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对萨特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

2017-03-10 19:29邱太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

邱太昌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论海德格尔对萨特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

邱太昌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文中,对萨特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罗马现象,是罗马人和希腊教化相遇的结果。萨特的人道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强调行动的前景,误解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与萨特不同,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不是人性的不是关键,关键是存在,或者存在与人的关联。萨特的人道主义由于固执于存在之真理的被遗忘状态,而执着于对人性的思考,因而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规定。

海德格尔;萨特;人道主义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本文的目的是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为它进行辩护。”[1](P3)在这篇文章中,萨特对那些把存在主义当作一种劝人无所作为的绝望的哲学观点进行了驳斥。他把存在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一种是无神论者的存在主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雅斯贝斯和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后者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和萨特自己。萨特指出,这两种存在主义的特点都是承认“存在先于本质”。[1](P6)也就是说,这两种存在主义都不承认人有先验的本质,而把人的本质看作是行动的前景和结果。萨特的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存在主义的共同特点,而且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即萨特自觉地把海德格尔当作了自己的同路人。不仅萨特如此认为,很多人也把“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等同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2](P49)当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发表后,有人曾问海德格尔他的哲学是不是萨特那个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为回应,海德格尔写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把人道主义的本质追述为一种罗马现象,是罗马人与晚期希腊教化相遇的结果。所有的人道主义都以对人性的某种规定为前提,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对存在之真理不加追问的存在者角度的解释。任何这类形式的规定由于未把存在作为首要问题,因此都是一种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从作为存在者的人出发,也就是首先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来追问人的本质,从而误解了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海德格尔反对这种基于主体性和主观性的思维方式,他认为,人是因为理解和领会存在而成为人,而不是人规定着存在。所以,对思想来说,关键不在于人是不是人性的,存在才是首要的问题。只有从对存在本身的思考出发,人的本质才能获得规定。

一、萨特的人道主义遗忘了思想本身的事业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行动的本质,把行动的本质规定为完成,而这种完成只能是对首先存在着的东西的完成。联系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把人性规定为行动的前景和结果的思想可以看出,萨特这种把人性推向未来,推向有限的生命的终点的方式,实际上仍然未能摆脱对人性的设定。因为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只有首先设定人性是存在的,人性才是可以完成的。通过这种分析,海德格尔批判了萨特的人道主义对思想的事业的遗忘。另外,海德格尔认为,思想只有当它偏离其要素的时候,也就是丧失思考能力的时候,思想才会固化为“主义”。“主义”的出现恰恰表明存在已经不能通过思想达乎语言,因此,“主义”常常表现为语言的荒疏。萨特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主义”,本质上也是对思想要素(作为思想要素的存在)的偏离。

(一)从行动的本质出发表明思想的事业是存在而不是人性

为了理解海德格尔对萨特人道主义的批判,有必要首先对萨特的人道主义思想有所梳理。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对此,萨特解释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1](P8)萨特这句话的要点在于,他不承认人的本质是事先存在的,没有一个高于人的存在者规定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东西。既然人的本质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东西,那么如何完成人的本质呢?萨特认为,人的本质靠人的行动来完成。只要人还活着,人还在行动着,人的本质就没有完成。因此,可以说人没有本质。当某个人活着的时候,他还不能被规定,当他已经死了,没人能够给他规定。或者,我们可以说,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的前景,是一种生命的趋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行动的结果,而行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所以,人的人性如何也就在于他自己的选择。在萨特的理论中,对“行动”和“自由选择”的强调构成了他的人道主义的支撑点。

针对萨特对“行动”的强调,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首先对“行动的本质”作了一番讨论。海德格尔说,对于行动的本质,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作过明确的深思。人们往往从行动的结果来评价行动,把行动当作某种效用的产生。“但是,行动的本质乃是完成”,[3](P366)而完成则意味着使得某种东西生产出来。可是,真正说来,只有首先存在的东西才是可以完成的。在海德格尔看来,首先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思想作为行动,完成了存在与人的本质关联。思想对存在的完成就在于,思想把存在交付出来呈献在存在面前,还给存在本身。而这种呈献就在于,思想通过语言把存在道说出来。语言是存在的承担者和守护者,而“思想乃是通过存在而为存在的任务”。[3](P367)

