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2017-03-10 08:50,王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常态职业院校

李 光 ,王 慧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论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李 光 ,王 慧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势必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培养理念、教学方式、培养层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教育要进行改革创新,重视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满足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理念向“技能+创新”型转变,课堂教学向“互联网+”转变,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经济功能。

新常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新常态社会大背景的推进,职业教育必须认清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冲破传统培养理念的束缚,探寻人才培养和新常态的结合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服务新常态的发展,助力创新驱动。

一、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左右,直到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才有所放缓,而且据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增速在未来几年仍呈持续放缓态势。根据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速的换挡是普遍现象,尤其在那些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是由工业化条件下后发经济规律所致。即后发国家在追赶先行国家之初,会以高速增长的模式来减小与先行国家的差距,随着后发优势的消减,经济增速会出现明显回落的现象。比如,“二战”后的德国、日本、韩国等一些经济追赶型国家,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后,都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速回落的现象。[1]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向高收入国迈进的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就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推进的直接表现。再加上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变化以及长时间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使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因此,必须在经济增速和转型升级中找到平衡点,把经济增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

第二,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及消费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呈现出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转换的趋势,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但是在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逐年升高,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高,这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良好表现,而且电子商务、快递、体育等新型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区域结构来看,由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对“吃穿住用行”的需求占比相对减少,对“学乐康安美”(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的需求占比越来越高。

第三,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过去的30年中,由于国内外特定环境的制约,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这三大传统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的经济发展之路。[2]但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的价格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大量消耗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为中高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将经济发展动力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即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实现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走科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政策环境新常态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报告,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成为与其他教育相互衔接的重要节点,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度,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重要趋向。[3]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应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及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也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并坚持中职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协同。[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发展计划(2015-2018年)》指出,创新作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旨在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5]这些政策的提出不仅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逐步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认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人口发展新常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呈现新常态。第一,人口增长的规模和速度逐渐放缓,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倒金字塔”型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规模进一步减缓,步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6]第二,出生性别比失衡,男性人口结构大于女性人口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总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居高不下,而且出生性别比将直接影响未来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因此我国正在步入一个男性人口相对过剩的社会。第三,流动人口规模大,人口区域分布结构失衡。由于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动,我国正在步入一个人口流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口开始聚集到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导致人口区域分布结构失衡。第四,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开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开始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聚集,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增加,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初显。自2010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远远超过第一、二产业,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第六,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质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大学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在显著增加,使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得到相应的优化。

(四)劳动力市场新常态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由低技能向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由摩根大通支持发起、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人才层次矛盾显著。低学历者的工作技能距离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而高学历者的技能结构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我国农民工人口数量在2015年已接近2.8亿,超过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1/4,就业行业多集中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他们接受正规技能培训的渠道缺乏且限制较多,只有33%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5.9%的农民工拥有职业技术证书,经过培训部门安排上岗的农民工比例仅为0.3%。[7]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技能实用性不强,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增加,农民工技能不足,且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匮乏。劳动力市场低技能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呈现出高技能劳动力的“用工荒”与低技能“劳动力剩余”并存的局面。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逐渐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低技能劳动力转化成高增值人才是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培养理念以技能型人才为主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备一定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技能型人才,即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创新能力。[8]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由职业院校承担着教育责任,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过去几十年,受制于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在培养理念上,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性。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创新能力训练,使学生技能单一,职业素养偏低,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等。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与创新驱动,单一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受传统“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提升自身办学质量、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材选用等方面往往会效仿普通本科院校,逐渐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影”。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讲授主要以校内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资源为主,即教师、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传承者。这种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而且由于职业院校生源质量较低,学习能力弱等因素,使课堂教学在根本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职业院校办学资金的严重匮乏,使整个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设施,致使训练设备简单、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推进,资源共享和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成为大势所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三)校企合作以学生实习为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备受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教融合,即“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校企合作模式,应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只是职业院校一方面的意愿,仅仅停留在学生入企实习的浅层次阶段,即在“2+1”的教育模式指导下,学生在入学第三年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但实际的实习效果并没有真正实现校企融合的理想状态。一方面是因为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真实现场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够;而且学校的实践环节往往是学生跟班实习,企业并没有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岗位,学生也没有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机会。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实用性,企业等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中,致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9]

(四)培养层次以专科为主

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规模基本和普通高中保持一致,但近90%的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会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或“3+2”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深造,可见中高职院校的衔接问题仍很严重。而且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教育,生源主要是高考成绩未达本科线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而另一部分学生会进入高职本科院校学习。仅有极少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一般毕业之后就会进入社会,所以专升本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虽然国家鼓励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但是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很好的过渡,所以职业院校的培养层次仍然仅仅停留在专科阶段。这种“断层式”的职业教育不仅抑制了人才结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要求,也对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一)人才培养理念:技能型向“技能+创新型”转变

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常态,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人才的需求。伴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低端岗位的单一操作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减少,更加需要大批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新常态为出发点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理念。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要求职业院校从校内渗透和校外联合双管齐下。所谓校内渗透主要是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置创新理论课程,创新授课模式,同时也可以积极扶持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以科技创新大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潜移默化的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校外联合,即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学生实习实践的责任,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层面的创新实践平台。在职业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校企的深度融合,既要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要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重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力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增速的调整要求,将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向“互联网+”转变

就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致力于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并满足学生自身就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传统课堂内涵,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教学向“互联网+”转变,就是要将互联网与课程相结合,开展“微课”、“慕课”,实施远程教育,以此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不仅丰富教学内容,也迎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互联网+教育”在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地方院校和行业间的合作交流,使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互联网的引进也使职业教育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总之,“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进入网络空间,让学生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形成更加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课程新形态。

(三)校企合作方式:实习向深度合作转变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要采取积极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参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校企必须进行深度合作,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环境、文化、职业能力等,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把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制度文化等传授给学生,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校企深度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为校企深入合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其次,企业要积极参与,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实习学生成为企业人才补充的重要资源库。再次,职业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提升办学竞争力,以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不同企业的现实情况为依据,积极鼓励学校和企业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合作,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校企合作成果的最大化。

(四)培养层次:专科为主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变

随着新形势的到来,传统职业教育的管理理念已不能顺应现代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努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提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平行的教育体系,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像普通本科教育一样,建立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的教育。[10]

转变以专科为主的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破解“层次壁垒”的阻隔,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的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以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使那些有意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上升的空间。与此同时,构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注重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要探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20.

[2]黄达人,王旭初.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育,2016(10):13-19.

[3]史光姗.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演变[J].职业教育研究,2016(9):89-93.

[4]翟振武.人口新常态与人口政策[J].攀登,2015(6):1-9.

[5]敏 升.《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出炉,供求不匹配矛盾突出.中华工商时报[N].2016-11-15(06).

[6]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7]段静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6):24-29.

[8]李德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J].高教探究,2016(1):109-114.

[9]殷宝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 67-71.

[10]刘奉越.西方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8-33.

OnthePersonnelTrainingofVocationalEducationUndertheNewNormal

LI Guang, WANG Hui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eg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bound t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 and education level etc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carry out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focus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highly technical and skilled, and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new normal. Changing the teaching idea to “skill + innovation” ,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 to “Internet +” ,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Given full play to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new norm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王释云)

G712

A

1008-6471 (2017) 04-0076-06

10.13983/j.cnki.jaechu.2017.04.013

2017-11-01

李光(1966-),女,辽宁锦州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猜你喜欢
技能型常态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