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范霖诗文辑考
—— 兼评《学口范氏宗谱》及其若干问题

2017-03-11 18:42黄军杰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范氏宗谱缙云

黄军杰

(中共缙云县委党校,浙江 缙云 321400)

元代范霖诗文辑考
—— 兼评《学口范氏宗谱》及其若干问题

黄军杰

(中共缙云县委党校,浙江 缙云 321400)

《光绪处州府志》记载范霖原有文集传世,但多佚失。缙云范氏族人范闪强收藏有《学口范氏宗谱》,其中收录有多篇范霖已佚诗文,可补《全元文》之阙。另外,凭藉《学口范氏宗谱》,可对范仲淹家族始祖唐代丽水县丞范隋卒地及葬地进行重新考证,提出范隋卒于缙云,葬于“范庵山”的可能性。

范霖;《学口范氏宗谱》;范隋;缙云;范仲淹;元代

Abstract:Chuzhou Chronicle in Guang Xu Period records that FAN Lin had left behind several collections of works, but most of them are lost. FAN Shanqiang in Jinyun’s Fan Family owns Fan Family Genealogy in Xuekou which collects several lost poems of FAN Lin, and these poems can make up for incompleteness of The Complete Work of Yuan Dynasty. Furthermore, with Fan Family Genealogy in Xuekou, we can re-examine the FAN Zhongyan’s family ancestor FAN Sui’s death place and burial place in Lishui County in Tang dynasty, and propo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FAN Sui died in Jinyun and was buried in “Fan An Mountain”.

Key words:FAN Lin; Fan Family Genealogy in Xuekou; FAN Sui; Jinyun; FAN Zhongyan; Yuan dynasty

浙江省缙云地区宗谱文化氛围浓厚,散落于缙云“民间的古谱尚有280多部、3 600多册”[1]。新近又发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版本《学口范氏宗谱》,其中涉及北宋名臣范仲淹家族(苏州吴县范氏)始祖范隋及元代处州籍文人范霖,颇值得关注。

一、《学口范氏宗谱》及学口范氏家族

《学口范氏宗谱》现藏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范氏族人范闪强家中。该宗谱依宣统庚戌年(1910年)版本为底本修撰而成,与其他宗谱族谱一样,图系及人物行第是其主体部分,此外还有序文、仕宦录、征德录、著作录、遗文录、居址(坵墓)。从各篇谱序记载的落款时间看,《学口范氏宗谱》在明清之间多有递修。最早的一篇谱序由学口范氏二十世孙范之寿撰写,落款时间为“皇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其谱序[2]10记载:

吾缙之范,自唐咸通间,有幽州良乡县主簿,升处州丽水县丞,讳隋者,北归过缙云,因寓学前,仲季二子侍焉。遣长子还北,阻黄巢之乱(878—884年),遂居姑苏吴县,而五云、姑苏皆奉府君为始祖,世系谱牒可考也。且学前之居历今八百余年,历传二十四世,散居本地者,十有余处,流寓各方者又皆有据语。

另据《光绪缙云县志》载,缙云学口范氏始祖唐代丽水县丞范隋原为北方人,“咸通十二年(873年)仕丽水县丞,值乱留居缙云。”[3]400因年老致仕,又值唐末乱世,无力北归,遂留居缙云。对于范隋在丽水为官一事,丽水府、各县方志及苏州等地范氏宗谱皆有记载,应为信史无疑。

从《学口范氏宗谱》记载看,缙云学口范氏一直将范隋视为其家族始祖。在浙江缙云当地,还有很多口耳相传的传说与范隋及学口范氏有关。据传,缙云小仙都①附近至今仍有山丘名为“范庵山”,原为范氏祖坟地,范隋及多位学口范氏祖先皆葬于此地。又据该宗谱中学口范氏族人范槐(明代缙云人,号感泉)所撰忆文[2]188:

丽水群公之诰勅保守弗遗,诚植本固而发源深也。奈缙云世祚衰,子孙多不振,仅能守群公之坟墓而已。十三传而有侍郎天碧公,以苏缙同宗,往还于吴者十余年,故苏缙志书彼此具载同宗之详。

