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专业出版的两个维度

2017-03-22 17:29黄闽
出版广角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品升级策划工匠

【摘 要】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概念,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对传统专业出版而言,除为读者提供一般的阅读外,还要提供基于运用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出版者注重产品的品质,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出版更要提倡工匠精神。

【关 键 词】专业出版;创新升级;方法革命

【作者单位】黄闽,法律出版社。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概念,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对传统专业出版而言,除为读者提供一般的阅读外,还要提供基于运用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出版者注重产品的品质,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出版更要提倡工匠精神。

一、纸媒出版物的创新与升级

产品升级是专业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产品升级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助力产品升级。要推动产品升级,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产品升级。笔者认为,产品升级就是围绕提升产品功能、使用和阅读价值,由出版人主导,或者由出版人与作者共同实施的推动产品优化完善活动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对存量基本产品的优化和完善,对增量新产品的创新与提升。增量新产品要在竞争格局中寻找更加有利的、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新坐标,并以这种新坐标创新产品。专业出版产品升级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产品规划清晰,产品定位要准确、细分得当。要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细分产品、设计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产品升级要以清晰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从满足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发现市场需求,并以此提高产品规划和设计针对性。由于读者/用户需求是真实的不是虚拟的,因此,产品立意要直接、指向要清晰而精准,产品设计才能与读者/用户需求契合度高,市场表现好。

二是升级产品多数属于存量基本产品。存量基本产品内容相对稳定,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可以在使用中不断修订完善,可以激活产品中的优质元素,可以创新和改造,使内容和形式优势得以叠加、整合、放大,便于形成升级产品。

三是要形成科学完整的产品体系和系列产品线。在这里,首先是指具有科学完整的丛书、套书体系,其次是指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读者群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与梯次,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要。

四是升级产品的起点要高。起点高于同类竞争者的类似产品,甚至以整个图书市场为参照来创新,从而使升级产品在本领域同类竞争者和整个图书市场中具有差异性的竞争优势。这些产品的起点不仅要高于本分社、本领域的优秀产品,而且功能性强、内容丰富、产品有效元素多、使用效率高、目标满足度好。

五是升级产品在选题策划阶段要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这类产品要注重产品投入市场的提前量,不要出现选题策划时很时髦,产品投入市场时已过时的情况,从而造成大量库存的局面。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因此选题论证、产品生产都要注重长效性。

可见,实践工匠精神不能只满足于细节打磨,专业出版社还要把注意力放在不懈推动产品升级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传统专业出版创新升级的新视角

传统纸媒出版物的创新升级也可以换个角度,将其理解为与其他媒体争夺阅读机会的新竞争。从信息传播的容量与速度来看,纸媒的优势所剩无几,可以比较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读者对纸媒物理形态存在感的钟爱或偏爱,二是纸媒出版物所凝聚的出版人的价值判断,三是纸媒出版物所追求的独特、日趋精细的阅读体验。这三种优势既可分别存在,又有内在联系,三种优势的极致化可以解读为物理形态的美化、价值判断的优化与坚守阅读体验的细化。

1.物理形态的美化

笔者曾经有个判断,纸媒出版物的发展趋势或可向奢侈品方向发展。显然,纸媒在容量和传播速度上已经无法与网络新媒体的存储传播优势比拼,只能在物理形态上寻找出路。物理形态的创新升级无非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帧技术的运用,以满足一批读者和作者阅读、发表与收藏的需求,为作者的作品提供最美的载体,为读者的阅读收藏提供最美的形态。奢侈是需要成本和代价的,所以,一般的、缺少知识含量的大容量资料出版将逐渐由网络数字信息技术所替代,没有必要支付高昂的出版代价。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书将越来越美,这种美是内容的经典、知识的厚重和物理形态美的融合。新的材料、工艺、装帧为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延伸也创造了新的空间。

2.价值的判断与坚守

纸媒的物理形态并不足以单独构成纸媒长久的生命力,出版人要在纸媒出版物上帮助读者实现更多的价值。出版人的价值判断与坚守,是出版人最基本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价值的判断与坚守首先是对出版内容价值的执着,如原创知识创新优于既有知识的集成,差异化的视角优于缺少格物致知精神的通说。价值的判斷与坚守是出版人的责任,也对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高出版物价值体现的是精致而不粗疏、深厚而不肤浅、精细简要而非冗余,承载内容的框架结构严谨而非失衡。出版价值要在原创上着力,在经典上用功,学说、原则、原理的构建要精致深厚,资料运用要独到。

