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教学与训练

2017-03-14 07:56郭宝军
运动 2017年13期
关键词:弧线教练员速度

郭宝军

(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教学与训练

郭宝军

(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自从美国运动员以助背越式跳高越过了2.24m的高度获得冠军之后,这种新形式的跳高方法进入了大众视野,已在世界跳高领域占有主要位置。背越式跳高对跳高选手产生较大影响,逐渐成为国内高等体育院校的主要学习课程。背越式跳高充分将技巧和体力完美融合,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发挥技术水平。本文分别从技术和训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背越式跳高技术与训练的教学进一步发展。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训练

长久以来,一直都有专家与学者对背越式跳高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实证分析,如与背越式跳高相关的起跳力量等。在学术界,对研究背越式跳高的文献资料已经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与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实践过程之中,不同的教师因为自身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理解和感受不一样,所以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最初的教学规划可能会有一些偏离。但无论是从技术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起跳的技术都是背越式跳高技术之中的核心所在。除了起跳技术之外,教学中容易发生的事故,教育工作者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对学生进行保护。本文将通过借鉴与背越式跳高相关的研究资料,着重分析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

1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教学分析

1.1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原则

为了保证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教练员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强调的核心是技术,学生以髋关节为动力来源,腿部力量作为支撑点。在运动员领会基本知识后,教练员再进行技巧讲解,帮助学生利用腿部肌肉作为基本支撑点,熟练掌握腿部运动技巧,为整个跳高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教练员应遵循三个结合的原则对跳高运动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即跳高运动员需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蹬与摆结合起来,将跑与跳结合起来,将速度与幅度结合起来。蹬与摆的结合是运动员在起跳和摆动腿的时候,将腿的蹬伸动作与摆动动作结合起来,既是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其中的难点。跑与跳的结合是助跑与起跳过程的完美衔接,难点在于助跑完成时,由跑动的腿向摆动的腿转向的过程,因此在助跑的过程中,运动员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助跑速度不恰当会造成起跳衔接的过程出现失误。涉及到速度与幅度的问题,运动员也要考虑到自身的身体调节,调整到最适合自身进行动作转变的速度与幅度。

1.2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重点

每一个动作都有值得我们深入和细究的重要细节,这里将对两个教学重点进行阐述,一个是起跳阶段调整,另一个是多维度保持平衡。起跳阶段是衔接助跑与过杆的重要过程,在起跳短短的几秒里,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方向,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跳高成绩,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训学生的起跳技术。首先在助跑过程快要结束时,学生需要屈膝压紧,让他们习惯起跳的脚(一般为右脚)灌满力量,这是起跳之前的缓冲动作,如此才能使得髋、膝及脚踝这3个部位在快速地奔跑之后,迅速地达到弯曲的状态,减小人体对地面的冲击,也为跳跃做好准备。而在学生用脚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身体转为竖直的状态,学生身体重心与助跑速度充分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爆发力,实现超常发挥。学生利用髋牵引大腿,继而带动小腿,完成跳高。在整个起跳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身体向背越式的转变,学生可自由选择起跳方式,如旋风摆腿式的起跳、撇脚式的起跳或仰头倒肩式的起跳等。多维的平衡意思需要教练员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元素的相互平衡。首先是技术同力量的平衡,学会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优势条件,并与技巧有效结合,是教练员需要教授给学生的。将大众化的技术转变为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教练员应帮助学生达到起跳力量与起跳技术完美搭配的程度。其次是学生速度与节奏的平衡,运动员助跑起跳的速度要与整体的节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加速路段与减速路段的距离的分配,以帮助学生在起跳的前一瞬间,寻找到适合的方向和速度。