实际上,范氏在范隋之时并不显赫,范隋本人也只是一名致仕的县丞,三子皆无仕宦记载。范隋致仕之后遣长子梦龄北归,仲季二子则陪侍于缙云。长子梦龄因北方有农民战乱的缘故,北归受阻,滞留于相对安定的苏州吴县,又传有范仲淹(999—1052年),苏州范氏由范仲淹而显于后世[4]。缙云学口范氏自范隋定居缙云之后,几代不显,其家族当时(唐末至宋代)皆无修谱意识,终因历时久远,且各处文献史籍中难见其元代以前族人的踪影,唐末至元初三四百年间学口范氏失去了代际相传的记录,这也导致《学口范氏宗谱》所述族源真伪及“范庵山为范隋公葬地”等说法缺少强有力的史料证据。

然而,因为缙云学口范氏家族族谱中收有元代处州籍文人范霖等的诗文,且族谱中记载的事迹与当时的信史、地方志书普遍相互吻合,因而可确信,即使范隋与学口范氏留居缙云的说法一时难以确认,但因《学口范氏宗谱》自身的可信度,在时间上最少可提至宋末元初,其家谱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二、范霖诗文辑佚

范霖(1258—1321年),字君泽,一字天碧,浙江缙云人。至元间,尝被召,入献《元封图》 《历代编年图》,授江西、浙江儒学提举,转礼部侍郎,晚家于吴。他是宋末元初处州籍文人,《全元文》收有其《重修佑圣殿记》 《王氏家乘序》 《画鱼卷跋》 《归耕子传》四篇文章[5]。《元诗选癸集》收有其诗《题洼尊山》,并评价其人“学问该博”,其文“词藻清雅”[6]。此外,《光绪处州府志》等地方志书记载他曾有《指掌图》 《元卦图》 《龟鉴编》 《历代编年图》 《奏议》《天碧稿》 《春蚓集》等文稿传世[7]1896,但其中绝大多数文稿都已佚失。

《学口范氏宗谱》的修撰者在记载所收录范霖《画鱼卷跋》的来源时保留了他们在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收录资料时与景宁太守潘琴的书信往来[2]118:

右《画鱼卷跋》乃景宁致政(同“致仕”之意)太守竹轩潘公所录,以寄卿者也。正德戊辰(1508年),乡与公子元谨同应贡,寓邸一日,道及有《画鱼卷》,求少传李西厓题咏,因云其间有元范天碧跋。卿怅然历道,侍郎天碧为乡先生世之祖,所著遗文,稿多残缺,乞缮稿赐卿归录,以示后之子孙,则幸甚,因记所得之由,一以示后世所知实,一以见潘公父子不遗人之遗也。

太守(潘琴)寄跋复云:

内附贵乡范司训先生亲收书香不废而肯眷眷辑其先世遗文,不贤而能之乎?可嘉也,可仰也,潦倒之年,尤以不识经为媿。

因为学口范氏在搜集其族人佚文佚事方面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得范霖的部分佚文得以收集保存于《学口范氏宗谱》中。除了《画鱼卷跋》外,学口范氏家族的家谱中还有《佑圣观记》 《归耕子传》 《王氏家乘序》 《题洼尊山》四篇诗文与《全元文》 《元诗选》所载相同。另外又有《宽恩记》[2]107《别业落成》[2]119《题王草堂》[2]120三篇诗文为《全元文》 《元诗选》未收之佚文。

三、范隋卒地及葬地

缙云学口范氏及苏州吴县范氏皆奉唐代丽水县丞范隋为始祖。缙云学口范氏因“世祚衰,子孙多不振,仅能守群公之坟墓”,不为世人所知;苏州吴县范氏因范隋四世孙范仲淹而名闻于世。以往,因限于资料稀缺的缘故,有关缙云学口范氏与苏州吴县范仲淹家族是否为同族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证实。而学界又多依据《范仲淹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范仲淹撰写的有关家族源流的叙述,将范

注: ① 小仙都为区域地名,历史无载,在今天缙云县东渡镇境内。缙云东渡为处州“括苍古道”的起始地,就地理位置而言,范隋因年老不便北归,滞留缙云东渡的可能性比较大。隋卒地及葬地,认定为卒没于吴县,身葬于吴县天坪山。兹借《学口范氏宗谱》,并凭藉《范仲淹文集》原有史料,以及已被证实之信史,对范隋卒地及葬地重新考证。

