩来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价值,是周恩来同志理想、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和作风的总和,包括献身共产主义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公仆精神、简朴精神、谦虚精神、自省精神、宽容精神以及尊长、扶弱、忠贞、友爱、守信等)、优良的作风(果断、机智、坚韧)、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协调精神、创新精神等九个方面[3];石仲泉认为,周恩来精神主要包括无我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和牺牲精神等[4];梁衡将其概括为六无六有: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有大智、 大勇、 大才、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5]

王家云认为,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同志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广泛的人际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情趣及仪表风采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价值理念,其核心和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汪浩认为,周恩来精神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体系,而且还是周恩来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的期盼和寄托,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人情怀与好人情怀的辩证统一。[7]

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周恩来的精神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8];胡锦涛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把周恩来的精神概括为六个表现,即“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9]。

众多对周恩来精神内涵的阐述、解读,虽然视角不同,但是都认为,周恩来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楷模,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和典范,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无比珍贵。

二、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周恩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于一身的典范,把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需要。具体体现在:

(一)贯彻实施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高校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现阶段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规律来设计内容和传播方式,而最好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传播内容相一致的鲜活的案例,这样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周恩来,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楷模,周恩来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生动再现。

周恩来精神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标准。一句“我认定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0],成为他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周恩来这一可敬可亲可感的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目标价值追求; 周恩来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那纯美的人格风范,无不表现出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追求和憧憬。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源,将周恩来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标杆,将会激励他们在大学期间积极塑造自我、磨砺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引导他们注重自身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理想远大、勇于担当、博雅多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二)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成才的需要。

周恩来少小离家,12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追求真理,崇尚理想;中学毕业后,他东去日本、西赴欧洲,找寻救国兴国之道,接触了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吉尔特社会主义等主义后, 经过三年的比较研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此矢志不渝,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毕生的智慧。综观周恩来的一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高尚的精神品格和优良的作风,无不与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用周恩来精神鼓舞、激励、感召当代青年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青年的价值观养成教育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1]

(三)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需要。

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当前教育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摆脱其抽象和不接地气的印象。这就表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寻求合适的、贴切的、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推进载体。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更加复杂、更加突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后涌现出的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等方面造成了困惑,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挑战。为此,高校应该寻求并借助身边的榜样、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来解读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着眼点小、贴近生活实际上寻思路,让青年大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青年大学生所认可、接受,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自觉践行。

三、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个富有逻辑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价值体系,它外延宽广、内涵丰富而深刻。高校把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探求合适的契合点,在周恩来精神融入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教育内容应有所侧重。

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同志在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但并不是周恩来精神的所有方面都适用于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高校把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关注国家大事、爱国意识强烈,他们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公现象,西方一些诸如“普世价值”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大量涌入大学校园,对青年大学生们的信仰信念等方面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和困惑。据笔者的一项问卷调查,部分青年大学生虽然有着较高的理想追求,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有着追求“实惠”的倾向;“95后”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往往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精神层面的引导相对较少,如在他们身上出现的贪图享受、没有远大志向,担当精神、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侧重于引导大学生学习弘扬周恩来信仰坚定、百折不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

(二)教育方法应有所创新。

教育方法是实施某种教育内容时所采取的形式、手段和程序等,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单调乏味、一成不变,缺乏与受众群体——青年大学生的互动,难以获得青年大学生的认同,教育效果往往与预设的教育目标有着不小的差距。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悄然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95后”青年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他们手中的移动终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教育信息资源和传播及时性特点,与时俱进,大力拓展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平台和渠道,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打造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内容,全力创新教育方法;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青年大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努力形成教育者和青年大学生互动互促、同向运行的教育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方面综合的文化形态,重点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外在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追求,而这些精神和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师生们的行为、道德素养等。大学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引导功能。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增强问题意识,深入挖掘大学文化在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引领、规范约束、凝聚激励和能力提升等功能,努力探索大学文化在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新途径。高校各级党政管理部门、院系教学单位、后勤服务等部门都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各部门都是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增强推进周恩来精神融入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将融入教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推动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四、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校推进实施周恩来精神融入教育工作,既是当前弘扬周恩来精神的现实需要,又是高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客观需要。周恩来精神是一个生动的教育素材,周恩来身上所体现的少小立远志、信仰坚定、坚韧不拔等精神风范易被“95后”青年大学生认同。但是整个融入教育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环节,才能更好地把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加强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论研究。

