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儿童语言的发展探微

2017-03-12 11:19◎李
辽宁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松鼠青蛙大海

◎李 臻 瞿 艳

阅读教学中儿童语言的发展探微

◎李 臻 瞿 艳

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指导儿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责任。发展儿童语言既要遵循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要葆有儿童期儿童语言的个性与特点,要小心呵护属于儿童的语言,不要任意拔高或逼迫儿童放弃属于他们的语言,避免跳越儿童期,过早地进入成人期,丢失宝贵的童真和童语。

教材中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化。教材不仅蕴涵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儿童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作为师者,要凭借教材,带领儿童浸入阅读,展开亲历阅读的过程,让儿童不断触摸语言,不断感知语言,通过自己的体验去理解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

一、整体感知,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文章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何为有效的朗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概念是在同步的、总体的感受中形成的,对同一事物,只要有可能,他总是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体验和认识。其中既有视觉的,又有听觉的,而且还常常伴之以动觉。对于儿童来说,各种感官是一体的,感觉和反应是一体的,身体和精神也是一体的。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这正是儿童最擅长的方式。

教师要顺应儿童整体感知的特性,充分发挥各种知觉的优势,引导儿童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话中有意,脸上有色,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去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表现对语言的感悟,感受自然和生命的成长。

请看《青蛙看海》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高山图)山那么高,而青蛙只有这么小,难怪他忍不住叫起来,“天哪,这么高的山!”谁来当青蛙,读出心中的感受?

(生情不自禁地自由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山高得出乎我的想象,白云都成了它的腰带。

师:你为什么瞪大了眼睛?

生: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山,脖子都仰酸了。

师:(动画)看着看着,青蛙感觉山越来越高,而自己越来越小,他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谁来再读?

师:你为什么眉头都皱起来了?

生:山太高了,老鹰都要使劲飞,我担心自己登不上去。

师:你为什么声音都颤抖了?

生:到处都是悬崖峭壁,看了让人害怕,腿直发软。

师:一心想看大海的青蛙,看到了这么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忍不住发出了感叹。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读,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这里,教师没有一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儿童却能读得那样有滋有味;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儿童却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化身为那只青蛙,感受着青蛙的惊讶、害怕,并与自己的情感体验连通起来,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生动。语言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书中的形象也“活”了起来,语感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由此可见,儿童感悟语言不需要朗读技巧,师者要引导、点拨儿童在生动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中丰盈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在吸收积累语言的同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巧设情境,让儿童个性化的语言自然生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的情感才会被调动,强烈的表达欲望才会被激发,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

(一) 问题情境促乐趣,好奇探究显童真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对自己未知的、感兴趣的话题会倾注所有的热情与精力。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能把儿童带入向往的阅读天地,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体验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在开放的心境中,在激情四溢的表达中,个性化的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乳交融,智慧语言不断闪现。

如 《青蛙看海》 一文开篇写道:“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为了引导儿童感受青蛙看海的迫切愿望,为下文青蛙坚持不懈地登山埋下情感的伏笔,笔者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配乐) 又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青蛙又一次站在湖边,他望着圆圆的月亮喃喃地说道:“月亮啊月亮,你告诉我大海究竟是怎样的?”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看海。青蛙为什么要去看海呢?请小朋友想一下。

在音乐的感染下,在问题的促发下,原来“隔岸观火”的儿童纷纷把自己化身为青蛙,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智慧的火花不断闪耀:

青蛙常常听妈妈说大海很美,像一块碧蓝的宝石。

这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它有海阔天空般的志向。

大海边有他的朋友在等他,他们早已约好了在海滩上筑碉堡。

青蛙想去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看它喷水柱。

青蛙想去看看大海究竟比湖大多少,他要给小伙伴们讲大海的故事。

…………

各种奇思妙想就这样滔滔不绝地从孩子们的嘴里说出来,这是儿童从心底流淌出的最纯真的语言。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蔚为壮观、海阔天空、盛情邀请”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了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可见,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托文本,挖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儿童情趣、反映儿童思想的内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让滋润儿童语言和生命的阳光洒进课堂。

(二) 真情表演促情动,深入体验现童趣

“儿童是天生的歌唱家、舞蹈家、绘画家、表演家。”在教学中适当创设表演情境,能激起儿童积极的情绪。学生由此进入文本,在表演中强化对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容易形成个性化的语言。不过,隔靴搔痒的表演或虚情假意的模仿无法触及儿童的内心,更无法激发儿童的真实感受,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有真情实感,语言更无法获得发展。

在教学《青蛙看海》这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一些尝试:

师:(配图演说) 在青蛙的眼中,原来高不可攀的大山变成了一级一级的台阶,他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让我们来分角色表演,一人当青蛙,一人当松鼠,跳上山顶看大海,好吗?松鼠跳一下,青蛙跟着跳一下,松鼠跳两下,青蛙跟着跳两下,松鼠不断鼓励着青蛙。

生:加油!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再跳一下,好,跳得好极了;青蛙你真棒,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师:青蛙充满希望地往上跳。跳了一阵后,青蛙有什么感觉?

生:我上气不接下气了!腿像灌了铅一样,腰酸背疼,满头大汗……

师:放弃吧?不去看海了。

生:不行!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不可以半途而废。如果这点困难我都克服不了,我还能完成其他任务吗?

师:碰到了那么多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

生:就快到山顶了,我不能前功尽弃;就快看到梦寐以求的大海了,我快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了,我不能放弃……

师:为了实现愿望咬牙坚持着,始终没有放弃,这就叫坚持不懈。

从儿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仅理解了“鼓励、累、坚持”这些词,而且还学会了正确运用。此时儿童的表达已不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表演实践了文本语言,并进行了再创造。

所以,教师创设的表演情境要非常逼真,能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化身其中,做其所做,思其所思,触摸人物的脉搏,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拨动儿童的心弦,激发儿童内在的情感,让充满真实感受的个性化语言飞扬,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三、质疑分享,激活儿童的个性化表达

“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于对文本的再创造。”阅读教学要努力激活儿童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儿童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的真切体验和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如《青蛙看海》的教学片断——

师:松鼠是怎样帮助青蛙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想想松鼠是怎样说这些话的?你能想象他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吗?

(生自由读、同桌讨论)

师:谁来读第一句,你是怎样读这句话的?(出示:“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

(生以疑问的语气读,一生举手问)

生:我感觉不对,青蛙是跳跃能手,松鼠不会不知道。

生:对,青蛙能跳比自身高50倍的高度,这小小的台阶怎么会跳不上去?

生:那松鼠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

师:是呀,不仅问,还带头跳上了一个石阶,这是为什么呢?

(生议论纷纷)

生:松鼠是明知故问,是为了启发、引导青蛙,虽然不能像老鹰一样飞,不能像骏马一样跑,但能像松鼠一样跳上台阶。

这就是儿童思维的火花在闪烁,这就是儿童在质疑后的智慧分享,这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表达。与此同时,他们已将文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融入了自己的心田。

可见,语言表达的灵气主要来源于儿童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每个儿童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他们对语言的体验不同,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获得的文化、精神滋养也就不同。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逐步学会倾听与反思,学会对语言的接纳与思辨,学会对语言的欣赏与评判,这恰恰就是智慧共享后儿童语言发展的表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小湖校区)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松鼠青蛙大海
大海捞金
问大海
小松鼠
冬日的大海
松鼠
小青蛙捉虫
松鼠
松鼠
令人兴奋的大海
谁能叫醒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