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呼唤出版人的工匠精神

2017-03-22 17:39黄颖
出版广角 2017年1期
关键词:出版业工匠图书

【摘 要】互联网以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六大特性深刻改变着传统出版业,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 键 词】“互联网+”;出版人;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黄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随着这几年国家主流媒体纪录片《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节目的热播,“工匠精神”成为大家热议的新词。2016年3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使用了“工匠精神”一词,并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此背景下,媒体纷纷跟进挖掘本地的民间大师、能工巧匠及其传世之作,“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讨论。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是一种通过炉火纯青的技艺和登峰造极的作品,用生命创造不凡和奇迹的神奇力量。大工匠讲究的是身心合一,身外无物,常常成一事则成历史。所以,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和理念。

根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的信息,全日本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有26144家,占全世界百年以上历史企业的80%。一家国际研究机构发现,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日本最多,有3146家。在日本,有一家只有45个人的小企业,全球很多知名大公司都要向这个“小巨人”订购螺母,这家叫哈德洛克的公司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螺母松动是很平常的事,可对像高铁这样的项目,螺母松动则关乎人命。该公司创始人通过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终于做出了永不松动的螺母。初期,这种螺母因结构复杂、成本太高很难获得客户认可,后来该公司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靠质量打开了市场。年过80岁的日本人小野二郎被誉 为“寿司第一人”,他的一生中有超过55年的时间在做寿司。他对每一味食材、每一道工序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并且绝不含糊,一名学徒在他的店里需要花上10年的时间才能拿捏好拧毛巾的力度与分寸。因此,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以及技巧堪称世界第一。为什么日本的百年老店全世界第一?秘诀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有全社会对工匠的敬畏和对技术职业的尊重。

工匠精神包含三个层次的水平:第一个水平是行为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态度水平,第三个水平是信仰和信念水平。工匠精神不仅限于加工制造领域,也不光指技艺的娴熟,它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涵盖各行各业。工匠精神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当下标志性的话题,是因为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必须从仿制成功走向制造和创造,这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而工匠精神正是这个节点上的关键。

出版业不仅有商品生产的属性,还有生产精神产品的社会使命。出版依赖于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师傅带徒弟的编校传统在当前依然非常有用。从这个层面来说,出版社是依赖于工匠技艺的手工作坊。所以,工匠精神在出版业同样适用。

二、“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1)跨界融合,“+”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就是变革、开放;(2)创新驱动,要敢于打破垄断格局与条框自我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3)重塑结构,即改变了社会、经济、关系、地缘和文化结构,结构重塑的同时带来诸多要素,如权力、关系、连接、规则和对话方式的转变,在信息、参与和创造等方面的民主化、个性化盛行;(4)尊重人性,这是最本质的文化,而重视人性、尊崇人性的机构可以为服务增值;(5)开放生态,开放度决定行业、企业的命运,企业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时刻与外界交流信息;(6)连接一切,连接是一种对话方式,一种存在形态,没有连接就没有“互联网+”。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出版者本身就是信息的中间人,信息通过出版社、报社和杂志社传播给读者。而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这一传播规则。因此,“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出版业的是变革。

有人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抢夺的是读者的碎片时间,浅阅读大行其道,图书这种深阅读的阅读载体已经过时了。也有人说,现在机器人可以写新闻了,靠百度搜索都可以育儿了,看旅游攻略就可以走遍天下了,谁还买图书?一旦越来越多人的阅读习惯改变,纸质书的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小;还有人说,智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多媒体互动丰富有趣,在线教育打破了信息壁垒,教育更公平,考试类的功能性图书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但也有人看到了机遇,甚至驚呼图书出版的倍增时代来临。他们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消费普及,当当、京东和亚马逊等电商服务覆盖了传统出版覆盖力度较小的三、四线城市市场;海量草根作者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文学平台进行创作,大众可以更加平等畅快地进行表达和出版。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出版人在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时,应该冷静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台湾的出版业市场比大陆的出版业市场小得多,但是很多海外读者更愿意选择台湾繁体版的图书。台湾的童书也曾领先大陆十几年,为什么呢?因为台湾的出版商必须非常努力地推销图书才能生存,他们仔细推敲每个字,认真打每个推销的电话,每个编辑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在用工匠精神做书。所以,出版人要正视互联网的冲击。

