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反正弹”技术梳要

2017-03-16 07:22宋雪洁
齐鲁艺苑 2017年1期
关键词:食指天鹅琵琶

宋雪洁

(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琵琶演奏“反正弹”技术梳要

宋雪洁

(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琵琶这一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技巧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演奏技巧也随之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演奏技术——反正弹。笔者从琵琶“反正弹”的技术特点、在乐曲中的运用,尤其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作品以及它的艺术价值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反正弹”技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几个问题。

琵琶; 反正弹技术;刘德海;创新

在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乐器和作品,其中,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我国民族乐器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琵琶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音响效果,在难计其数的琵琶技巧中,既能演奏出像《夕阳箫鼓》那种优美、委婉、悠长的乐曲,又能演绎出像《十面埋伏》那种千军万马、生死搏杀震撼人心的场面,由此可见琵琶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各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传统曲目的传承、新曲目的创作成绩斐然,促使琵琶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随着文化水平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演奏方式和音响效果已经远远落后于广大听众的审美要求,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刘德海先生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创作出琵琶的“反正弹”技术,使得琵琶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一、 “反正弹”技术及其音色特点

(一)什么是“反正弹”技术

琵琶传统技术是一种以“正”弹为主的演奏方法,多年来这种演奏方法一直受到业内人士和听众的喜爱,但表现力过于苍白单一,无法满足琵琶艺术发展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刘德海先生运用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琵琶艺术的热爱,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借鉴吉他的演奏技巧推创出一系列新的指法——“反正弹”,他认为:“‘正中存反’,如平静湖面溅起晶莹水珠;‘反’中有‘正’,如荒漠中一泓清泉,醇厚甘甜。声音的阴阳、刚柔相济,相映生辉,组成‘完美之音色群’。”所谓琵琶的“正”弹,就是指琵琶传统演奏技法,既右手大指从弦左侧往弦右侧弹出,食指、中指、无名指从弦右侧往弦左侧弹出。刘德海先生打破了这种常规的、传统的演奏技巧,推出了与其相反的演奏技术——“反弹”。“反正弹”技术由“点”、“线”两大部分组成,就是把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做为基本手指,由过去的正弹“四声”增加为“反正弹”共“八声”, 充实完善了琵琶演奏技巧,使琵琶的演奏表现力更强,音色更加丰富,为琵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琵琶反正弹的记谱符号如下:

例1

(二)“反正弹”技术的音色特点

鉴于“一种音响只归属于一种方法”的观点,那么就需要更多种的技术方法来服务于当今社会的音响要求。于是,刘德海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琵琶的一般演奏技法是以“正”弹为主,但是“正”弹过于单一苍白,而与“正”相反的“反”正是点睛之笔,音色上坚挺清脆,颗粒性强,与“正”弹形成阴与阳、柔与刚的音色对比。这一来一往、一正一反,更加丰富了音色的变化之美,也是传统技巧无法比拟的。他还强调:“欲扬先抑,欲此先彼,欲强先弱,欲快先慢,不依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皆称反弹法。譬如书法,笔笔中锋未必俱佳,正以立骨,偏以取态,偏锋自不可废。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艺之道也”[1]。同时,“反弹用的恰当,起点睛作用,滥用则失去其意义矣”[2]。在速度上,除小指外,各手指的连续“反正弹”速度很快,约为每分钟720次,相当于摇指的演奏速度。在演奏过程当中,通过反正弹之间的快速转换,从而使音乐变化多样,更加流畅丰满。

二、“反正弹”技术的运用

(一)源于传统

在琵琶的传统演奏技法中“摭分”实质就是“反正弹”。“摭”为“反”,演奏方法为右手大指向外扣与食指向内抹同时发音为“摭”;“分”为“正”,演奏方法为右手大指向内挑与食指向外弹同时发声为“分”。“摭分”这种演奏技巧在琵琶的传统作品中运用得很多,如武曲《十面埋伏》中的“排阵”一段,先是运用了单“分”,再是“摭弹”,最后随着乐曲激烈的程度转为“摭分”。再如琵琶文曲《平沙落雁》的“雁阵横空”一段中,右手大量运用了“勾抹”技巧。

