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
——基于《资本论》对资本积累悖论的批判

2017-03-10 19:29邹杞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资本论市场经济资本

邹杞珍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
——基于《资本论》对资本积累悖论的批判

邹杞珍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在创造出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者在物质生活、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贫困积累,导致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的出现,这是资本积累的三大悖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教训,克服伴随资本积累的三大危机。用社会主义力量处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以开拓和生产新的经济空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应当消除两极分化以生产出更大的消费空间,建立循环经济以生产出持续的生态空间,丰富精神世界以生产出多样的文化空间。

资本积累;消费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在创造出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者在物质生活、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贫困积累,导致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的出现,这是资本扩张的三大悖论。当前,我国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这个过程也有可能出现资本扩张的悖论,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一、资本扩张在空间生产上的不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经济空间的生产条件由各种社会力量所提供,而由专门的劳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所营造。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资本不断地实现着自身的全球化,向各个角落蔓延,不仅如此,它还将全部其他生产要素推入全球化的大漩涡中,这样人类原本较小的和稳定的经济活动场所也表现出一种动态的扩张趋势。人们一般将经济领域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经济空间的主要部分。这种经济空间以透明的方式呈现出来,它需要通过物理空间表现出来,但是像产品生产链和经济产业链这样的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并非其本质,而只是经济空间的表象,其实质乃是由人与人的内在联系所生成的社会关系空间。这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由劳动二重性所产生的社会物质二重性即自然性与社会关系性在空间上的表现。

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理所当然地要借助资本这种强大力量来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前进。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它在实现增殖时必然要求不断生产出新的经济空间。然而资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变幻出新的经济空间,这种新的经济空间的出现有一个必要条件,即当前存在着经济扩张的可能性空白地带。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资本才能使出浑身解数将这种可能性空间转变为现实经济空间。可悲的是,这种人类经济活动可能在其中运行的空白地带也只是一种潜在的市场空间,而当社会没有办法解决可供人们经济活动进一步开拓的市场空间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时,资本的本性因此遭到压抑和遏止,如此一来,无法流动以实现增殖的资本将造成整条经济大河的阻塞,而这种阻塞又会像有毒的血液一样,流向社会这个大身体的五脏六腑,从而致使整个社会经济体面临危机。

资本主义由于无法保障私有资本的有序扩张,因而在实现可能性空间向现实的经济空间转换中,无序的扩张反而致使可能性空间不断缩小,最终使自己失去扩张的空间,这也就是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方面,资本积累造成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物质生活上的贫困积累,引发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消费市场,资本扩张导致消费空间的不足,在经济上表现出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导致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资本无法得到更多的资源以进一步扩张,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运用机器和高科技加速对资源的掠夺,从而出现生态空间的不足,在生态上表现出生态危机。此外,资本积累还造成人的发展空间的不足,引发人的发展危机,一方面是由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化、单一化,社会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另一方面是在高强度的劳动下,劳动者从事的劳动更加机械化,社会生产的精细分工把劳动者固定在某个职位上,致使人片面的发展。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就包含着各种危机被引发的潜在性,这也就意味着,依靠资本本身的力量来避免这种后果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才能为资本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有效的增殖空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上述资本扩张悖论以及资本积累矛盾也依然存在。但这种现象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进行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能够引导资本有序扩张,不致使资本误入自身毁灭之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生产更大的消费空间、持续的生态空间、多样的文化空间三个方面,来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未能克服的经济、生态和人的发展等危机。

二、消除两极分化,生产更大的消费空间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指出:“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2](P743-744)这就说明,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必须最大限度地压榨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工人阶级的贫困也在不断地积累,这势必会形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对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利用资本来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表现为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

在我国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时,一些落后地区和贫困乡村的很多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我国各省市人均GDP数据显示,我国还存在许多贫困人口,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按照国际上划定和计算贫困人口数量的标准,我国目前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我国的贫困人口数在国际上仍然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印度。这些贫困现象不仅在道义上是必须克服的,而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提升也要求消除这些贫困现象。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些贫困现象是构成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但是反过来,解决这些贫困问题正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为消除贫困,就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产生更多、更大的消费空间,以此来扩大市场和资本的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处于转换之中,其中消费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可见,消费空间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空间。

我国的贫困现象大都出现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可以把资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落后地区,帮助这些农村地区进行城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关的产业资金聚集和人口集中效应,这样就能够加快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帮助下,资金和人口的集中将对住宅、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以及其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这些建设又将进一步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提升人们各方面的素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在发展工业时付出了牺牲农业的代价,作为后发国家的我们不该重蹈覆辙,应谨以为戒。所以,我国农村在进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努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将第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既是生态农业又是规模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努力发展既有绿水青山在侧又有文化内涵相伴的农村旅游业,这同样是消除贫困、提高生产力的不二选择。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业在社会生产力中的贡献,而且相应的产生了农业生产领域内部的劳动分工,带动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出现和发展。同样的,消除农村贫困的过程,也就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这个过程扩大了农村与城市的交往范围,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交往的程度,促进了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均衡配置,由此为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三、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持续的生态空间