出版的本质在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明。读者购买图书,买的不是那几张纸,而是知识、文化和服务。出版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那么,出版者为社会提供的是什么价值?图书是深度阅读载体,必须有自己的逻辑和专业性。读者买的是作者和编辑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专业性为读者做的知识整合,也就是帮读者做的选择。这个时代最值钱的资源肯定是最有限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石油,更不是黄金,是时间。不管我们可以接受的知识多么海量,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现在我们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平均已经超过3小时,还是用的碎片时间,再刨去必要的休息和工作时间,用于阅读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但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这个社会最重要的阅读矛盾是大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与个人日益紧缺的时间之间的尖锐矛盾,读者迫切需要的是帮他们提高阅读效率的途径,而编辑的价值就是通过专业的选择为读者节省时间,赢得效率。出版人没有了原来的信息垄断,必须转变身份,不要局限于形式,不要被动地抗拒、排斥和接受淘汰,而应该勇敢转身,主动地顺应、创新,拥抱互联网,在变革中求生。

人类要进步就离不开知识,而出版恰恰通过专业的技术劳动、专业的理念对知识进行鉴别、加工、生产,并使它有效传播,这是出版的本质。出版人要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就要精益求精做出版,以品质求生存,像大工匠一般自尊体面、全身心投入、知行合一地筛选内容,优化内容并推荐内容。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互联网呼唤、推崇出版行业的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在出版业的历史和传统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熔铸在工匠的作品里面,表现在作品的细节和创意上。历史上有不少知名编辑,他们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纂完成《吕氏春秋》后,以一字千金的高价悬赏纠错;西汉刘向等人在编辑古籍时,创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的古籍校雠方法;明朝毛晋延请知名学者在汲古阁精心校刊古籍,毛刻本行销全国。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很多作家、学者都曾兼职做过编辑,并且颇有建树。邹韬奋、鲁迅、茅盾、巴金、林语堂、叶圣陶、顾颉刚和吴宓等,本身著述甚丰,身怀长技,同时又担任报纸图书的编辑。另有夏丏尊、孙伏园、靳以、储安平、李小峰、胡愈之和范用等人,他们都是编辑的楷模,被称之为编辑家。对“编辑家”这个词,我们很难给出完整的定义,但编辑家起码应具备一些特质,比如,有家国情怀,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的热爱;专业素养强,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泛博大;是一个出版社、一份报刊或者一个栏目的精神核心,且该出版社、该报刊或者该栏目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力;有人格魅力,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者,且与作者有着良好的互动,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业也有百年成一书的美谈。作为世界出版界的鸿篇巨制,《辞海》就历经几代编辑、近万名编写者的几易其稿。该书正是用这种工匠精神才得以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9月在上海正式决定修订老《辞海》,并任命陈望道教授担任主编。1958年5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1959年,辞海编辑委员会成立。1979年,三卷本的《辞海》正式出版,5000多名专家用20余年完成了夙愿。此后,该书又几经修订。2009年9月21日,第6版《辞海》面向读者发行。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先辈们的工匠精神,然后再传承。工匠精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传艺。许多出版机构同事之间都是以师徒相称,师傅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传承中,师傅要耐心教,用心教,徒弟要耐心学,用心学。我国著名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中,最负盛名的编辑都有师徒传承的佳话。著名出版家、学者,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先生,为了使中国出版业特别是中国古典编辑出版事业后继有人,在毕生岗位培训、业务传授的基础上,还进行专门人才的培训。2008年,他不顾自己年迈多病,毅然受聘于清华大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曾就读过的中文系亲授课程,开办讲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出版专门人才。在这种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方式中,师傅的一句叮嘱有时强过很多书面知识,常常让人提纲挈领,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四、互联网时代传承工匠精神要创新

工匠精神不仅要继承,还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根据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变革,出版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编辑加工环节,而且体现在策划和营销环节