从海德格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对思想而言,存在才是首要的任务。海德格尔对萨特的批判就在于萨特不理解行动的本质和思想的事业,从而把“行动”和思想区别开来。“在海德格尔看来,思之本身即是行动,思之行动关涉存在与本质之间的联系。”[4]萨特的命题实际上是把“存在”仅仅理解成了人的存在,把人的存在理解成了行动。萨特虽然说人不存在先验的本质,但是当他强调“行动”对“本质”的趋向的时候,仍然未能摆脱先验本质的设定,只不过这种本质是以变换了的生命时间为其限度的。既然本质是一种“最终完成”,而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完成又是对首先存在着的东西的完成。那么萨特所谓的人性通过行动的最终完成,实际上是首先设定了人性是存在的,只是尚未完成。或者说,这种尚未完成正是人性的首要特征。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人性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对首先存在的东西(存在)的关切和完成。这种完成,是思想本身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萨特对人性的思考,一开始就遗忘了思想作为重要的事业。

(二)思想不再运思才表现为某种“主义”

如前所述,海德格尔认为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由于把存在当作了人的存在,因此错失了思想的首要任务:追问存在。那么,建立在这个命题之上的人道主义也是成问题的。不仅如此,当海德格尔被问及如何恢复“人道主义”一词的意义时,海德格尔甚至怀疑这种恢复的必要。在海德格尔看来,一种思想一旦被冠以“主义”之名,也就丧失了它原始的思想要素。“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主旨要义”。当思想沦为“主义”的时候,思想本身就丢掉了思的能力。海德格尔把这种能力称为思想的要素。“主义”给思想某种名称,从而把思想囚禁于空洞的黑暗中。在这种黑暗中,思想的要素萎缩成一堆没有意义的符号,只剩下僵死的躯壳。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思想乃是存在的思想”,[3](P370)换句话说,思想一定是关涉存在的,因为思想向来已经为存在所居有。思想作为存在所居有的东西,在本源上就是存在的东西。存在居有着思想,也就是说,这种居有具有一种天命的性质,思想不可避免地是对存在的思想。存在是作为思想的要素而存在的,存在赋予思想以思想存在的能力。一旦思想丧失了存在这一要素,思想也就走向完结。海德格尔接着指出,“当思想偏离其要素而完结时,思想就设法来弥补这种损失”,[3](P371)这种弥补的方法就是,思想作为某种技艺或者工具性的活动产生效用,思想从而成为对某种存在者的思想。当思想沦为通过把其他存在者看作对象,并对这些对象进行条分缕析的认识的时候,这种针对某种存在者的专门的认识活动才被冠以“主义”之名。“主义”是思想不再运思的结果。“不再运思”也就是不再关切存在了。当思想不再运思而驰骛于对象性的认识活动时,思想也就不能再把存在带向语言。因此,“主义”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语言的荒芜。

从海德格尔对“主义”的讨论中可以推知,“人道主义”这一名称只要它还仅是作为一种“主义”的符号,就根本没有恢复的必要。相反,应该恢复的倒是思想,或者说思想的要素(作为思想的能力)。海德格尔说,“如若人要再度进入存在之近处,他就必须首先学会在无名中生存”。[3](P374)

二、萨特人道主义的形而上学规定

海德格尔通过追述人道主义的起源,揭示萨特人道主义思想的形而上学性。海德格尔说,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罗马现象,本质上包含着一种对人的规定。这种规定包含了一种指向,这种指向指示着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在古希腊,很多哲学家都写过“论自然”的著作,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是自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人自身应该首先从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从属于人。在那时,“自然”某种意义上也被当作存在来理解。到了晚期希腊,人逐渐具有了独立的位置,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罗马人承续了晚期希腊的教化,由此发展了对人之为人的人性的关注。

海德格尔认为,人道主义以某种对人性的看法为前提,根据对人性的不同的规定,人道主义也各有不同。人道的人是从一种固定了的对自然、世界、本原的理解中得到规定的。换言之,人道主义从对存在者总体的理解出发,在存在者系列中规定人的本性。海德格尔说:“每一种人道主义或者建基于一种形而上学中,或者它本身就成了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根据。”[3](P376)这表明,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对存在之真理不加追问的解释,不管它对这种解释的情形有没有认识,都是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追问,从而忽视了存在之真理问题,因此,任何一种人道主义都具有形而上学的规定。

