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野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内涵、贡献和走向

2017-03-10 08:50劳逸媛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函授教育非学历工农

劳逸媛

(华南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历史视野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内涵、贡献和走向

劳逸媛

(华南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从初中后教育到中学后教育,再到大学后教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及贡献。在工农干部培养时期,办学形式有工农速成中学、夜大学和函授教育,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培养了大批工农干部;在在职人员教育时期,办学形式有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和函授教育、岗位培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以学历提升教育为主,弥补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空白;在社会成员开放时期,办学形式有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及各类进修班、研讨班等,重视非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未来高校继续教育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将会惠及全民。

高校;继续教育;历史贡献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又一次被提及。然而在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之下,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继续教育形式,在应对严峻转型冲突的同时,还要面对企业、在线教育等机构的强力挑战,其主体地位一步步被削弱。因此,如何在转型时期找准目标定位,明确自身作用,成为高校继续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追寻建国以来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探索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把握发展规律,展望未来走向,为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历史内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是承担继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继续教育是指由各级各类高校承担的,针对离开学校教育体制内的人群进行一定内容的补充、延伸的教育活动。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主体上大致可分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等;在办学类型上又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普通高校夜大学、函授教育和网络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特定的历史内涵。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现象,早在工农干部教育的浪潮之中就已诞生。“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发端于‘二战’前后的英美两国”,[2]是继续工程教育概念的拓展和延伸。1979年,清华大学的张宪宏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出席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并把现代意义上的继续工程教育概念引入中国。[3]1987年,“继续教育”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之中,即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这里的“继续教育”是指高层次教育。

(一)针对工农干部的初中后教育

1950年,工农速成中学兴起,无论是从兴起时间还是教育层次上,它都可作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起点。工农速成中学以培养工农干部以及优秀工农青年,准备将来升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成为高级建设人才为目的,由高校附设,作为高校的预备学校,可得到高校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享有高校的教育资源,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速成中学依附的高校继续深造,具有高校预科的性质。[3]这是高校实施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始,这一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主要指针对工农干部的初中后教育,延续了革命时期干部教育的传统,以巩固工农阶级政权及培养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任务,一方面使工农干部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逐步改变高校学生的成分,体现了当时“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二)针对在职干部的中学后教育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夜大学,1951年,开始筹备函授教育,并于1953年招生。夜大学与函授教育设置财经、师范和工科类等当时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针对在职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函授教育的发展标志我国远距离教育开始起步。1960年,我国第一所电视大学——北京电视大学创立,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在职人员,学制为四年或五年,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基本掌握综合大学的基础理论,为其专业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电视大学的诞生,使得我国远距离教育有了新发展。[4]夜大学、函授教育与电视大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开始转向中学后的高等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工教育,采用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使更多的在职干部和人员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挖掘自身的潜力,并充分考虑成人的工学矛盾,借助社会通讯手段和印刷技术,利用高校师资与教学设施等,开展远距离教育,以满足经济建设对于中高等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大学后非学历教育

1987年6月23日,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的《决定》,突出强调了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同年12月15日,《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颁布,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了全面规定。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针对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进行相关专业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培训活动。[3]具备办学条件的高校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积极开展岗位培训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高校继续教育开始发展大学后非学历教育。这一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受改革开放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继续工程教育”概念被引入,国际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也得以被知悉。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高校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围绕科技进步特别是科学研究,以及知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补充、更新和扩展,开展面向专业技术人员以岗位培训为依托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使高校成为联系社会与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

(四)面向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

1999年以来,教育部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0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5]作为高校试点的二级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正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产物,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及其他类型的继续教育工作。自此,远距离教育开始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化。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进入开放教育试点阶段,即实施免试入学择优录取制度,招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相当学历的在职人员及社会青年。现代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大学初步建立了远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学及支持服务体系,高校继续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现在的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已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受教育对象的身份、职务和学历,不再以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为重点,不再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专门人才为唯一目标,而是开始为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教育服务。

高校继续教育的层次从初中后教育到中学后教育,再到大学后教育;类型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对象从针对工农干部、在职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面向社会成员;形式从夜大学、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大学等远距离教育,再到现代远程教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并做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

三、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历史贡献

以发展脉络为依据,以针对主体来命名,可以将高校继续教育分为工农干部培养时期(建国初期)、在职人员教育时期(改革开放至1998年)以及社会成员开放时期(1999年至今)三个历史时期,以这三个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形式为出发点,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对自身及社会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

(一)工农干部培养时期(建国初期):培养干部,探索经验

建国初期是高校继续教育的起步时期,以工农干部为培养对象,主要办学形式有附设于高校的工农速成中学、夜大学和函授教育等。这一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培养了大批新中国建设所急需的各级各类工农干部,巩固了工人阶级的政权基础,积极探索并总结了继续教育的规律与经验。

