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探析王志谨的教育理念

2017-03-11 13:43常洪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盘山语录弟子

常洪亮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1 以人为本

教育应该首先是一种“人学”,要富有人性关怀,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虽然全真教强调苦修,但是我们从《盘山语录》中仍然可以发现王志谨的传道过程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盘山语录》记载,王志谨曾说“昔东堂下遇雨,知事人普请不择老幼搬坯,众皆竞应,唯一老仙安坐不出。事毕,大众团坐,有言于长春真人者,真人呵之云:坯尽坏,值几何?一人炼心,端的到休歇处,如宝珠无价。且量各人心地用事去!大抵教门中以得人为贵也。”王志谨继承了丘处机的思想,以人为贵,人是教育的目标和终极价值。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王志谨质朴的传道语言中,正如《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序言中所言,王志谨的语录“诚为初机学道者之指南也。”虽然学界有人认为王志谨简单朴素的语言风格是与其本人不具备高深的文化水平有关,例如杨讷先生在《元刻本〈盘山栖云大师语录〉及其作者王志谨》一文中就直言“王志谨与他的前辈一样出身于富家,但在文化素养上远不如他的前辈”3。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本身也体现了王志谨对于大道至简的理解和践行,而且这也是对全真道当时发展趋势的一种适应,经过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艰苦创业,全真教由弱到强,影响逐步扩大,尤其是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以后更是发展迅速,弟子规模也飞速扩张。面对人数众多、知识水平和修道水平参差不齐的弟子,王志谨用尽可能朴素易懂的语言进行传教也是形势所需。简单质朴的语言并没有掩盖王志谨特色鲜明的心性理论和丰富的传道思想。更不能抹杀王志谨思想的价值以及他在全真教甚至道教史上的地位。

2 以道为尊

教育要求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即教育者必须向被教育者明确教育的目标,避免教育者因为目标模糊而产生学习的懈怠和疑惑。王志谨在传道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道为尊,明确要求弟子“归宗祖”,即树立对“道”的坚定信仰,他说:“大抵学道之人,先要归宗祖……”他还说:“古人有言:“大道要知宗祖,不离动静语默。”明确要求弟子入门修行之前先认祖归宗,树立明确的修道方向。作为全真教徒,他秉承全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修道原则,要求弟子在具体的修道过程中注重炼心,他说:“修行之人,至如炼心应事,内先有主,自在安和,外应于事,百发百中,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从紧处应,粉骨碎身,惟心莫动。”可见,王志谨不仅帮助弟子确立了对道的最终信仰,还将修道具体化为炼心,为弟子的修道指明了道路。

3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思想出自于孔子,孔子主张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王志谨曾说“凡隶玄门,皆太上之徒,吾之昆季也。天下之患,莫大乎傲慢轻易。道性人人具足,奚分长幼乎?他认为正因为人人都有道性,所以都有学道修道的权利。在传道中他也坚持对修道者一视同仁,从不因为出身、职业、贫富等对弟子有所区别。元代著名儒者王鹗曾向王志谨询问,为何其年已八十,仍为度化信众四处奔走,王志谨说:“我全真者流,不敢失前辈遗嘱,富贵者召之亦往,贫贱者召之亦往;一日十请亦往,千里来请亦往。急于利人,不敢少安以自便耳。”王鹗又担心所接触之人,多不知底细,“岂无恶少博徒,无乃为累乎?”王志谨答:“全真化导,正在此耳。使朝为盗跖,暮为伯夷,则又何求?”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王志谨曾说:“凡住丛林,云集方来,岂得人人一等,个个同条?喻如大山,草木毕备,有不材者,有成材者,有特立者,有依附者,也有灵苗瑞草,也有荒榛荆棘,种种不同,随性任运,自有次第,山体巍然,原无拣择,一一含摄;流水积石,茂林丰草,兽走禽鸣,尽是神通妙用,彼各相资,如蓬在麻,不扶自直,天长地久,各得成就。若欲截长续短,变青作黄,岂惟各不得安,抑亦失其本性也”。

王志谨在传道过程中也的确能够注意首先确认弟子的根性,从而选择合适的修道方式和方法。对于性钝的弟子他主张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是要从打尘劳做起,一步步体悟证道。当弟子因为自己年纪大而向王志谨循序修道的捷径时,他断然拒绝,而是要求弟子放弃求巧的幻想,脚踏实地:“或问曰:某今老迈,不能多学,乞师向无上极玄极妙处说一句。答云:把汝这个求无上极玄极妙底去了,则便是也。”还有“师云修行之人若玄关不通,心地不明,则其业识不能无为者,盖为无福德故也,乃当于有为处、教门中随分用功,接待方来,低下存心,恭敬师友,常行方便,屏去私邪,久久缘熟,日进一日,自有透得处,不胜如两头空担?”遍观《盘山语录》我们可以看出,王志谨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有不同的回答,因为他了解每个弟子的独特性,并为之开出了不同的修道良方。