由于历史人物范仲淹的影响力,《范仲淹全集》中范仲淹亲撰《续家谱序》[8]731-732所载有关苏州吴县范氏源流最广为人知,也为其族人所深信,其序文记载:

吾祖唐相履冰之后,旧有家谱。咸通十一年(872年)庚寅,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中原离乱,不克归,子孙为中吴人。皇宋太平兴国三年,曾孙坚、坰、墉、埙、埴、昌言六人从钱氏归朝,仕宦四方,终于他邦,子孙流离,遗失前谱。至仲淹蒙窃国恩,皇祐中来守钱塘,遂过姑苏,与亲族会。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

序文所述,范隋曾为唐代丽水县丞,因中原离乱,子孙居于吴。之后几代,族人仕宦四方,遗失家谱。一直到范仲淹之时,因其在杭州任知州,遂与吴县族人交会,才开始“追思祖宗”。又据信史记载,范仲淹二岁时失父,母亲谢氏改嫁他人,他也因之改姓,之后随母跟着继父到处“游历”[9],即范仲淹早年并非居住生活在苏州吴县的故乡。一般来说,宋人之间的婚姻遵循于“门当户对及地缘便利”的原则[10]。从范仲淹及其母亲的早期经历看,其家族之前几代较为普通,不应是有地位的仕宦之家。而其族人有没有能力收有丰富的家族文集,更让人质疑。当时范仲淹及其族人所作《续家谱》自然也是根据族中所藏诰书、家集推测考录所得。由此看来,苏州吴县范氏《续家谱》及以后范氏族人依据的这份世系图谱也不尽准确,有不少亦或是靠推测所得。

而今人所编《范仲淹全集》又有附录五《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墓门碑》[8]1155一文。该碑文为清代苏州吴县范氏族人范兴禾于乾隆七年(1743年)所撰,其碑文记载:

唐柱国丽水府君,为我范氏迁吴始祖,墓在天平山左麓……四传而生文正公,为宋理学名臣,功在国史。父以上三世追赠国公,皆葬天平之右,世称太师坟。当文正公在政府时,奏言:臣家四世松楸(“坟墓”代称),俱在于吴,请以白云庵为功德香火院,敕赐寺额……历代以来,四远之裔,赴豫省墓者络绎于道。矧府君邱陇巍然在望,自唐迄今,千余年来,保守无恙。而我子姓,庇府君之遗泽,在吴中者千有余丁,亦惟秉府君之懿训,敢不共将诚敬,以期绵延勿替。

该碑文史料,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应是根据历代递修的《苏州吴县范氏宗谱》所述内容续写而成。其中所述“始祖(范隋),墓在天平山左麓”等,言之凿凿,一直为范隋后世族人奉为真言,也成为今人讨论有关范隋及其代表的范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及范隋卒地及葬地的主要凭据。然而,从史源学角度看,这则史料的撰写依据就是范仲淹所撰《续家谱序》,因而依据此碑文认定范隋卒地及葬地存疑。

除了苏州吴县家谱所记载家族源流并不可靠之外,凭借两则分别收录于《学口范氏宗谱》及原有缙云范氏族人传记资料,使笔者对原先范隋卒地及葬地的说法产生怀疑。

一则是收录于元人王逢《梧溪集》中的范霖挽词— 《故礼部侍郎古括范公挽词》[11]153:

侍郎唐相冰履后,括谱远通苏(文正公系),甫晬服斩衰,母孙训以儒。长授父祕易,律历百氏俱,宋亡邑弗靖,徒步谒唆都元帅名。计听魁就戮,田里释钱俘,世皇既召见,神采动玉壶……一荐十七人,乘遽将临吴。……大用本天意,小吏(谓除编修)应时需。凿凿正统论,历历编年图。(时相欲以本朝继金为正统,公言金兴宋中而前亡,不可继也。)媢者虽得沮,士儗古董狐。成宗御六飞,万象新洪炉。超迁五品贵,两省垂范模(谓除江浙江西提学)。屣倒张(珪)中丞,手握彻(理)大夫。……蠒室客暮醉,鲤庭子《谓公幼子成》朝趋,笑命说三礼,条然竟长徂。