1.3 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事故及预防方式

在背越式跳高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组成的整套运动,此过程节奏快且变化幅度大。因此在技术错误或是其他原因的影响下,学生难免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一些运动损伤,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运动损伤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可能出现损伤的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助跑及起跳的过程中,最容易受伤害的部位无疑是脚踝,因为学生运动员一般采用的是弧线助跑的方式,弧线呈半径状态波动,脚踝受到的冲击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会随之变动。如果学员的年龄偏小,那么他们脚踝外侧承受压力会比较小,肌肉群的力量较为薄弱。所以说,如果学生控制不到位,重心失衡,短时间内身体大部分重量压于发力脚踝的肌肉群上,在这样的冲击下,学生体力不支,脚踝受到损伤,甚至会造成骨折等严重问题。因此需要教练员在学习开始之前,带领学生运动员充分热身,并且尽可能地纠正学生的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常见的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在完成跳高动作之后落地时,背部碰到横杆产生挫伤,以及在落地时出现偏离,造成颈部扭伤等。产生的原因在于运动员助跑时偏离弧线或是起跳时身体转向动作不合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在跳高过程中每一步的重要性,不可采取马虎和放任自流的状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旦感觉自己偏离了正常运动状态,就立即采取措施将损伤程度降低到最小。最后,教练员还要帮助部分存在心理恐惧的学生克服害怕心理,在过杆时的胆怯可能使得学生在一瞬间产生退缩的情绪,导致他们发挥失常,更有可能造成学生更大的运动伤害。

2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训练分析

2.1 助跑与助跑节奏

弧线助跑是帮助背越式跳高的一大主要特征。弧线助跑能够帮助学生运动员获得足够时间调整适中的水平方向速度。而且在助跑过程中,学生的身体能够通过弧线的助跑,产生离心力,提高学生对水平位移速度的利用效率。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确定最适合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的助跑弧线,如借助于标志性的物体进行训练,通过采用各种半径的弧线进行助跑等方式。之后,在训练中不断筛选来确立最适合运动员的助跑弧线。助跑节奏也是需要学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予以重视的一部分。助跑节奏是运动员利用助跑过程影响远动员速度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节奏的训练,加强身体机能对节奏的适应调整,不断地调节自身的身体状态,实现自身节奏的最优状态。教练与学生可以设定多种时间信号,在学生助跑的过程中,由教练给予学生足够的调整信号,双方共同探究摸索,从而找到最适合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2.2 加速方式

在确立了弧线助跑方式的前提下,学生所采用的加速方式也会与直线助跑的模式有一些不同。学生需要保证自己处在直线与弧线相互切换的状态,进而适中保持着高速模式。而对力量比较好的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适时调整运动量,帮助他们选择更高的步频和更小的步幅来完成加速过程。而对力量相对较弱但速度上具有优势的同学,则推荐采用高步频的方式。教练员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因生制宜教学,这样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运动习惯调整学生在跑步时的加速方式,在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优势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为跳跃的瞬间积蓄更多的力量。

2.3 身体素质

在学生进行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注重学生个体身体素质与体育项目具体要求的融会贯通。学生在经历长时间反复跳高训练之后,及时总结自身薄弱的环节,面对薄弱环节施行针对性训练,实现跳高水平的突破与提高。某些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采取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忽视学生身体机能实际状况,导致学生无法坚持训练,甚至对他们造成了身体机能的损伤,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身体机能是运动员训练的核心所在,教练员要想让学生更快进步,就要充分保障他们身体素质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例如,在速度上偏薄弱的同学,可以通过固定距离跑步训练,提升自己的速度。而在弹跳方面存在不足的同学,需要通过一些跨步跳或是单足跳的方式,对自己的弹跳力进行培训。如果学生运动员对自身的力量还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则可以通过一些器械锻炼自身的肌肉力量。这些训练方式都是针对个体身体素质中客观存在的薄弱环节,来帮助学生进行跳高总成绩的突破与提升。

3 结 语

在背越式跳高中,助跑与起跳的环节是整个跳高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助跑环节决定了起跳过程中可供学生进行转化的力量大小,而起跳的过程,则决定了背越式跳高时,学生速度的转向与身体转向的程度。充沛的力量与正确的身体方向,则是完美完成背越式跳高,获取优异成绩的保证。因此,教练员与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助跑与起跳过程的引导,并且预见一些可能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帮助学生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这些伤害。背越式跳高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找到自己的弧线助跑路线与助跑节奏,全面地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技术。

[ 1 ] 李绍文.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手段的定量分析[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131-134.

[ 2 ] 吕二庆.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特点及教学训练原则[ 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118-120,130.

[ 3 ] 张红红.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中常见的事故、产生原因及预防[ J ].田径,2005(2):7-8.

[ 4 ] 李新华,林永革.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常见错误动作的产生及预防[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S1):20-22.

G82

A

1674-151X(2017)12-09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3.046

投稿日期:2017-04-13

郭宝军(1964—),一级教练,本科。研究方向:跳高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弧线教练员速度
You're my eyes
行驶速度
速度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冲 浪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弧线人生
弧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