例2

“勾”为大指指甲内侧和指肉同时从右向左触弦发声,“抹”为食指或中指从左向右触弦发声。实质也是“摭分”的分解动作。由此可见,这种“虚实”、“正反”交替的技法运用,丰富了音响的变化,带动了乐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反正弹”技术的发展。

(二)始于当代

在1984至1985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德海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创作了《人生篇》五首作品——《老童》、《天鹅》、《春蚕》、《童年》、《秦俑》。在这五首作品中,刘德海先生大胆运用“反正弹”技术,使该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取得了成功。但在这个时期,“反正弹”技术只是运用了大指、食指和中指,到90年代,在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乡村八景》中开发运用了无名指的“反”弹,使“反正弹”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琵琶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开拓了琵琶艺术发展的新领域。下面,笔者主要对《人生篇》中的《老童》、《天鹅》这两首作品进行“反正弹”技术的分析。

1.《老童》

“反正弹”技术首先在《老童》这首作品中得到了运用,使“反正弹”技术的创作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示,为以后的发展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3

这段旋律把左手带起技法与“反正弹”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同时以具有跳跃感的附点节奏方式,充分诠释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使音乐表现更加灵动。在这一段落,刘德海先生先用大指、食指分弦“正”弹,后以中指、食指“反”弹,使该段音色对比鲜明。演奏时,旋律音既是分弦中的大指部分,加上中指、食指先后空一弦的“反”弹衬托,突出了四弦的旋律声部。“反”弹指尖触弦灵敏,发音轻松柔和,更能够表现分弦“正”弹的结实厚重。

例4

这段乐句是《老童》主旋律的变奏部分,共演奏两遍。第一遍运用了大指挑,后接食指、中指的正三轮,第二遍则是大指先挑,后接中指、食指的“反”弹,构成了正反三轮,演奏时可比第一遍速度略快些。大指做挑时,动作幅度大些,手腕略微转动,而中指、食指反弹时,手腕不应转动,动作幅度要小而密,以确保中指、食指在弦上的稳定感,发音清脆。这两种不同的三指轮需注意手指小关节和手腕的灵活性,不要把手腕控制得太死,这样会使旋律显得呆滞而无生气,应随着节奏的律动灵活转动。这一段的节奏特点是两个三连音加一个二连音,这种不规律的节奏运用,再加上正反三轮的交替演奏,增加了音色的对比效果,生动描绘了醉酒老童摇晃的脚步,表现出老童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乐观态度。

2.《天鹅》

1984年,刘德海先生创作出《天鹅》这部优秀的作品,它是刘德海先生《人生篇》当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它的旋律优美典雅,风格别致新颖,作者运用丰富多变的琵琶演奏技法,在艺术上精雕细琢,既描绘了天鹅伤感、多情的心绪,又刻画了天鹅纯洁、多姿的形象,同时,正如这首乐曲的副标题———‘献给正直者’所寓意的,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道路上的坎坷与追求,它几乎是刘德海探索琵琶艺术道路的缩影,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3]

在《天鹅》这首作品中,已由过去仅用大指的“反正弹”,发展为食指、中指和大指共同运用和连续的“反正弹”。

例5

谱例中的装饰音运用了大、中、食指组合的“反正弹”指法,以大、中、食、大、中指的顺序“反”弹演奏。“食指和中指的连续反正弹是在琵琶的传统技法——嘟噜指(大指反正弹)上开发而来,组成了一个音或一组音的延续,是一种新的点的线性表现。”[4]从装饰音的节奏来看,三十二分音符节奏较快,所以需要灵活地进行手指小关节的运动,注意指甲触弦要浅而敏捷,发音清脆。最后一个音落在中指的“反”弹上,也是旋律音,所以需要主音加重,同时,将手臂抬起做提拉的动作,犹如天鹅展翅。这一组的“反”弹运用,与正弹相比在音响与速度上效果更好,更为灵巧,充分表现了天鹅抖动羽毛的动态感。

