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精神

2017-03-22 07:22胡中华
关键词:雪山长征草地

胡中华

论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精神

胡中华

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精神,既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认为过雪山草地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革命理想高于天,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群众,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指出继承和发扬过雪山草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引导全国人民坚持共同理想,继续进行新的长征;要坚持从严治党,努力实现中国梦;要紧紧依靠群众,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要弘扬过雪山草地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

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精神:主要内涵;现实意义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来到四川,在川西北地区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革命真理第一次播向了藏羌山寨,给川西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红军在川西北的经历是长征的重要阶段,过雪山草地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困苦的一段历程。正如党史专家石仲泉所言:“走长征路,一是要爬雪山,二是要过草地,这应当是最能感受长征精神的。”[1]247李后强教授认为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但“长征”理念的明晰提出、或者说“长征文化”符号的提炼却是从四川省开始的[2]。

四川省阿坝州是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召开会议最多的地方。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转战停留长达16个月,期间共召开11次政治局会议,行军途中翻越了10余座海拔4 000 m以上的大雪山,前后3次穿越大草地,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中国工农红军在雪山草地的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过雪山草地精神,它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雪山草地概况

雪山草地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川西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700 m逐步上升到3 000m。这里是高山峡谷地带,峰岭耸峙、起伏绵延,其间的夹金山、虹桥山、梦笔山、鹧鸪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的海拔都在4 000 m以上,山顶终年积雪,故有“雪山”之称。在红军翻过的雪山中,以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最为困难,也最有代表性。

夹金山又名甲金山,当地藏民称为“甲几”,藏语意思是说山很高很陡。夹金山属于邛崃山脉,横亘于宝兴县与懋功县之间,这一带地形十分陡险,从雅安进入川西北地区,只有翻越夹金山这条山路才能通过。夹金山主峰4 600 m,终年积雪,山上通行地段多在4 000m左右,处于雪线之上。高山空气稀薄,气压很低,行人缺氧,呼吸困难。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时而风雪交加,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时而烈日当顶,骄阳似火,人们犹如火烤烟熏。因此,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红军行军途中没有任何可供躲避风雨、解决饥寒的设施和条件,只能依靠自身的体力、意志和为翻山所做的准备工作来抵御、克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长期生活、战斗在南方的中央红军,经历了长途转战,体力消耗很大,营养补充缺乏。当时红军衣着单薄,给养供给困难,要翻越夹金山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川西北高原的西北部是草原,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它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段,范围大致包括今若尔盖县北部以南,松潘县西端以西,红原县南部以北,海拔在3 500 m以上,面积约15 200 km2,一望无际。白河和黑河由南而北纵贯其间,河道迂回,水流滞缓,汊河、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形成了大片沼泽。气候条件尤其恶劣,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且变幻莫测,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霾蔽日,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松潘草地的许多区域没有人烟,成为生命的禁区,只有在每年6至9月才有牧骑纳足其间。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红军要通过雪山草地自然十分困难。当地百姓世代居住在这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雪山。“听说我们要上山,都好心地劝我们别冒险,特别是看到我们都穿着单衣,说不是累死也要冷死。”[3]50与爬雪山相比,过草地更加困难。雪山再难爬,咬着牙一天也能翻过去,傍晚之前没有翻过去还可以原路返回,等待机会再翻越。但草地需要一周时间才能通过,中途也不可能返回。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最大的自然环境困难,“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这是所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的共同体会。草地也是非战斗减员最多的地方,据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李仲康统计,“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1]256。但革命形势要求红军必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开创出一条道路,使红军顺利通过雪山草地。

二、过雪山草地精神的主要内涵

红军过雪山草地,既要对付围追堵截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又面临党内的错误思想带来的分裂危险,还有雪山草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巨大挑战。广大红军指战员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装备,却面临粮食匮乏、衣服单薄、缺医少药和长途行军以后身体的极度疲惫等困难。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正是以过雪山草地精神为核心的长征精神让红军将士焕发了斗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过雪山草地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红军过雪山草地除了面临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外,更面临严重的给养不足以及自然环境极其险恶的生存问题,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住红军前进和走向胜利的脚步。红军将士靠的就是革命理想,用精神的力量来武装自己。胡锦涛同志指出:“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英勇的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之所以能够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子,是战胜苦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将士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他们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110

广大红军将士正是有了坚定的信念,才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各种困难,红军中很少有当逃兵的,全体将士都跟着大部队一起行动。当时在红军中流传着一句话:“不怕牺牲,就怕负伤。”因为一旦负伤,在当时的情况下,部队不得不把伤员寄存在老乡家里,实际上就是离开了革命队伍,这是红军战士最不愿意的。老红军王泉媛随所属部队3次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头,在过雪山草地时救护了多名伤病员和身体虚弱的同志。“而她自己却两三次因没吃的昏厥过去,每次她都咬着牙叮嘱自己,就是坚决跟着党走,就是相信革命会胜利。这样,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挺过来。”[1]414

过草地正常行军都很困难,挑担负重穿越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有支运输队过草地时有40多人,主要负责挑文件箱,大家轮流挑担,其中一个挑着军用地图的队员太困了掉队很远,但他没有放弃,他对指导员说:“我在思想上、政治上能像块钢铁,但我的身体实在不争气,如果我不能挑上这两箱地图跟上总部,怎么对得起党呢?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活着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带着地图爬到总部去。”[1]257