1.工农速成中学提供宝贵经验。1949年12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借鉴苏联经验,创办工农速成中学。[3]1950年工农速成中学开始在北京等地迅速兴起,至1955年有在校生6万人。1955年7月12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自1955年秋季起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工农速成中学从1949年提出创办,1950年迅速兴起到1955年停止招生,在这短暂的5年里,高校向工农打开校门,大批工农出身的干部受到文化教育的洗礼,成为共和国建立初期可靠的政权基础。[4]工农速成中学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承担一定社会职责的成年人,因此要符合成人教育的规律,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成人的学习特征,还要考虑他们的工作现实。

2.夜大学与函授教育探索发展模式。夜大学与函授教育突破了工农速成中学脱离工作岗位及学习速成的局限性,为工农干部得以平衡工作与学习提供了既经济又有效的形式。在1953年正式开展函授教育活动之前,中国人民大学于1951年建立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函授教育工作制度,1952年该制度进一步完善,直接指导了函授教育的开展,同期,在教育部的促动下,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其他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办起函授教育和夜大学,各校自行招收工农干部,主要设置师范、农经、工科等专业,有效缓解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之急需。[6]1955年5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京师范大学办理高等师范函授部的指示》,标志着函授教育制度的基本建立,高校继续教育进入制度化发展轨道,这为高校继续教育培养人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模具化” 经济特征的要求奠定重要基础。[3]在普通高校与一系列国家政策制度的推进与引领下,北京电视大学、北京农业函授大学等一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成立,还有一批区域成人高校也相继成立,使广大一线工农干部参与继续教育成为可能。

(二)在职人员教育时期(改革开放至1998年):培养人才,创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继续教育进入恢复与发展时期,培养对象由工农干部扩大到一般在职人员和知识青年(主要作为相关单位部门的储备人才),办学形式有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函授教育、岗位培训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等。这个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提升为主,努力弥补“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空白,积极融入改革开放后国际新科技的革命浪潮,大力创新教育形式,在现代意义的继续教育实践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1.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和函授教育扩大招生规模。1979年2月,由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创办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这个时期的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高等学历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解决了数以万计青年上大学及各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1979年至1998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334万人,毕业生248万人。[7]1980年9月5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指出“今后高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招生对象,应当包括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在职人员和知识青年”。[8]这意味着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在职干部,开始逐步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1981年,举办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普通高校达238所,函授和夜大学教育网在全国初步形成。到1998年,绝大多数普通高校举办了函授部、夜大学,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282.22万人。[6]

2.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满足社会新需求。1986年3月,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岗位(职务)培训”的概念,1987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的《决定》突出强调了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有条件的高校开始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积极开展岗位培训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工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4]该时期继续教育依托本科院校,还拓宽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6]

3.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活动面向社会成员。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决定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采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参加考试的人员不受职业、年龄和学历的限制,只要完成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即可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象的全面放开,使高校继续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可能。1995年11月3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是社会助学活动的主体。1998年针对全国助学情况的全面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参与助学活动的普通高校有607所,占社会力量助学组织的19.1%,是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活动的中坚力量。[9]高校在进行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保证助学活动质量、提升考生综合素质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因为各类学员的涌入,高校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社会成员开放时期(1999年至今):服务社会,推进终身教育

20世纪末,国内经济高速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也进入全面发展的开放时期,培养对象面向社会所有成员,主要办学形式有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以及各类进修班、研讨班等。这个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开始重视非学历教育,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方面积极探索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西部、社区等地输送的途径,主动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努力向高层次继续教育的目标行进,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1.现代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为社会输送资源。2000年开展的首批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既扩大了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又保证了教育质量。“截止2011年,试点高校共开发网络课程27,412门,资源库225个,网络教育特色教材857本。其中,‘新世纪网络建设工程’建设了320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库;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已评审出209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参加校内共享课程8,200门,参加校际共享课程5,928门,参与校内学分互认课程2,942门,参与校际学分互认课程1,860门,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校内与校际的共享”。[5]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进入开放教育试点阶段,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各种多媒体进行自学,教师给予全程学习支持服务。1999年至2010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累计招生643.8万人,毕业325.83万人。[10]现代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实施使高校得以借助最新技术力量向社会成员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促进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和社区等地的人才培养,为探索课程的共建共享、远程开放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及学分互认的终身教育制度提供思路。

2.非学历教育创办特色品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功能不断弱化,非学历教育功能与社会需求不断彰显,加之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人们对高层次继续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有条件的高校开始创办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品牌培训项目。2002年,清华大学率先停招夜大学与专升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2002年至2010年,清华大学共开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3万个,培训学员47万名,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提供了有效支撑,为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浙江大学近年来创办起一批以企业高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继续教育精品项目,培训内容涉及工商管理、房地产、资本运营、餐饮和旅游等诸多领域。[5]

