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7-03-11 13:43贲子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贲子璎

(中共爱辉区委党校,黑龙江黑河 164300)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的文化创新,是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思想指导,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1 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创新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新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汇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正如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社情、民情与时代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创新的伟大胜利。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发展等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着眼于结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社会发展、时代发展、大众需求相结合,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始终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大众的实际需求,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体现时代特色,立体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精神食粮,把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不断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更加具有生命力,以不断提高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支持。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创新,是在汲取传统文化同时,始终不断地吸收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契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伟大的文化成果,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同质基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深邃而重大的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孜孜以求,与中国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以天下为己任” 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高妙的认识论。“道”,事物的本质,是客观实在。“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可认知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自然的表象,是一般认知。“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自然的表象,是可以认识的,可表述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那样,不是恒久不变的。

“天行健”,揭示了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不远人,高级的方法论。

“无,万物之始,有,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诠释了从物无到有 ,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发展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集世界观、方法论、因果论、实践论于大成。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朴素的世界观。可见“吐故纳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

2.2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文化的契合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使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全人类的先进文化、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文化契合的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回应社会现实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透过繁茂芜杂现象,揭秘社会生活基本事实;深入事物内层和历史深处,探寻必然联系和基本规律。;在历史与逻辑、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为人类社会发展、无产阶级的前途指明了方向、昭示出未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在引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3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契合

从文化视角讲,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解放全人类为终极目标,共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宣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方法论,自传入中国来,便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伟大运动,夺取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清晰地演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充分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需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优秀思想品质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尚品格。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文化创新的意义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新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营造文化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文化与科学技术一样已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一个文化强国,必须树立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成果,无一不是文化自觉的生动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创新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过程,就是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这就为使中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文化创新,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适应中国国情、中国社情、中国民情的文化创新。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534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