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初步编制

2017-03-13 17:15张亚利陆桂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7期

张亚利 陆桂芝

〔摘要〕为探讨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内部结构,编制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检索国内外有关学习嫉妒的文献,并结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获取的资料编制学业嫉妒初测问卷。选取32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22.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信效度指标检验,最终形成正式问卷。结果: 学业嫉妒问卷总共22题,包括认知比较、自我保护、人际疏离、贬损他人、厌恶他人5个因子,能解释56.14%的总变异。总问卷的 Cronhachs α系数为0.88,各维度Cronhachs α系数介于0.67~0.77之间。结论: 问卷信效度指标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用于测量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嫉妒;探索性因素;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07-05

一、问题提出

嫉妒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是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质。对于学生而言,往往表现为学习嫉妒[1]。学习嫉妒是指个体与竞争对手在学习上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对手时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2]。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学习嫉妒能对某些个体产生积极作用,但已有研究更多地表明这种现象对人的自尊、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都将产生负面影响[3-7]。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身心亢奋、思想动荡、求知与创造欲望强烈等心理特征,加之面临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嫉妒现象相较于大学生而言更为普遍。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个体及他人带来严重危害[8-9]。近年来由于高中学生嫉妒他人学习优秀而出现的伤人事件屡见报端,可见学习嫉妒的疏导和干预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要题。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学习嫉妒现象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国外的研究却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开始。国内学者王晓钧[8]曾最早对此现象开展系列研究,并对国内外嫉妒心理的实质差异做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国外的嫉妒一般表现为爱情嫉妒或关系嫉妒,而中国的嫉妒大多表现为才能的嫉妒,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学习嫉妒。”王晓钧在早期研究中屡次呼吁国内研究人员应该对此现象给予一定的重视,然而将近十年过去了,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依旧较少,并且大都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最近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学习嫉妒总体水平并不高,并且推测学习嫉妒水平较高的群体应该在高中学生群体中[10]。然而开展中学生实证调查又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国内对此现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并未提出新的理论。其次,调查高中学生学习嫉妒缺乏有效的工具,直接将大学生学习嫉妒问卷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和推广显然不合理也不准确,因为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本文以扎根理论为指导拟编制一份适合测查國内高中生学生群体学习嫉妒特点的问卷,希望能给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调查工具,也希望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侦测和干预严重学习嫉妒倾向的个体提供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对象

为了解当下高中生的学业嫉妒心理,对河北省某高级中学30名高中生进行了访谈,每个年级各10名学生,男女各15名学生。将访谈结果加以整理并综合文献分析结果编制半开放式问卷。半开放式问卷的测试对象为90名高中生,其中每个年级各30名学生,每个年级男女学生各15名。

2.正式施测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沧州市某高级中学中随机选取高一至高三的学生作为施测对象。被试按指导语匿名作答,用时约5分钟。本次施测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12份,回收率为97.5%。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291份,有效率为90.9%。其中高一学生126名,高二学生82名,高三学生83名;男生110名,女生181名。

(二)研究程序

1.中学生学业嫉妒理论维度构想

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并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概括了当前我国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嫉妒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通过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的结果发现,一般都将学习嫉妒划分为三个维度:王晓钧[8]将学习嫉妒划分为人际适应、情绪控制和主动攻击,问卷的维度是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来的;林宜君也将大学生学习嫉妒分为三个维度,即认知比较、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10]。但本研究通过查看每个维度中的项目发现,二者均存在题不符名的情况,即某些维度下的项目与维度名称不相容。以上两位作者也在各自研究中都阐述了有关学习嫉妒未来维度探索的可能和建议。因此本研究初步认同学习嫉妒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分法,但研究中不限维度数目。

2.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

为探讨中国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特点,对河北省某高级中学30名高中生依次单独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场所固定在标准化的教室中,访谈之前,告知对方所问及内容及所收集的资料只供研究使用,不会泄露给他人。被试被问及包括 “谈谈当下高中生关于学习嫉妒的心理”等4个问题,每个被试访谈大约15分钟。

根据访谈结果总结开放式问题,自编开放式问卷对3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学业嫉妒的认识。开放式问卷共设有5个题目,如“您认为什么是学业嫉妒?”“学业嫉妒有哪些表现?”等。半开放式问卷回收后,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和分析。

3.高中生学业嫉妒初测问卷的形成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业嫉妒的文献以及现有的研究工具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参考自编的半开放式问卷结果编制高中生学业嫉妒测试题库,共计58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将拟定好的项目交予多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2名心理测量领域专家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作出必要调整,如删除或合并高度相似的陈述题目,更正语义模糊题目,简化个别题目言语表达等[11-12]。修订之后,剩余46个题目,形成高中生学业嫉妒预测问卷。预测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