3.阅读体验的细化

工匠精神首先是注重阅读体验的细化和细节打磨,表现为出版人要关心、关注读者阅读和使用的内心体验,还要关注读者差别化和细致化的需求,给读者增加基本价值以外的附加值。附加值是基本价值的适度溢出,不脱离、不背离基本价值,不超越、不凌驾于基本价值。

其次是趋向“小刻度”的要素出版。“大刻度”的出版比较关注内容体系的完整,追求宽而全,不遗漏任何要素;“小刻度”的出版则关注出版素材的细而深,话题可以小些,像打磨一个艺术品,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如传统法文化中描写惊堂木和杀威棒的材质及其背后的意涵。

再次是要注重读者(作者)的情感和细节体验。如版面要清新,标题与内容要完美衔接,天头、地脚、切口、钉口要距离适合,行距、墨色要适宜,语言要准确,知识单元长度容量要适中,便于理解。如果是解决实务问题的出版物,还要便于快速检索和有效实用。

三、传统专业出版创新升级的方法变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师级的工匠均掌握良好的方法。方法是能力的体现,是实现目标的路和桥。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是专业出版人极为重要的能力。

1.开展方法变革的基本思路

在方向正确、策略得当的条件下,方法可以上升为影响发展速度和发展品质的决定因素。开展方法变革一是以完善策划方法为切入口,推进产品升级;二是动员策划编辑全员参与,创新方法,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员工成才率;三是以方法变革带动能力提升,促进效益增量;四是以考核跟進,形成工作机制。

2.面向市场的工作方法

策划编辑进行方法变革和探索要实现三个转型。一是要从只注重内容向全面重视内容、方法和工具转型,二是从单向式封闭策划向双向式体验、参与、融合式策划转型,三是从单一选题领域产品策划向市场营销和市场效能检视跨界转型。这三个转型第一个是总要求,重点是探索和落实第二个和第三个转型。

三个转型的关键是体验、参与、融合、效能检视。体验式较之封闭式是进步,但还是较为初步的策划方式,犹如初学游泳者在浅水区戏水;参与式较之体验式更具进步意义,是体现出版人主导作用和出版人意志的介入式工作方式,参与式应当成为策划编辑的主要工作方式;融合式是策划编辑与作者、市场、系统的深度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相通、感情相连,价值相认、利益与共的合作关系,也是出版人一生追求的较高境界。体验和参与是基础,没有体验和参与就不可能出现融合。

第三个转型是策划编辑从选题内容领域到关注市场终端的转型,这里包括四个内容。一是效能检视。编辑介入市场营销已被多数策划编辑接受,但产品在市场终端的最终效能、效益评估、效能检视还没有被大多数编辑重视。如分社开发的产品特别是重点产品市场效能如何?读者评价如何?与同类产品对比优势如何?不足何在?有没有维护升级方案?优秀的编辑和先进的分社对这些问题必然要有想法,要有所作为,但大多数分社和编辑没有足够重视,也没有形成自觉的工作方式,导致其不断出版平庸的新产品,编辑能力、产品品质在低水准徘徊。

3.推动方法变革的制度保障

好的想法、规划没有制度保障最终一定会落空。要从“向外——面向市场” “向内——优化流程”两个维度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和修订完善,要与策划编辑应知应会的基本业务规范、工作业绩、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挂钩来进行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制度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刚性,还要建立一套能够催生名编辑的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编辑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搭建优秀编辑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4.以方法变革促进能力建设

有的策划编辑个人条件很好,思维活跃、想法不少,但实际业绩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缺乏行动能力,缺乏有效方法,做与不做,做什么,心里永远没底。策划的重点就是两端——真实的市场需求和对某类选题有驾驭力的作者。策划编辑应多关注领域中的活跃人物,既寻找合适的选题,又寻找合适的作者。有了互联网信息工具做导引,编辑还要在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体验和参与,在学校课堂、培训场所、法庭、书店和读者交流,在渠道和销售代表交流,要在与作者交流聚会中、在年会论坛中、在体验和参与中把握真实需求,选择最恰当的作者。策划创意可以从体验参与中获取,并在体验参与中得到检验和修正。体验和参与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中国民间表明方法与效率关系最朴素的道理。

名编辑是出版社彰显品牌的力量之源,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工匠能力的名编辑,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和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全媒体时代对传统编辑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方法可以助推能力,能力可以提升效能。方法变革最重要的是从推动编辑成长发力,以培养一批名编辑为目标,以方法变革促进能力建设。当然,方法变革还要靠策划编辑自觉养成。

猜你喜欢
产品升级策划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技术创新促进昆钢螺纹钢产品升级
工匠神形
工匠赞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