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陀螺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基于人的主体性视角

2017-03-11 13:43包灿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能动性人民出版社陀螺

包灿贤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广东肇庆 526000)

1 现象及语境

1.1陀螺现象。陀螺,原指一种玩具,形状略像海螺,多用木头制作而成,玩时用鞭子抽打,使其直立旋转,是一种依靠“巧力”才能稳定旋转的玩具。在无特殊条件保障下,在陀螺旋转的过程中,其角动能并不是守恒的,陀螺要持续、稳定、快速旋转,就必须有间歇性的外力输入,而输入的外力的精准度、力量度、时间度直接影响着陀螺的运转状态。陀螺从受力到运转直至消停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及其运动对外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是陀螺效应的基本内容。陀螺现象是陀螺运动及其效应的集中概述。

1.2 学科原理耦合。陀螺旋转是一种物理现象,究其本身,实无教育性质与教育内涵。但是,陀螺运动作为展现角动能的典型的物理学现象,与教育领域中主客体所表征的辩证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且不论人之为物的“物性”,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在思想乃至言行举止方面的符号、声音、色彩等刺激所产生的“互感”、“谐振”、“耦合”等现象之规律,确实与陀螺旋转之机制有交集的空间。教育范畴的一切元素,归根到底也是社会的,物质的,教育运动遵循着社会的、历史的辩证法。因而,借分析陀螺原理以阐发教育的陀螺现象,对教育哲学中主体间性的辩证法思考,在理论分析或实践指导上均有裨益。

1.3 教育语境的“陀螺”。教育,是人对人的社会性活动,它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按照特定的要求培育人,表现为一种使教育对象“良性运动”的必然性。例如:在德育领域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反观之,这种德育工作的现实背景,从被动、消极层面看,教育的对象不正如“陀螺”一般,需要特殊的“外力”推动、刺激才会产生运动?现实生活中,实有许多这样消极懈怠、懒惰不前的“陀螺学生”,需要“激励的鞭子”巧妙发力“鞭策”他们,才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2 现象剖析及消解遵循

陀螺旋转,其要点是“角动能”的维持,一靠外力,二靠环境。力是“巧力”,恰到好处,讲究切入点,环境要“光滑”,尽可能减少摩擦。因此,陀螺运动的诀窍可以简要概括为“无力不动、以动带动”八个字,强调“力量”、“角度”、“时间”、“维持”四个方面。相比较之,教育的活动不是机械之物的简单运动,而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人的“主体性”被消解或“能动性”被压抑的情况下,“人”才会像陀螺一般静默不声,仅能依靠外力驱动。也只有在这种被动的条件或情境之下,讨论教育的陀螺现象才是恰当的,科学的。因此,分析教育的陀螺现象,既要结合人的消极性,也要考虑人的积极性,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辩证分析。

2.1 现象分析。当教育对象的被动性与逃避性强,只能依靠教育者的主动性与激励性才能回归正轨,换言之,人的“主体性”的直接或间接丧失,引起了教育的陀螺现象。主体是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表现为感性之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1]正是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直接生产我们的生活以及间接生产我们自己本身。而且“人们将会预先认识到由于关系的改变而引起社会状况改变的必然性,并且愿意实现这种改变,而不是无意识地被迫地这样认识和这样做。”[2]主体性的丧失,是人的能动性被消解或压制,人的观念、思想、心理乃至行为都被自我以外的“他物”所统御,表现为一种“异化”现象。在这种状态之下,人是缺失“独立人格”的,意识是非“意识到了的存在”的,人对自己的控制、支配和调节是片面的、偶然的,麻木、被动、消极是其恰当的代名词。

导致主体性被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唯物历观看,既然“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3]只能推翻其植根着的社会关系;既然“在社会生活中,首先是外部条件发生变化,首先是物质条件发生变化,然后人们的思维、人们的风俗习惯、人们的世界观也相应发生变化。”[4]个体的行为不可避免受制于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那么,我们就必须从主体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关系中去寻找,换言之,主体能动性的物质条件与社会关系的缺失是直接导致主体能动性受限的唯物解释。从实践特性看,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4]。我们是作为有目的、计划的主体去实现既定蓝图的,这种观念,这种主观的意愿越强烈,行动就越迫切、越有力量,《望梅止渴》的典故不就形象说明了这个道理?反之,毫无渴望的,主观意愿越微弱,行动越消极、越乏力。而且,知易行难。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room,1964)用效价(valence)、期望(expectancy)和力(force)三者来解释人的动机作用,并且认为“力=期望×效价”,效价与期望值均偏低的情况下,主体是不会主动实施行动的。这便是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的表现,虽然,此刻是在消极层面上探讨罢了!