海德格尔认为,肇端于罗马时期的人道主义,乃至继之而来一直发展至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都假定和承认人有某种普遍的本质。人道主义把人当作诸存在者中的一种,通过形式逻辑种加属差的定义方式,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动物。这种以承认人的存在的不言自明性为前提的对人的定义方式,一方面没有给人一种合乎人性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没有对首要的存在问题进行考虑。结果是,本来是被存在所规定的人反而成了存在的规定者。存在成了人的存在,除了人以外的存在者的存在也是由于人的存在才可以被称为存在。这种对存在之真理不加追问的形而上学方式,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即人的本质从属于存在之真理。把人规定为某种动物,也就是首先不把人当作人来规定。如果说人道主义,是对人性的关切与深思,那么现今一切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反而是“不人道的”。把人看作某类动物,与其说是抬高人的价值,毋宁说是贬低了人的价值。人道主义没有注意到“人唯在其本质中才成其本质”。[3](P379)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萨特之所以会把海德格尔理解为他的同路人,正是因为他错误地把海德格尔命题中的“此在”等同于“人”。萨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承续了近代哲学的路数。近代哲学通过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起人之存在,并且把世界之存在建立在“我在”的基础之上。这个论证的要点是,把人最终归结为“我思”,把“我思”作为人之存在、上帝之存在,以及其他所有存在者之存在的基础,从而才会得出用人的本质来规定世界的存在的想法。正是由于这种主体主义的倾向,萨特才说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就是,“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1](P8)

与萨特不同,海德格尔反对主客二分的模式,“此在”不是一个与其他存在者对立的存在者,“此在”是“在世之在”,“此在”与“非此在的存在者”共在。并且,“此在”不能被当作“人”来理解。“此在”按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存在在“此”,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是存在之澄明”。[3](P381)认为“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无非是说,人在存在之澄明中获得其本质,而这种本质就是生存。“生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生存伴随着对存在之领会,海德格尔称之为“绽出之生存”。这种“绽出”意味着,“此在”从存在中站出来,并对存在有所领会和筹划。“绽出之生存”指出“此在”在存在者中的优先地位。“绽出之生存”是对人在存在之真理中之所是的命名,或者说人的“本质”就是“绽出之生存”。由于这种生存是一个对存在之真理的领会与筹划的过程,它也就不能被归结为生命时间。因此,这也就与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命题中那种人的本质至死方成,以生命时间的终结作为盖棺定论的观点相区别。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只有已经在其本质中才能成其本质。

综上所述,萨特的人道主义通过颠倒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本质先于实存”的观点,把他的存在主义表述为“存在(也译作实存)先于本质”。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对关键的存在问题的遗忘不能通过对形而上学命题的颠倒而得到解决。颠倒了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由于萨特的人道主义还固执于存在之真理的被遗忘状态,萨特关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也就错失了思想的事业。萨特的人道主义执着于对作为存在者的人的本质的思考,误解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与萨特不同,海德格尔把人的本质表述为“绽出之生存”。他认为,人唯有通过思想才能通达存在之切近处。人只有站立于存在之真理的天命中,人的本质才能在人身上得到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结论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不是确定是不是人性的,而是存在。最后,海德格尔对萨特的人道主义以及其他各色的人道主义的批判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只要人道主义以形而上学方式进行思考,那么,这种思想就肯定不能被称为人道主义”。[3](P393)

[1]〔法〕让-保罗.萨特.周熙良,汤永宽.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德〕马丁·海德格尔. 陈嘉映,王庆节.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3]〔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何景毅.存在、自为和选择: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之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6).

OnHeidegger’sCriticismonSartre’sHumanitarianism

QIU Tai-chang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incang 677000,China)

Heidegger criticized Sartre’s humanitarianism in“a Paper on Humanitarian Letters”. Heidegger believes that humanitarianism is essentially a Roman phenomenon,the result of the Romans and Greek enlightenment. Sartre’s humanitarianism emphasizes that “existence precedes nature”,emphasizes the prospect of action,misunderstanding the position of people in the world. Unlike Sartre,Heidegger argues that human being is not the key to human nature,the key is to exist,or there is a connection with people. Sartre’s humanitarianism is obsessed with the rules of metaphysics because of its stubbornness in the forgotten state of the truth of existence and its consideration of human nature.

Action;Existence;Metaphysics;Humanitarianism;Criticism

2017-03-17

邱太昌(1988-),男,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研究。

1004—5856(2017)12—0013—04

B516.54;B565.5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2.002

谷晓红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