(三)数据处理

数据录入过程中剔除无效问卷,录入完成后对数据再次核查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最后剩余有效数据291条,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

(一)项目分析

计算每个项目的区分度和鉴别度,对试题进行筛选。区分度运用题总相关系数表示,根据美国测验专家Ebel(1965)提出的项目鉴别指数标准,每个题目分数与测验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要在0.4以上,才能表明该题目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13]。因此,为了保证测验题目具有足够的区分度,将项目鉴别指数低于0.4的4、5、7、8、9、10、11、12、13、14、22、24、25、27、28、32、33、36、37、38、40、45等21个题目予以删除,保留剩余的24个题目。

项目的鉴别度是将问卷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后分别抽取高端和低端各27%的数据,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运用独立样本 t检验检验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差异,差异显著则表明鉴别度较好,反之则鉴别度较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目t值均显著(p<0.01),因此全部保留进行下一阶段的分析。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对保留的24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以进一步明确问卷的结构因子。结果显示,高中生学业嫉妒预测问卷的KMO值为0.866,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预测问卷取样的适当性较好,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4]。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Kaiser 标准化最优斜交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对于题目的选择参考以下几条标准:(1)因素的特征值要大于1;(2)各项目的共同度要大于0.4;(3)每个因素涵盖的题项至少要有3题;(4)因子负荷具有唯一性;(5)因素要能够比较容易命名。结合以上5条标准,经过多次因素分析,并参照碎石图,删掉42、46题。最终形成5个维度,共计22个项目的最终问卷,累计解释率为56.13%,具体数值见表1。最后进行维度命名。

因子一:认知比较,主要是指与他人比较时的感受,如着急、担心、难受、压抑、烦躁等。

因子二:自我保护,主要是指对自我价值的维护,对手表现比自己差时,幸灾乐祸、暗自高兴。对手表现比自己好时感到气愤、说其坏话、不借笔记等。

因子三:人际疏离,与嫉妒对象不进行学习交流、不在一起玩耍、很难成为朋友等。

因子四:贬损他人,对嫉妒对象表示鄙视、不屑并可能谩骂、挑毛病、搞小破坏等。

因子五:厌恶他人,对嫉妒对象表示不喜欢、讨厌、不舒服等。

(三)信度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计算各因子及问卷总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问卷信度符合测量学要求,各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67~0.77之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具体结果见表2。

(四)效度分析

本问卷编制过程中主要考察了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

1.內容效度

为保证本问卷能够精准地测量出高中生的学业嫉妒水平,编制问卷前查看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认真总结了学业嫉妒心理的一些表现。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注重调查对象的适用性和特殊性,因此以高中生为对象做了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以掌握更加详尽的资料,在题目的拟定上保证了科学性。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请专业的心理学研究生以及心理学专家对初次拟定的题目加以批改和指正,进一步保证了问卷准确性。

2.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根据心理学家Tuker的理论,构建健全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与测验分数的相关应在0.30~0.80之间,项目组间的相关应在0.10~0.60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问卷总分与各项目之间的相关在0.34~0.78之间,因子间的相关在0.11~0.45之间,结果见表3。各维度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表明个因子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3.实证效度

本研究在数据处理完成后,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被试请班主任为学生进行学业嫉妒水平评分,评分区间为1~10,得分越高学业嫉妒水平越强。最后根据教师评分与问卷得分求取积差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相关显著(r=0.784,p<0.01)。这一结果表明,问卷的实证效度良好。

四、讨论

(一)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项目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文献和访谈等手段编制了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问卷最终保留了22个题项,每个题项均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项目反映的特点看,初步证实了高中生群体学业嫉妒心理不同于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比如挑毛病、搞破坏、不借笔记等均显示出高中生的阶段性特征。除此之外,本问卷中的某些项目与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中的项目较为一致,这也说明了学业嫉妒的普遍性[15-16]。

(二)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结构

本研究主要探索得出高中生学业嫉妒的5个因素,不同于之前王晓钧和林宜君探索得出的三因素模型,初步证明本研究的假设前提——高中生学业嫉妒的特点不同于大学生,但其中个别维度与二者的研究不谋而合。

