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让儿童为“自己”代言

2017-03-12 11:19赵万文
辽宁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水乡动物生长

◎赵万文

自由选择:让儿童为“自己”代言

◎赵万文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然而现实中人们对功利的追逐,难免影响学生,让学习远离了自我。那些尚处在小学低年级的幼童,也逃避不了功利的裹挟:主体性的缺失,让课堂成为标准件的车间;写话的模式化倾向,无法让儿童为自己代言。儿童渴望自由,教育呼唤自由。教学实践中,可从写话时空、写话形式、写话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积极有效的探索,引导儿童在自由选择中寻找自我,在与“自己”的美丽相逢中活泼生长。

自由;选择;儿童

“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写话学习亦是如此。然而,弊端丛生的现实却是,成人世界纷纷把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不遗余力地驱使他们到功利场上去拼搏——为了能在“分数一统天下”的考试中获得所谓的高分,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了林林总总的写话培训班,最后拿着看似精彩却千人一面的作业喜不自禁;同样,不少校内的老师,其写话教学也呈模式化倾向,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着别人的话,做着别人的事,观察着别人的世界,重复着别人的思考……试问,这样缺失了“自己”的教育,何来生长?!

写话,是低年级儿童心灵之花的蓬勃怒放,是独立精神培养的重要方式,是言语进步的自由路径。那么,在写话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儿童真正为“自己”代言呢?

一、时空自由选择,不再亦步亦趋

传统的课堂往往是一个班上所有的学生,为达成同一个目标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开展写话,这样短平快的标准化学习,学生只是跟随老师亦步亦趋,观察无法深入,体验无法丰富,思维无法多样。如果将写话的时空交给学生自由选择,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有这样一则写话练习:“观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用几句话写下来。”我向孩子们提出如下要求:“这次写话,我们要先和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交朋友。这个小动物呢,可以在学校里,可以在家里,可以在花鸟市场,也可以在草丛里。你回去先找到它,然后观察它,照顾它,每天再为它选几个词记一记‘词语日记’,好不好?”孩子们忙活开了:有的天天跑去看班级动物角里的小金鱼,有的和妈妈一起买来了小乌龟,有的去门前池塘里逮来了小螃蟹,还有的扒开草丛寻找里面的小蜗牛……因为选择的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因而记录起“词语日记”来也都兴致勃勃。一个月后,我提出新的要求:“在大家的关心和照顾下,你的动物朋友一定生活得很快乐吧?一个星期后,我们为它们举行‘动物Party’。来参加的小动物得自我介绍一下,你就当它的助手,帮助动物朋友来介绍,好吗?”听到要举行动物Party,孩子们更兴奋了,他们继续兴高采烈地蹲在小动物身旁,拿着“词语日记”,看着,回忆着,思索着,书写着……一个星期后,教室里面喜气洋洋,孩子们或带着真实的小动物,或带着拍摄的动物照片,纷纷上台介绍,眉眼里流露的都是欢喜和自豪,言语里流淌的也全是新鲜和有趣。

因为有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时空,孩子们观察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记录的是自己亲眼所见的现象,体验的是自己参与其中的快乐,表达是内心最真切的感受。这样的写话,“自己”时时闪现,“生长”自由自在。

二、形式自由选择,不再无趣无味

传统的课堂对写话形式的思考,大都局限于学生一个人用纯文字的方式来完成。而一个人完成,缺少生生间的合作和互动;纯文字表达,方式过于单一,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不相匹配。如何让写话的形式丰富起来,深受儿童喜爱呢?

首先,在教学中,我常常将绘画引入课堂。一年级孩子识字量比较小,在写话表达中,遇到不会写的汉字,或者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情绪,就可以用画画来代替。到了二年级,“文配画”也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写话本上。“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画画写写里,孩子们在和内心深处最有趣、最真实、最浪漫的那个自己快乐相逢。

其次,我常常引导孩子们合作写话。如学习了第三册的《水乡歌》后,我引导学生合作创编小诗《水乡新歌》:“我们的家乡洪泽就是美丽的鱼米之乡,在你的印象里,家乡又有什么‘多’呢?大家来学习课文写一写,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邀请伙伴,想画的还可以把家乡的美画下来。”接下来,孩子们有的独自进行,有的组团合作,静思的静思,碰撞的碰撞,自选方式,乐在其中。看,孩子们的创作成果:

水乡什么多?蟹多。千只蟹,万只蟹,长满沟渠长满湖,装满一箩又一箩。

水乡什么多?花多。千枝荷,万枝梅,青枝绿叶香满园,小朋友们真喜欢。

他们倾心表达着最美的水乡印象,积极创造着独特的缤纷世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QQ、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合作交流平台已在学生生活中逐步渗透;同时,语录体、漫画体、图文结合体等多种写话形式,也已成为时代对写话教学与时俱进的呼唤。加入现代儿童元素的多元写话形式,必将带来写话课堂生态全新的改变。

三、内容自由选择,不再人云亦云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整齐的写话内容,这样的统一,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个个独特的“儿童”,而只是一群群简单的“教育对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特质,内容的自由选择,才能让写话真正成为儿童个性生长的凭借。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第四册中的一首儿童诗,诗中,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在奇妙的想象里,“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充满了童真童趣。文后的练习中有这样一个要求:“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无疑,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引导学生继续展开在夏天里的想象。于是,我在引领学生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要求全班写话:“夏天来了,我想变_____,_____。”大部分孩子行动起来了,但还有好几个孩子咬住笔杆愁眉苦脸,迟迟没有落笔。我很奇怪,走过去轻声问:“怎么啦?”一个小朋友回答:“老师,其实我不喜欢夏天,因为它太热了!”是啊,不同的孩子对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喜好和感受,为什么要强迫他们每个人都只能写夏天?有没有更开放的写话内容可以设计?思考中,我眼前一亮,何不让孩子们在四季中自由选择呢?“小朋友们,一年有四季,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来写自己想变成什么,好吗?”这样一来,孩子们个个低下了头,奋笔疾书——

生1:(春) 我想变粉红的桃花,在春风中甜甜地微笑。

生2:(夏) 我想变大嗓门的青蛙,在荷叶上放声歌唱。

生3:(秋) 我想变火红的枫叶,铺满美丽的校园。

生4:(冬) 我想变可爱的雪人,让小鸟停在我树枝做的手上。

…………

内容的自由选择,远离了外界的强迫,充分尊重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学生表达的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是真正从“心灵”中衍生出来的行为,所以读来那么清新有趣、俏皮可爱。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而自由选择,正是为生长提供了多元化的环境,它意味着理解和尊重,意味着儿童来到了学习的中央,意味着个性向着四面八方无拘无束地伸展。在自由选择中,儿童与“自己”美丽相遇,为“自己”快乐代言,课堂真正成了生命成长的自由牧场。

[1]蒙田.蒙田随笔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阳)

赵万文,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万集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水乡动物生长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碗莲生长记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生长
最萌动物榜
《生长在春天》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