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2017-03-22 05:33
关键词:分级分类服务体系就业指导

杜 斌

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杜 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就业工作面临新环境、新挑战和新目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构建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策略。

分层分级分类;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再现“史上最难就业年”。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义和要求。2016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精准服务,加强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扶,进一步规范就业工作管理。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国家、社会、高校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情况,考虑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队伍等多方面因素,从价值观念、职业发展、求职政策、能力提升、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服务,实施全程化、精准化、差异化、系统化的教育指导服务,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指导服务目标短期化、指导服务教师业余化、指导服务过程局限化、指导服务内容单一化、指导服务方式大众化。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效果较差,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差异化、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没有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得到体现。重服务轻教育,教育功能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不能适应就业制度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无法实现教育效果最佳化。

(一)指导服务目标短期化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就业,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忽视工作与其能力、兴趣、发展是否匹配,关注短期目标,忽略长期发展。传统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目标在于学生就业数量,对学生就业质量不予重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不仅要指导、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而且要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二)指导服务教师业余化

指导服务教师的人员配备不足、指导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够等是开展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障碍。当前指导服务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规定的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的要求。指导服务教师缺乏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背景,欠缺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和实践经验,缺乏对社会和行业需求趋势的判断[1]。指导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只能局限于理论上的就业指导服务,而行业或专业指导教师未能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使得指导服务教师业余化,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基础,也是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关键。

(三)指导服务过程局限化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般安排在大三、大四年级,过程较短、时间较晚。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开展就业准备性工作,无法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就业形势。缺乏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指导服务体系,带有一定的突击性和功利性,应当从全局的角度来构建全程化、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四)指导服务内容单一化

高校虽然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但是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指导内容局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简历制作、自我介绍、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招聘信息,没有将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生涯指导等内容相互融合。缺乏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因此,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应当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渗透服务基层的就业观念,纠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从思想、政策、技能、法律等方面将教育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全过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体系[2]。

(五)指导服务方式大众化

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授课和交流会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方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欠缺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效指导。大众化的教育指导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学生需求。因此,应改变传统大众化的指导服务方式,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需求,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效果。

二、构建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意义

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相辅相成,是联系高校与社会、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重要桥梁。

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基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学生群体构建的定制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指导服务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树立并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环境,创新工作理念,协调育人模式,实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目标长期化、教师专业化、过程全程化、内容系统化和方式多元化,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与其他工作协调发展,形成育人合力。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就业理念上进行创新,强调就业观念的转变,改变标准化教育模式,在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过程中更注重全程化的指导服务。将就业工作前置,借助全员育人的力量,采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方式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使学生得到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实现理念上的创新化

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需求和发展方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改变传统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就业,更强调学生的职业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重毕业生、重就业率的现象得到改善。另外,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是将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而是将其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其他工作协调发展。

(二)实现方法上的多元化

课程式的教学方法只是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础,应采取讲座、交流会和咨询等多途径、多渠道,积极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互动交流的方式,打造双向、线上线下等全方位指导服务渠道。同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指导服务方法,以适合各类学生群体的需求,使教育方法多元化。

(三)实现内容上的系统化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是孤立的,不能只提供求职信息,更应该将其与专业课、职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改变教育内容单一化现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将就业指导服务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构建系统、科学、递进的内容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指导服务全过程相匹配。

(四)实现过程上的全程化

提前认识、提前规划、提前准备是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证。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应根据各阶段特点设置相关内容,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性测试,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准备性测试,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程化。

(五)实现队伍上的全员化

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只是开展就业工作的一部分群体,专业课教师、校友、企业家、家长等群体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力量[3]。应积极发挥他们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价值,实现协同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格局。利用校外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借助社会资源优势,如智联招聘、乔布简历等专业化社会平台,与校内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合力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三、构建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策略

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基于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服务等方面构建的,应从方式、时间、内容3个维度出发,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实效性。

(一)指导服务方式:分层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提供差异教育

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分层就业指导服务,主要分为:个性化与一般化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一是个性化与一般化相结合。大学生群体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服务和咨询,利用就业信息化平台实现精准化推送。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应改变传统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的理念,引入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等情景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三是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结合社会资源的就业指导服务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应构建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三者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他们能吃苦、愿吃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风险、参与竞争,愿意在艰苦地区和基层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实现自我价值[4]。

(二)指导服务时间:分级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加强过程引导

分级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将指导服务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状态和需求进行的年级阶梯式的全程化指导服务模式。大一是大学生职业启蒙阶段,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加强行业动态教育和专业去向分析,通过新生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育等使大一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对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大二是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训阶段,应注重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通过企业认知实习、利用假期开展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利用专业知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大三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整和优化阶段,应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加强学生求职礼仪、技巧、政策、思想等方面的培训,开展专业实习活动,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及时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整和优化。大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发展阶段中的阻碍和困难,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5]。

(三)指导服务内容:分类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实施精准服务

就业指导服务内容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分为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四大类,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服务。针对就业学生群体,应帮助学生提前认识专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注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就业信息推送。针对考研学生群体,应实施考研导师计划,在考研过程中配备与备考院校、专业相匹配的考研导师,在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理论辅导和复试辅导过程中给予专业性指导。针对出国学生群体,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相应的留学信息,加强对学生留学申请的引导和帮助。针对创业学生群体,应实施思维培养、创新训练、创业实践3个阶段的培养。思维培养以基础能力为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创新训练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进行,依托挑战杯、“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比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激情。创业实践以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对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借助校外资源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旨在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方法,提升就业技能,优化就业质量。分层分级分类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实现了方式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时间的全程化和常规化,内容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优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1]张丽双.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9).

[2]张燕红.增强高校就业指导能力 培养社会适时人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欧阳曙.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3(5).

[4]张雪琴.谈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服务意识的体现[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

(编辑:刘姝)

G642

A

1673-1999(2017)07-0102-03

杜斌(1988—),男,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工作。

2017-04-05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法和路径研究”(16SKSZ020);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K2016-08)阶段性成果;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CMTA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GXYJG201604)。

猜你喜欢
分级分类服务体系就业指导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若干措施的通知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浙江省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研究
直销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备受期待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