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2017-03-12 11:19宋文一
辽宁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焦裕禄语文课诗意

◎卷首语

诵读,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宋文一

2017年,央视的 《朗读者》 横空出世,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的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深深打动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这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更是她职业生涯中瑰丽梦想、深挚情怀和担当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我们是做基础教育工作的人,面对的是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少年儿童,受众数量远不能与大众媒体相提并论;但是,教育者对孩子们的影响力却远远地超过了媒体人。

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核心素养成为全新的育人目标;但无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在人们的心中地位坚牢,孩子面对的依然是枯燥的练习、繁重的作业和花样翻新、越来越难的试题。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日复一日的题海中苦战,在年复一年的应试中消磨。有识之士早已发现,并大声疾呼:这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当今的教育应该有梦想,有情怀,教育呼唤诗意和远方。

看似平常的日常教学工作,如何注入诗意和情怀?诵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原本存在,只是近年来被冷落;它切实可行,只要想做就能捡起来。透过声音所传递的力量,可以拨动心弦,撼人心灵,形成持久而深远的感召力。

人们常说,没有齐越的朗读就不会有焦裕禄。这话虽然有失偏颇,却不无道理,正是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齐越老师用他那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送入千家万户,才让这个鞠躬尽瘁、忠于党和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多年后,当我是一名坐在课桌前的中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求大家模仿齐越的声音朗读这篇入选课文,我站起来,双手捧着课本,一字一句地读着:“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一步一回头,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啊!”我的朗读声情并茂,几近哽咽。老师表扬了我,特别强调这“一步一回头”读得好:停顿恰当,情感真挚,读出了焦裕禄舍不得离开兰考的强烈感情。这是我读书生涯中为数不多、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的课堂学习片段。我朗读着,也体会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襟晚照,并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直到今天。

诵读起源于语文课堂,更要在语文课堂上留住。万不可以因为所谓的“翻转课堂”,把语文课上成了讨论课、做题课,这样的语文课是死掉了的语文课。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读课文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萦绕在教室里,飘荡到走廊里、操场上。让学生通过默读、跳读、朗读、美读,以至于背诵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诵读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享受语言文字的内容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我始终认为,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好的美育。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许多学校在打造书香校园之时,诵读成了首选。全校性的读书交流会、古诗词“飞花令”比拼、清明诗会和诗歌诵读大会等定期举行。每一次活动,都是师生的节日。他们定主题,选诗歌,设计分工,角色扮演,他们讲究服装的搭配、队形的排列,讲究诵读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化处理,讲究师生共同参与、人人参与……这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对学生、对教育事业,也是对自己的满腔热爱,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践行着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焦裕禄语文课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被耽搁的诗意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