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与高校合作建设古生物博物馆初探
——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例

2017-03-11 13:43张洪钢杨建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古生物化石辽宁

张洪钢 杨建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古生物博物馆是自然类专业博物馆,通过化石实证向广大群众介绍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历程,也是古生物科学研究和化石保护的理想平台。古生物博物馆不仅能够起到弘扬生命进化科学思想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自然观和世界观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宣传国家化石保护法规、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以及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正在日益增长,古生物博物馆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成为国家古生物化石及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窗口。目前,我国古生物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标,同时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指示精神,应该予以大力提倡。

1 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古生物博物馆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几乎各个化石产地纷纷建设或正在筹建古生物博物馆,以加强对当地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1]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古生物化石归属所在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主管。然而化石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巨大的科研和科普价值。地方国土部门自然不具备对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和科普宣传的职能,工作更多围绕对化石的保护和管理来开展;但在管理过程中仍会出现收缴、罚没、接受捐赠等的化石标本无处安放,或者保存条件恶劣等实际问题。由国土等政府部门独立建馆仅能解决化石收藏和展示遇到的基本难题,寻求与具有地质、古生物等相关学科或研究方向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才可能探究化石潜在的科学价值,从而进行开发、利用、宣传、普及,充分发挥古生物化石作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载体和教材的重要作用。

2 合作建馆成功范例—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建设经验

2.1 优势互补齐抓共管,政府与大学合作建馆

辽宁省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被誉为地球上“第一只鸟飞起和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为加强辽宁古生物化石研究和保护,自2006年起,辽宁省政府委托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同建设“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经过历时近5年的建设,一座集古生物展示、收藏、科研、教学与科普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 m2)于2011年5月21日正式开放。

从共建双方的工作分工来看,辽宁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及部分古生物化石藏品、审批土地、给予政策支持等,并积极参与和指导博物馆工程建设。沈阳师范大学主要负责博物馆建筑与内部展陈设计、施工,专业人员组织,保证博物馆的科学管理与有序运行等。与此同时,博物馆还成立了由辽宁省国土厅与沈师大共同组成的“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由省国土厅厅长任主任,沈师大校长任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双方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博物馆重要事项、审议中长期发展规划。双方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共同管理,创造了我国古生物博物馆办馆的崭新模式。

2.2 明确办馆方向,重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

在建馆之初,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就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科普型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坚持发挥科研在博物馆运行中的领军作用、努力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积极做好古生物科学普及和化石保护宣传等工作的办馆方向。

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心脏”,展览陈列是博物馆的“灵魂”,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高度重视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为高水平开展展陈和科普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古生物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先后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Nature) 杂志发表论文3篇;首次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原始形哺乳动物—“巨齿兽”及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等重要化石,为我国及全球鸟类起源、哺乳动物及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先后入选“200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9世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等。上述成果带动了我国古生物博物馆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坚持“科学面向大众,科普服务大众”的工作理念,注重运用现代化的展示及互动手段,提高广大观众的参观兴趣和体验,并结合地球日、环境日、博物馆日等重大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以传播生命起源与演化、古生物化石及自然环境保护等科普知识。开馆6年多来,已免费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组织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培训”、“博物馆奇妙夜”、“青葱小学堂”、“野外夏令营”、“少儿科普剧表演大赛”等品牌科普活动;创建了“社区科普大学”、“恐龙学院”、“达尔文实验室”等科普平台;与70余所中小学建立“科普合作校”联系;将“科普大篷车”开进乡村、商圈、福利院等;招募了1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博物馆的讲解、引导、科普互动、化石修复等岗位;举办了《辽宁恐龙特展》、《辽宁古植物化石特展》、《马化石特展》、《从猿到人特展》及《辽宁古鸟类特展》等临时展览。与此同时,还协办了《首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首届及第二届《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等,为在业内进一步普及地质古生物学基础知识、贯彻国家化石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提高博物馆业务管理水平、加强馆际交流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先后被授予中国科协、中国古生物学会、国土资源部、辽宁省及沈阳市等10个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3 依靠专家治馆,强化专业人才引进

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古生物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实力。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始终把汇聚一流人才放在首位,特别是将遴选优秀学术带头人作为“重中之重”。 在良好的人才引进氛围影响下,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年轻古生物学者先后来馆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轻、学科领域广、发展潜力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博物馆现有在职研究人员20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学位),包括教授、副教授10人;另有外聘国内外客座教授20人。优秀科学家的陆续加盟,提升了博物馆科研、科普的总体水平,为博物馆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

2.4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办馆国际化

由于古生物学研究和发展的国际化特点,建馆伊始,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就先后邀请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院士、专家前来指导筹备工作。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和施工建设过程中听取和采纳了国外专家们的许多宝贵意见或建议。博物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多个国家的专家近200人次来馆交流,开展深层次科学研究与馆际合作;同时,博物馆先后选派30多名青年科研和技术人员赴德、日、法、德、俄、以色列等国进修学习和访问交流,促进了队伍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迅速提升。截至目前,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多次与日本、法国、德国的博物馆联合举办《辽宁化石展》、《中国带毛恐龙特展》等,极大地宣传了我国,特别是辽宁在古生物化石研究、保护及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促进了对外科学文化交流,并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国际影响,也使辽宁的古生物化石和研究成果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大大增强了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科学保护与研究利用,而且对辽宁省的科学普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旅游事业以及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3 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古生物博物馆不应只是关注收藏、诠释标本的静态陈列馆,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可考虑合作共建,并充分发挥共建各方优势,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政策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在各级化石管理部门、博物馆协会、科普基地等行业机构指导下,坚持科学办馆,注重展览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将科学性、科普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借助科技的手段,增添博物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重视强化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及对外交流,更应提炼生命演化的启示录,结合社会热点,面向学校学生、社区公众开展教育活动,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旋律。[2、3]

[1]王丽.从古生物化石保护谈博物馆的功能拓展[J].国土资源,2009(4):47-48.

[2]孟庆金,杨德礼.中国大陆地区自然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博物馆,2009(1):72-81.

[3]冯伟民.新时期古生物博物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315-316.

猜你喜欢
古生物化石辽宁
辽宁之光
古生物地理学和宏演化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辽宁舰
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古生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原角龙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