此外,“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对人的能动性力量结构性剖析,还须考虑到“需要”和“利益”的问题。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为生计而忙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甚者,当主体意识到,行为本身不是肯定自己、满足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对抗自己,那么就会视其为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这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7]毕竟,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内在某种需要的实现。已经满足了的需要本身,及满足需要的工具本身,又反过来推动需要的升华。这也恰恰说明了,人在活动中联结成的社会关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8]不被满足的需要及不被需要的满足,都不能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

2.2 消解遵循。当我们以自身为出发点,应该首要指出,恢复主体性是解构与消解教育的陀螺现象的金钥匙。这里涉及到一个“改造”的问题,有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的,而且力求回归到那种身心健康的状态上来。无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抑或倒过来,观念的改造与行为的改造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评,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精神的改造不可脱离社会关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重构有赖于精神的升华,物质的与行为的改造要同时进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头重脚轻的做法。而且,须明悟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是社会必须的,而不顾即将要“被”改造的对象是否情愿,社会需要的必然性——当然,这里包含着无数个人的意志——推动着个人需要的偶然性不可避免地革命地向前。因而,要求主体性的回归,不从关系着主体的需求尤其是社会性需求的社会物质因素,是难以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的。

3 教育启发与思维转变

剖析“教育的陀螺现象”不仅是理论需要,而且是实践需要。以陀螺喻惰性,对“主体性”作教育语境的重新审视,批判消极的,是为了争取积极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掌握规律,创造好的局面。

3.1 切角度。人要向陀螺一样保持稳定良好的旋转状态,维持“角动能”是关键。角动能,是旋转动能。角动能的产生由外力切入力所引起的旋转角度与速度关系导致,外力输入偏高偏低都不利于陀螺启动或平衡旋转。换言之,切入角度,是让“惰性主体”复归的着力点、发力点和结合点。应用于教育领域,是凝心、聚力的方式问题。例如:在如何号召青年的问题上,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谈到,“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10]引导工作的切入点有误,也就不能顺利地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2 力量度。动能越大,运动就越快。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是客观动力,教育对象自身的意识是主观内驱力,外力发挥作用大小,终究要看引发内驱力大小。用多少力,这是一个“质量”互变规律在内外因相互转化过程中的效用,例如:在信息加工情境下,信息量太少,容易引起主体学习焦虑;信息量太多,容易造成主体学习压力。在两种情况下,都会抑制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和出于适,推力要恰到好处才能变“刺激”为“激励”,化“被动”为“主动”。此外,还要注意节点、临界线的问题,什么时机、什么环境、以什么方式传递这种力量,也是颇有讲究的,不然,那甩出去的鞭子怎么能把笨重的陀螺顺服得团团转?

3.3 时间度。认识的不断深化,思想的逐步升华,自律的点滴养成,……,一句话,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对象的深入认识,对认识本身的理解,对理解意义的重构,对重构后的理性审视,都内在地承载并表现为时间的无限延伸,这种延伸的必要是为了提供必要的时间,即以时间换取时间,时间换取空间。因为,运动是物的感性存在方式的表达,而时间是物的运动的时间。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想像任性划分的时间替代客观的纯粹的时间,即不能主观任意地缩短或延长“必要”的时间。尤其是那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法不能再用了!

3.4 关系度。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是一种物质力量,人与人之间信任感、认同感的重要津桥。老师是先生,但甘愿做“学生”的先生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是被动的,而使其“主动”的先生,是富有教育成效的先生,这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无论物质或精神层面,“关心”很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有效覆盖面,首先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深入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11]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开展什么样的工作。如此,教育工作才能务实、贴心,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4 结语

谈主体性,主要是谈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12]通过这种能动性,让“一切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做成一件事,关键看能动性发挥程度,即便是战争这样的大事也不例外,毛泽东就曾在《论持久战》中这样写道,“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13]在这里,全民性突出了力量性,能动性凸显了主体性,持久战诠释了时空性。道理是相通的,这话对教育主客体相互促进、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及提供了有益启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30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672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43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 ,第 170页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119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82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94页 .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24页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 460页 .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 ,第 281页 .

[11]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5页.

[12][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 477、478页 .

猜你喜欢
能动性人民出版社陀螺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做个纸陀螺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