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持续重视和加强对周恩来精神的学习和研究,明确其历史价值,不断地赋予其时代意义。高校要对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外延、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及其时代性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创造出既“扬正气”又“接地气”、富有传递青春正能量的周恩来精神育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充实周恩来精神育人的教育资源,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教育素材。此外,应该进一步拓展育人载体,根据学校制定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安排,把继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贯穿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到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党校、团校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中,贯穿到常态化的社会实践中,使广大青年大学生认知、认同周恩来精神,自觉践行周恩来精神。

(二)建立健全融入教育的工作机制。

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融入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就需要建立健全奖惩并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激励创新机制等工作机制。

奖惩并举机制。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广泛开展周恩来奖学金评比、创建周恩来班等活动,并建立相关考评制度;在学校机关部门、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和学工队伍教师中,建立周恩来精神育人工作考评机制、大学学风建设机制、相关责任追究机制等等,激励青年大学生、教师和校内机关部门竞相推进融入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宣传教育机制。高校开展周恩来精神融入教育工作,既要开展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活动,又要常态化地开展好弘扬周恩来精神的专题化教育实践活动,要不断挖掘周恩来精神育人的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传媒方式使之大众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不断增强周恩来精神育人的感染力。

制度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才是提高实施效果的根本。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团委、二级学院等部门机构,要根据融入教育的工作安排和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科学统筹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相关机构要主动履行在整个融入教育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监督等职能,确保所制定的制度、开展的活动层层落到实处,为融入教育提供坚强保障。

激励创新机制。高校党委要重视周恩来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创新,积极搭建研究创作平台,为融入教育工作创新提供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的政策,激发周恩来精神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线人员的创作热情,不断推动周恩来精神研究和融入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把融入教育延伸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恩格斯指出:“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2]法国著名哲学家列斐伏尔也曾指出:“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关系密切,它涵盖了有差异和冲突的一切活动……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影响现实总体性的关系才得以表现和得以实现。”[13]要想周恩来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且变成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融入教育的素材大众化、生活化,把融入教育延伸到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高校要以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法定节假日和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秋节和春节等)为推进融入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广泛开展多样化的系列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其道德感召力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功能;高校要建立和规范大学的各种礼仪制度,积极拓展升国旗唱国歌、入党入团仪式等重要典礼的内涵,强化其庄严感和教育意义;要杜绝那些流于形式、内容异化的政治仪式,精心设计贴合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语形式和政治活动仪式,同时,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拓展社会层面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要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等方面,选树一批教师、学生骨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发挥青年大学生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树的这些教师典型和学生代表,要切切实实存在于青年大学生的周围,摸得着、看得见,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6-12-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2]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3).

[3] 刘济生.解读周恩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4-105.

[4] 石仲泉.周恩来的卓越奉献[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前言.

[5] 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J].中国散文,1998(2).

[6] 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周恩来精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0.

[7] 汪浩.关于周恩来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M]//周恩来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

[8] 江泽民.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2-24(1).

[9] 胡锦涛.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08-03-01)[2016-12-2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6943299.html.

[10] 周恩来书信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6.

[1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4-05-05)[2016-12-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13] 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M].translated by John Moore.London:verso,1991:97.

责任编辑:张 超

A84

A

1007-8444(2017)04-0345-05

2017-02-13

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差异研究”(2015SJB694);2016年淮安市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问题意识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B-16-29)。

包天强,讲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