5 注重启发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在世界教学史上,启发式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王志谨在传道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运用启发教学。《盘山语录》记载“或问曰:如何是玄妙?答云:谁教汝作此问?其人拱手云:弟子自出意来。答云:恁么,则汝自会也。其人笑而稽首。”王志谨首先肯定弟子问出的是个好问题,其次告诉弟子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已经说明弟子懂得了玄妙。再比如,语录记载“或问曰:如何是定性?师乃移位近前,正身默坐,良久云:汝问甚么定性?其人不省,旁有先生起而稽首谢之。”王志谨没有直接回答弟子什么是定性,而是有自身的动作启发弟子,虽然提问的弟子没有领悟,但是一旁的其他弟子却从中领悟到了定性的真髓。这两条记录证明王志谨不仅深谙重玄学“得意忘象”“得鱼忘筌”之道和禅宗公案教学的内核,对于现代教育启发式教学也运用熟练。

6 循序渐进

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而是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顺序安排要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教育对象能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对王志谨心性学炼心方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他为弟子清晰地指明了一条循序渐进的修炼阶次,即归宗祖、通教化、认心主、立志节、知变通、正心墨、制妄念、收尘心等,从中可以看出王志谨不仅自身道行高深,修道全过程的非常熟悉,而且也体现了他对于弟子悉心传教、期盼成才的良苦用心。

虽然王志谨受到禅宗影响,不反对顿悟。但是对于大多数弟子,他仍然主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盘山语录》记载“或问曰:某今老迈,不能多学,乞师向无上极玄极妙处说一句。答云:把汝这个求无上极玄极妙底去了,则便是也。”还有“时师在盘山普说云:大凡初机学道之人,若便向言不得处,理会无着落、没依倚,必生疑惑,为心上没工夫便信不及,信不及则必不能行,行不得则胡学乱学,久而退怠。”

7 实践检验

与马钰注重无为清修不同,王志谨主张用实践来检验修心的效果。他不主张采用全真教经典的坐圜修行,他说:“昔有道人坐圜有年,……此人不曾于境上炼心,虽静坐百年,终无是处……”他还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往昔在山东住持时,终日杜门,不接人事,十有余年,以静为心,全无功行,向没人处独坐,无人触着。”相应地,他注重通过做事,即实践来修炼真心。他说:“修行人住院,……若能于此炼磨心地,不肯处肯去,苦处当去,得心安稳不动,接待十方,自利利他,安心积行,功行两全矣。”

王志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也可以从他对禅宗的借鉴中得到证明:禅宗不像传统佛教那样枯坐青灯黄卷,而是走出山门倾听自然,通过参悟自然而实现心性的开悟,这与王志谨注重境上炼心的思想不谋而合。

8 以身作则

王志谨不仅注重言传,还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据《栖云王真人开涝水记》记载:“丁未春,栖云真人王公……语其徒曰‘兹地形胜,其有如此。宫垣之西,甘水翼之,已为壮观,若使一水由东而来,环抱是宫,可谓双龙盘护,真万世之福田也,其可得乎’,于是,王志谨在太傅移刺保俭、总管田德灿二人的支持,召集千余道侣,同心协力,挥汗如雨,历时近三年开通涝水。竣工以后,涝水源源而来,实现了双龙护盘、卫绕宫室的设想,而且“涝之水源源而来,自宫东而北,萦纤周折,复西合于甘,连延二十余里,穿村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磨,凡数十区。虽秦土膏沃,但以雨泽不恒,多害耕作。自时厥后,众集其居,农勤其务,辟荆棒之野,为桑麻之地,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开涝水让弟子直观地感受到了他利物众生、功行双全的修道理念。据统计,王志谨有名可查的弟子有170余人4,其中不乏姬志真、徐志根等高道,至于再传弟子则无法计数,其再传弟子孙履道成为了全真教掌教,王志谨可谓传道有方,育人有术。

[1]《王志谨学案》“年谱详编”部分,赵卫东、王光福著,齐鲁书社,2015年10月版。

[2]本文所引《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及《栖云王真人开涝水记》转载自《王志谨学案》,赵卫东、王光福著,齐鲁书社,2015年10月版。

[3]杨讷《元刻本〈盘山栖云大师语录〉及其作者王志谨》,《文献》1992年第一期

[4]《王志谨学案》“徒裔列表”部分,赵卫东、王光福著,齐鲁书社,2015年10月版。

猜你喜欢
盘山语录弟子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培训掠影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曹新刚 作作品欣赏品欣赏
弟子规
弟子规
语录
语录
聚盘山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