问卷得出的首要因子命名为“认知比较”。这与王晓钧问卷中涉及的因子较为一致,但本研究中,认知比较更侧重于个体在同竞争对象比较时产生的主观感受。该因子能解释总变异的29.42%,主要解释了被试在和竞争对象在认知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焦急、压抑和烦躁的感受。问卷的第二个因子是“自我保护”,解释了总变异的10.30%。这是本问卷与之前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的不同之处,说明了个体在学业上嫉妒竞争对手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一旦个体发觉对手比自己差则感到高兴,反之则会产生愤怒情绪。问卷的第三个因子是“人际疏离”。该因子说明,学业嫉妒不仅仅体现在个体的内部感受上,更体现在外部的人际交往中。有研究表明嫉妒会损害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的个体难以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会使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增强或产生偏执型人格[8]。问卷的第四个因子是“贬损他人”,解释了总体5.32%的变异。该因子与王晓钧编制的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中的主动攻击性因子比较接近,但避免了王晓钧问卷因子名称与题项之间名不符实的情况。本问卷中的相应因子能很好体现题项反映的学业嫉妒的特点。问卷的第5个因子为“厌恶他人”,解释了总变异的5.037%,主要表现了个体对竞争对象的厌恶感。本研究意在探讨高中生学业嫉妒的结构,所以问卷的五因素模型为探索性质的,未来可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三)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判定一个标准化测验工具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一般考察多种信度指标,本研究主要计算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Guilford 认为,内部一致性信度大于0.7表明信度比较高,当系数介于0.35和0.7之间时,表明信度可以接受,若小于0.35则表示信度较差[17]。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8,各维度内部一致性除人际疏离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低于0.7外,其他各维度都高于0.7,信度指标可以接受。人际疏离维度信度低的原因可能与该因子的题目数量有关,未来可增加適量题项进行修正。

效度即测验实际测量的欲测特质的程度,一般要兼具测验的目的和用途,问卷的测量结果与目的相一致,才能说明工具的有效性[18]。本研究意在探索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内部结构以及问卷工具的鉴别程度。因此,研究着重考察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问卷编制的初期我们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和研究生进行了项目的鉴别,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使得项目的表达能够凸显中学生学业嫉妒的特点。此外本研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完成后又分析了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选取部分被试让班主任对学生的平常学业嫉妒的表现进行评定打分,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高相关,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也间接表明嫉妒具有外显性。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初步探索了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结构,但研究对象并未涉及初中生。主要原因是,在调查之前对初中生进行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学生并未反映出明显的学业嫉妒心理,因此并未涉及初中学生。但并不代表本问卷的效度不佳,未来如有需要可以在初中生群体中继续探讨本问卷的适用性。除此之外,本研究所得出的一些测量学指标虽然符合测量学标准,但某些维度的指标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再次,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只有当地的中学生,问卷的被试选取范围较小,未来可以将取样的范围扩大并验证问卷的指标是否可靠。最后由于高中生匆忙的课业要求,本问卷仅做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未做验证性因子分析,未来可在高中生群体中验证该模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韩丽芬,陈朝阳,谭雪晴. 大学生学业嫉妒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23-226.

[2]宋迅,王晓钧,张晓娣. 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的编制[J]. 心理研究,2010,3(6):38-44.

[3]夏冰丽,朱利娟,郑航月. 西方妒忌研究介绍(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 22(7):526-528.

[4]赵娟娟,司继伟.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嫉妒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2):222-224.

[5]唐海波,胡青竹. 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 (5):739-742.

[6]李曙亮.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探讨嫉妒产生原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2(5):398-400.

[7]罗贤,蒋柯. 大学生的嫉妒体验及与依恋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30 (3):231-236.

[8]王晓钧.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2, 34(2):175-182.

[9]朱奕达. 社会排斥、自尊对嫉妒的影响[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10]林宜君. 大学生学业嫉妒、归因方式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4.

[11]龚文进,罗燕婷. 儿童普遍信任量表中文版的适用性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6):930-932.

[12]张倩.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92-694.

[13]陈玉霞,杨升平,戴育红,孟宪璋. 儿童拒绝上学行为问卷的初步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843-847.

[14]高国朋,谭晖,张秀军,伍晓艳,赵玉秋,华文娟,金菊香,裴晨璐,郝加虎,汪玲,陶芳标. 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56-1459.

[15]葛元骎,凡丽芬. 大学生学业嫉妒心理的人口学差异分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8(32):155-156.

[16]张玉洁,许远理. 0~5岁儿童嫉妒情绪的发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3):249-251.

[17]马林,陈平雁,丰硕. 医学生二维满意度量表研制及信效度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 33(1):5-6,9.

[18]刘瑞湘,康传媛,王艳娇,丁凯景,李雪蓉,万帅. 昆明市区小学生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常模和信效度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7-9.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编辑/刘 扬 终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