过去,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编辑加工环节,编辑对待文字首先要有敬畏之心,从判断书稿、加工书稿、设计排版到最后的用工用料、包装甚至发运方式,都要贴心为读者着想,通过仔细查阅、同类对比、听取不同意见和打样试读等方式,做好每一个细节。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策划和宣传推广这两个环节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图书品质和市场销量的保障。在策划环节,供给读者的产品应该都是用心之作,都是编辑细心揣摩用户需求、精心组织内容的作品。编辑策划图书要学会运用互联网,从互联网中找市场需求、策划思路和内容线索,检验用户体验,检查内容的正确性。图书的营销更要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给出版者提供更多直面终端用户的机会。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出版者更应研究人的需要,从读者需求出发整合内容,宣传出版物的价值和功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理论大众图书策划人王海龙在策划《大道之行》一书时,不仅自己长期关注天涯论坛、知乎等网媒,而且经常参加青年学者的学术活动。经过反复沟通,他从全国高校优选了五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开了两次讨论会,每次讨论一周,将讨论出的观点整理成书,反复打磨。因为该书有观点,有内容,紧扣实际,回答了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出版后反响热烈,持续销售40多万册。编辑在这本书中的作用不是简单地收稿、审稿,而是全程参与,表面上该书是作者的作品,实际上,编辑的作用就像看不见的手,体现在字里行间。该书的选题来源于网络,成书于线下,通过一篇一天内阅读量即超过10万的微信文章引爆图书销量。之后,王海龙又带领团队在两年的时间里不断创新,持续通过网络宣传该书。第二年,该书的销量竟然超过第一年,这在政治理论畅销书中实属罕见,归其原因,还是工匠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体现。

2.工匠精神不是一成不变和固执己见,新经济、新技术条件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

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速度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新技术在不断驱动新的技艺。譬如说,在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机器智能和大数据等全新技术背景下,一大批基于新技术的新工匠将会产生。出版业是朝阳产业,原因是出版的灵魂是创新。出版人应该有信心,積极转变思路,避免旧工匠对复古的盲目追求。

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末进入童书领域,成立了小中信的童书出版团队。经过一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10月,小中信已经带领中信童书实现了童书销售3亿元的规模。中信出版集团将成人领域的知识组合、价值观和美学体系的品控能力运用到少儿领域之中,在已经提供优质成人阅读服务的同时,提供同样优质的少儿阅读产品。“有趣、有识、有品”是小中信的匠人之心。小中信总编辑卢俊说:“儿童图书领域缺少内容上的独特性,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的童话故事无法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奋点,也不符合开放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体系。因此,少儿知识产权的运营需要界面创新和价值观的开放。”他把小中信与其他出版社最大的不同特质定义为“未来感”,即让孩子“抢先一步成为活在未来的人,活在趋势之中”。 所以,我们看到像《西游记》这样最适合孩子的经典之作,也必须以现代面孔、现代技术做最适合孩子需求的表达。匠人的精髓是对他人体验的尊重。真正的工匠在造物或者提供服务的时候,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产品的研发和送达都要以用户的需求和时间为中心。

3.工匠精神不是不计成本地盲目投入,要处理好和商业的关系

我们一提到工匠精神,眼前浮现的画面总是匠人终其一生终成一事,潜台词是牺牲和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其实,出版人合理利用商业逻辑可以为文化增值。既讲究美好事物的传承,又追求传播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是专业出版人表达自身价值的最有效方式。毕加索是大师,也是生前就积聚无限财富的“艺术与钱包成正比例”的少数画家之一。没有人会怀疑毕加索对艺术的贡献,也没有人会怀疑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更没有人会怀疑他具有的冠绝古今的艺术天分。人们长期对商业存在一定的偏见,不计成本和投入产出比地做事,根本上是违背商业逻辑的。一流的作品必有一流的心性。出版人在用户面前要保持谦卑心、同理心和利他心,而不是把用户当成受众,当成被推销的对象。这是新匠人精神与商业文明之中的天使之心,用这样心态工作的工匠,一定会不断打造出熠熠生辉的作品。很多人以为匠人精神和商业社会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自始至终,它们都互为表里,且表里如一。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工作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检验的复杂工作,更呼唤有匠人之心的出版人投身其中,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传承做贡献。

猜你喜欢
出版业工匠图书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图书推荐
工匠神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工匠赞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