另一则是收录于《学口范氏宗谱》明代处州缙云籍名医李月岩为学口范氏节妇胡氏所作《范节妇胡氏传》[2]183:

父母爱之慎所配。择廷安范君字焉,君宋文正之族,元侍郎公之裔,五云著姓也。贞妇归于范,克端母仪,事舅姑极其孝敬。

王逢,字元吉,江阴人,《明史》文苑传将其附载于戴良传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少学诗于陈汉卿,得虞集之传。才气宏敞而不失谨严,集中载宋元之际忠孝节义之事甚备。每作小序以标其崖略,足补史传所未及。”[11]1足见对于《梧溪集》及其撰者王逢的评价较高,并认为《梧溪集》是一部相对严谨的元人文集。从挽词的叙述看,其对范霖仕宦经历的评述与《光绪处州府志》等地方志书资料的记载相同。此外,挽词又提到范霖为“侍郎唐相履冰后,括谱远通苏(文正公系),甫晬服斩衰,母孙训以儒。”王逢根据括谱即缙云范氏谱,认可范霖为唐相履冰之后,与范仲淹家族为同族。再则,范霖是缙云人,但他致仕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缙云,反而留居苏州十余年,据此可推测范霖本人已将缙云范氏家族与苏州吴县家族视为同族。除了以范霖为代表的缙云学口范氏对自身为唐相后代的身份认同之外,明代李月岩等缙云名士也都已相信两地为同宗。这也就间接证明了“范隋及其仲季二子留居缙云,遣长子梦龄北归”的说法有其来历依据。

官方志书也有关于范隋在丽水及缙云的记载。《光绪缙云县志》记载:“唐,范隋,幽州河内人,咸通十二年(873年)仕丽水县丞,值乱留居缙云。”[3]400《光绪处州府志》则记范隋“咸通间为丽水县丞”[7]731。相较而言,志书作为官方记载地方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文献典籍的权威文献,不会刻意为个别家族族源问题作伪,客观误载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与宗谱中普遍存在“伪饰”的现象相比更具可信度。且两部方志记载的人物、时间、事件皆与信史相吻合。因之依靠推测,范隋公致仕北归,因年事已高,身体有恙的缘故,不能继续赶路,不得已而留居缙云。由此看来,范隋留居缙云的说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因而说范隋卒于缙云,葬于“范庵山”也是可信的。

然而,在目前相关史料文献仍较为缺失的情况下,也仅能推测范隋卒地及葬地存在两种可能,并不能完全认定或否定其中的任何一方。《学口范氏宗谱》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该宗谱所收录范霖已佚诗文可补《全元文》之阙,同时还收录有不少明清之间其族人墓志(圹志)资料、文章,以及元、明、清之间范氏族人与官府之间事务往来的三篇“移文”(法律文书)。这些都是蕴藏着地方历史的史料富矿,有待学界关注和深入研究。

[1] 吕鸿.处州文化与处州地方文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65.

[2] 学口范氏宗谱[O].重修本.缙云范闪强家藏,1910(宣统庚戌年).

[3] 光绪缙云县志[M].何乃容,修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4] 陈良学.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J].寻根,2003(10):130.

[5] 全元文:第21册[M].李修生,编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6.

[6] 元诗选癸集[O].刻本.顾嗣立,编选,席世臣,顾果理,订补,1889(清光绪十四年):47.

[7] 光绪处州府志[M].潘绍诒,修,周荣椿,纂,丽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8]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王蓉贵,校正.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9] 范文生.范仲淹与虞城[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67.

[10] 黄军杰.宋代秀州望族婚宦述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5(3):115.

[11] 王逢.梧溪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责任编辑:丁治民]

A Textual Analysis of FAN Lin’s Poetry— A Review of Fan Family Genealogy in Xuekou and Several Other Issues

HUANG Junjie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Jinyun County, Jinyun, 321400, China)

I206.2

A

1671-4326 (2017) 03-0079-03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61

2017-05-04

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LC201655)

黄军杰(1988—),男,浙江嘉兴人,中共缙云县委党校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范氏宗谱缙云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缙云烧饼”火了
做精特色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丽水风物志
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