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走向

回顾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可以紧密结合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积极实践、实验各种教育形式,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社情与民情,以满足最急迫的社会需求。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使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利用新兴技术创新教育形式的传统,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向社会成员开放的基础。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5年,“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11]惠及全民,即意味着高校继续教育的形式将具备多样性的特征,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面的个性化需求。

(一)创新服务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将会积极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在线继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如建立共享课程“学习超市”、学分银行等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服务模式的趋势。2017年11月8日,《安徽省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正式下发,依托继续教育网络园区,“计划到2020年全省高校基本建立继续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成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健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启动第三方评价和质量实时监测”。[12]除了省内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学分转换机制,高校继续教育将会进一步探索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省与地区之间更多线上线下的学习服务模式,以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为保障,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促进协调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将大力加强学历教育的规范化办学,逐步摆脱深陷“质量之痛”的困境。2016年11月1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出“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要根据学校自身办学能力”、“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和评价机制”等多项要求。这是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首份文件,[13]加强了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一部分高校将停止各类学历继续教育的招生工作,加大非学历继续教育与自身优势学科建设的投入,另一部分高校将规范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管理机制,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历继续教育作为补充与提升学历的需求早已落下历史帷幕,追求学科专业质量、遵循成人学习规律、消除学历崇拜及引导终身学习意识才是未来的发展之道。

(三)打造个性品牌

高校继续教育将在非学历教育领域向高层次培训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普通高校,可以依靠自身成熟的专业设置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品牌项目,承担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满足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及高学历人群的学习诉求,另一方面借助非学历教育无限的市场潜力可推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1年起到2020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机构将分批分期建设200家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积极承担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14]其中包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开放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是主要办学力量。高校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的培训项目品牌,如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承担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项目,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补充、更新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质服务。

(四)开放共享平台

高校继续教育将会承担更广泛的社会教育责任,特别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区域内扮演多重角色,不仅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平台,也是社区教育的核心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咨询指导中心,并通过向市民开放共享平台,走进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建成。2016年7月,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15]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当地广播电视大学挂牌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大学)。[16]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开展社区教育已成为趋势,广播电视大学将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承担社区教育的指导、管理等责任,为市民提供贴近生活的多样化学习服务。另外,地区性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也同样面临创新服务、功能拓展的时代挑战,如北京的八所地区性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自2006年起就积极探索与实践“办好百姓身边大学”的办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设学历教育新专业,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开发丰富的社区教育课程,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6]如何开放共享平台,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这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成的必经之路。[17]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27.

[2]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93-102.

[3]何红玲.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0,42,72,227.

[4] 董明传,毕 诚,张世平.成人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65,72,73,83,190,283.

[5]王立慧.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4:29.

[6]乐传永.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宁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68,202.

[7]孙绿怡.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32.

[8]余小波.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223.

[9]贾洪芳.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08 (7) :4-7.

[10]杨志坚.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9):10-1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2016-03-17.

[1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ahedu.gov.cn/30/view/358354.shtml,2017-11-08.

[13]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3/content_5142506.htm,2016-12-03.

[14]学校获批成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EB/OL].http://news.upc.edu.cn/2017/0731/c251a85832/page.htm,2017-07-31.

[15]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25_272872.htm,2016-07-08.

[16]电大转身,以社区教育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EB/OL].https://rc.mbd.baidu.com/nnixh1l,2017-02-27.

[17]刘奉越.我国地方终身教育立法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10-16.

FromthePerspectiveofHistory,DevelopmentofContinuingEducationin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sinChina:Connotations,ContributionsandDirections

LAO Yi-yuan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From education after junior high school to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then to post-university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n China has different historic connotations and contribu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During the period of cadres training, the main forms of education included instant high school, night university and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d the compensation for academic certificate and ha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cad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taffs education, the main forms of education included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night university,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job training and social aid for self-study examination, which emphasize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level and had made up for a decade of talent gap. During the period of opening to social members, the main forms of education included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pen education and various workshops, which started to emphasize non-degree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n China will presert the diversity of the features and benefit all people in the futur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continuing education; historic contributions

刘奉越)

G729.2

A

1008-6471 (2017) 04-0026-07

10.13983/j.cnki.jaechu.2017.04.004

2017-08-20

劳逸媛(1992-),女,广西北海人,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函授教育非学历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在晋函授教育辅导站年检合格名单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探析网络课程资源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非学历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研究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甬台高校学生交流(非学历生)的实践与发展
现代网络科技在高等函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