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不仅最大限度地吮吸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造成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而且它还无节制地掠夺有限的资源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生态环境的贫困积累即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的危机,资本自身的这种否定力量同样致使其失去扩张的空间。克服这种生态悖论既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力量,所以在发挥资本创造生产力的同时,能够克服生态危机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痼疾,将资本引向绿色产业,进而产生持续的生态空间。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并在揭示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时指出,资本为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不惜一切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残酷地掠夺,还运用科学技术毫不客气地损害生态环境。马克思在批判这种政治经济学中阐述了自己的物质变换与循环理论和新陈代谢理论,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3](P878)马克思提出,在特定条件下,为了实现资本增殖也需要对原材料的再利用,甚至循环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对原材料进行再利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人们发现了生产中排出的废料的使用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一个有权威的政府进行引导,零散的资本家各怀鬼胎、自私自利,为利益马首是瞻,对原料的循环利用只是个别时候的偶然行为。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有效而完全地解决威胁其自身生存的生态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资本这种手段来达到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也不可避免地会排出废物、废料和污染,但是这种情况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完全不同,因为有一种强大的能够驾驭和导控社会资本的社会主义政治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能够创造多种条件来建立循环经济,使资源的循环利用成为常态,而不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对稀缺的资源再利用只是偶然的、个别的例外情况。社会主义制度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利用在区域经济规划上的强大力量,对具有同类工业排出的废物和污染进行区域集中,从而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并对具有可用性质的污染物进行回收再利用;能够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力量,一方面对资源的价格进行合理调控,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门槛和资源的价格;另一方面进行税收调控,对节约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的部门或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回收的资源。

前面所提的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种路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它只治标不治本。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采用治标这种司空见惯的方法来克服生态环境的贫困积累问题外,我们更应该从根本上克服这种痼疾顽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中,不仅要发挥资本的文明作用,更要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培养一批研发稀缺资源替代技术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组织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科技攻关,为循环经济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构建生态保护区,遵循自然规律,给自然生态以休养生息的时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满足《资本论》中关于产生循环经济的条件,从而创造出容量更大且可持续的生态空间,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四、丰富精神世界,生产多样的文化空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除了通过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和吸收资源环境自然力,造成劳动者物质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贫困积累外,它还在这个过程,通过赋予技术和理性以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用以支配人,使人的人格和精神生活陷入贫困和不断萎缩,从而将人彻底变成一个“物化的人”“单向度的人”,失去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造成人的发展危机,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无法继续发展。

人的发展危机与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特殊病态,它是由资本对人的全面支配而引起的。患上这种“病症”的机理是:资本积累过程中,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畸形化、贫困化,使人和社会陷入失去发展空间的停滞和退化状态。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条件,另一方面资本的不断积累也在吞噬着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不断扩张与人的发展受限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克服资本主义出现的这种人的发展危机,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健康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不断丰盈人们的灵魂,在精神文化领域为人类创造出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社会文化空间是由于个人心理空间的社会联系而形成的。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和社会关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心理空间,包括丰富复杂的情感空间和理性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同理,我们的精神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补充和完善着我们的文化。反过来,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地被周围的文化环境所充实和丰富,由此形成人类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这种与物质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在向人们展示其丰富性时,需要借助被人们创造出的不断扩张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力量。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理系统都有其瓦解的一天,这种有限的生物学系统所能够展开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有限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理需求总是有一定期限和界限的。但是,与有限的生理世界所不同的心理世界,其发展及需求是无限的,这就意味着在心理世界中可以为人所开拓的文化空间是无边无际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可以不断开拓以这种心理空间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空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健康的文化空间以开拓发展空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生产大众的文化产业空间。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以文化产品如书籍、电影、艺术作品等形式生产出来的,并且通过文化市场的方式供社会成员消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广,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形态琳琅满目,并且改变了其在社会全部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而且日益实现与全球性的资本网络和营销网络的互助合作,利用网络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可观的文化空间。每个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卷入争夺共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的心理空间这股洪流之中,此过程也给有相关产业的国家带来了不菲的价值,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另外,各个国家在争夺话语权中不断地输出自己的价值理念,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态势。(2)开拓人与人之间伦理和美学的情感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体的流行给社会文化向私人领域进军打开了一道闸门。原本仅供人们消费的物质产品因饱含文化因素而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蕴含文化色彩的商品借助全社会的物质性消费过程,将其附加的文化价值渗透进人的内心世界,不断创造着人们之间的伦理情感与美学情感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新奇又无限的可能性空间。人们为维持生活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方面的经济空间,因物质需求的有限性,很快就被资本所充塞。社会文化在这些物质产品上刻上文化的印记,增加其承载人们精神交往的职能,从而使其成为具有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文化产品。这种活动将人们重新置于原本发展就需要的伦理情感与美学情感的生存境遇中,于是作为载体的消费品因其叠加的文化内涵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传统的消费品不断被神奇的文化创意所附体,这些消费品不断被赋予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化含量,人们在物质消费的同时也就变成了一种可能更为主要的“变相的”文化消费。

通过文化产业空间和文化情感空间而体现出来的文化经济空间,构建出呈现人的心理空间的平台。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这样的软实力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对人的心理空间的开拓能力。也就是说,以文化产品来占据和塑造人们心理空间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阐述,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指导。我们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指导我国发展实践,进行经济空间的开拓,生产出更大的消费空间、持续的生态空间和多样的文化空间,进而扩大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空间。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4]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资本论》到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newSpacefortheDevelopmentofSocialistMarketEconomyinChina——On the critiqu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Paradox Based on “Das Kapital”

ZOU Qi-zhe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capital accumulation creates huge productivity,at the same time,it also brings laborers the poor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economic crisis and man’s developmental crisis. They make three paradoxe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Under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condition,we must learn from the lessons that the capital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overcome the three crises accompanying with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problems that the capitalistic market economy cannot solve would be solved with the power of socialism. This may open new economic space and hence it is the only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eliminate the polarization to make a bigger consumption space.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cyclic economy and make a sustained eco-space and meanwhile we should enrich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produce multiple cultural spaces.

capital accumulation;consumption space;ecological space;cultural space

2017-04-18

邹杞珍(1993-),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1004—5856(2017)12—0026—05

A8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2.006

谷晓红

猜你喜欢
资本论市场经济资本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资本策局变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