例6

这一段为乐曲的尾声部分,节奏为六连音,这一系列的“反”弹组合指法借鉴了吉他的反弹技术。旋律音为一弦,也就是中指的“反”,故中指的发音应比食指、大指的发音更明亮有力。中指在演奏时需要注意指尖力度的掌控能力,不宜太强也不宜太弱。太强使得音色噪而尖锐,没有灵动感,太弱不能够突出主旋律,缺少集中的音质感,使音乐过于平淡。除了指尖的运动,手臂也应随着速度而变化。快节奏的时候以手指小关节运动为主,手臂自然放松,随着手指活动而运动,幅度不宜过大。慢节奏的时候,除了手指小关节运动外,还需手臂做提拉动作,增加音乐的律动感。

在《天鹅》这首作品中,“反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使这首作品的表现力更为新颖、丰富、耳目一新。“刘德海极力主张把他对人生的追求与哲学思考和他三十多年的琵琶生涯的体会与感悟,融于《天鹅》中,该曲不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天鹅千姿百态的形象,同时也借用天鹅隐喻了作者个人的人生追求———谦和但不高傲,温顺但不可欺,自由、安详、平静的环境和善良、坚强、有骨气的品质,表达了对高雅、美好的人类道德情操的赞美之情。”[5]

三、“反正弹”技术的艺术价值

(一)琵琶艺术的新语汇

上千年来,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从未停下发展和探索的脚步,已成为中国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引入,传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效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改革和创新更加迫切,传统的、单一的音乐表现力无法满足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需求,琵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得不到充分结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所以,琵琶演奏技巧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

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满足音乐创作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刘德海先生以他独特的音乐视角以及其天赋,通过刻苦的努力和潜心研究,为琵琶音乐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户,正是先生“反正弹“技术的推出印证了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如乐曲《天鹅》紧打慢唱的一段,运用“反正弹”技术更能够突出此段激昂、奋进的主题,表现了天鹅振翅疾飞的场景。再如刘德海先生《乡土风情篇》中的《风铃》一曲,已不仅仅用“反”弹来表现“点”状音色,而是将它以“线”状的“滚动”为主旨,演奏出了立体式的“线”状音响效果,为琵琶的音色增添了新内容,赋予了琵琶新的表现力。

(二)继承与发展

“发展始于继承,继承需追根寻源。”[6]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反正弹”技术来源于琵琶的摭分技巧,它不是将“正”弹改为“反”弹,而是在“正”弹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弹这一技术。这是旧与新、继承与发展的完美结合,既丰富了琵琶演奏的表现形式,又赋予了琵琶技术的新语汇。“反正弹”技术对琵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刘德海先生的创作思维和艺术追求对琵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重祚厚。

四、结语

刘德海先生将“反弹”这一思维运用到琵琶演奏中,以全方位、多方面的角度解决了演奏的问题。把“反正弹”的演奏方法引入教学,以蕲激发教学中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刘德海先生不仅仅推创出了一个琵琶技法,更多的是他通过琵琶技术的改革,唤起了一种创新意识,引导着我们,在琵琶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2]刘德海.凿河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1).

[3][5]张伟.一曲天鹅语,四弦人生情—析刘德海的琵琶曲《天鹅》[J].中国音乐,2004,(4).

[4]董楠.琵琶反正弹技术及其美学价值[J].中国音乐,2005,(4).

[6]杨靖.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J].中国音乐,2007,(1).

(责任编辑:郑铁民)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1.009

2016-12-02

宋雪洁,女,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J632.33

A

1002-2236(2017)01-0039-04

猜你喜欢
食指天鹅琵琶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张图看天鹅奖
磨 刀
“热跑”天鹅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天鹅之死
带“口”的汉字
天鹅
平衡尺子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