(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长征是在革命形势极其险恶、斗争异常艰苦、自然环境特别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过雪山草地最为艰难,它挑战了人类的生理极限。海拔4 000m以上的雪山,千里草地,使很多红军将士长眠于此:他们有的滑下山谷,有的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却再也没能站起来,有的虽然站着却成了一尊无畏的雕像,有的被沼泽吞噬没有留下一点印迹,有的因为没有粮食吃而被活活饿死……但是,这些困难都不能挡住红军前进的步伐。

伍修权同志回忆说:“那时我没有马,身体又很虚弱,往前走很困难。快到山顶时,警卫员和我相依为命,用数步子的办法来坚持,开始是走100步稍停一下踹口气,过一会改成50步,最后改成30步稍歇息,走不动也得走,否则就永远躺在这里。经过这样一步步地挪,终于在下午4时左右上了山顶。”[6]134其翻越雪山的艰难真是达到了极限,用数步子的方法来激励自己,每走一步似乎都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他差一点就没能挺过来。有很多战士长眠于雪山,后面的将士看到一个个隆起的雪堆,这些都是牺牲同志的丰碑,化成了后续部队的指路牌。红军将士没有被死亡所吓倒,为了崇高的理想,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前行。

过草地面临的困难更大,除了天气变化无常外,草地既无人烟,又没有道路通行,草丛下河沟交错,布满泥潭,一不小心陷进去便不能自拔。但是,右路军将士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继承团结战斗的优良传统,“顶风雨,战严寒,忍饥耐渴,不怕苦,不怕死,吃野菜,啃皮带,经过六七天的艰苦跋涉,终于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7]565红军过草地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饥饿,过草地之前好不容易准备的一小袋干粮,才过了一两天就吃光了,剩下的一点面粉团或豆子、裸子等杂粮还要支撑5天时间,战士们只能数着一点干粮吃,有时候拿出来闻一闻、看一看,给自己加油。后来干粮全部吃光了,只能吃野菜,中毒的人很多。于是,红军专门成立了一个试吃小组,全部由共产党员组成,首先由他们试吃所能找到的野菜,吃了之后,如果不过敏,没有死掉,就证明这种野菜可以吃。他们把这些野菜每一种都放一点在路旁,让大部队认识可以吃的野菜,最后时刻就是这样挺过来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也都过了雪山草地,有的部队更是3次走过雪山草地,遭到的损失更大,牺牲也最多,但他们都没有丢掉革命信念。石仲泉同志曾访问过其中的幸存者,他们表示在那种特殊情况下,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大家都是穷苦人,参加红军最初就是为了找一条活路,本来就不怕死,以后受到更多教育,才懂得革命道理,开始有了理想信念。“为革命吃苦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毛主席后来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际上当时我们就是这样做的。”[1]416

(三)顾全大局,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与其他军队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因此具有比其他任何军队更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过雪山草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时候,表现尤为突出。

聂荣臻元帅曾回忆说:他和左权同志都是带病过夹金山的。那天一大早,他就被担架抬着走,一上坡他想起左权同志行走更加困难,就赶紧下来,拄一根棍慢慢地走,让担架去抬左权,后来左权见抬担架的战士也困难,就坚持要自己走。他走在后边,爬到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就整个来说,我们全靠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发扬了阶级友爱精神,胜利地越过了夹金山。”[8]275

更多的红军战士正是靠大家相互帮助,才得以渡过难关。罗援将军曾讲过,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指战员看到草地上倒下的红军,很多是两个战士叠在一起的,其实就是一个战士受伤了,另一个战士背着他行军,最后两个战士就死在了一起。然而,更多幸存的战士正是靠相互帮助才得以通过生命的禁区,有的更是牺牲自己,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有一位老红军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过草地时,大家忙着赶路,一个战士不小心陷进了泥潭里,那时还不知道,掉进泥潭里不能使劲往上挣扎,只能斜躺着用脚蹬草兜,身子往浅处翻滚,才能脱离危险。当时,那名战士拼命往上挣扎,反倒越陷越深。幸好,另一队红军从这里经过,一名年纪大一点的战士毅然踏进泥潭把他拉了上来,而那位救人的战士却栽倒在泥潭里,由于呛了有毒的草水,没能抢救过来。老红军对我们讲:“过雪山草地那么困难,在困难面前,在生死面前,我们红军战士想到的先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这种同志情、阶级爱,是我们红军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1]258

在过草地期间还发生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所幸广大红军将士顾全大局,严守党的纪律,才没有酿成恶果,三路红军得以最终胜利会师。中央在反复劝说张国焘北上无果的情况下,当机立断率领中央红军一部率先北上,当时的情况真是千钧一发。徐向前回忆说:那天早上,前面的部队打来电话,说中央红军已经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前面有人不明真相,打电话来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拿着电话筒,问我怎么办?我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9]452。

(四)紧紧依靠群众,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就无法生存。红军长征时更是如此。在过雪山草地时,红军的物资极度缺乏,解决粮食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在这危急关头,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才取得了胜利。爬雪山过草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红军走过这段路程,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光有顽强的意志是不够的,还必须讲究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红军在爬雪山前,向当地的老百姓了解情况。老百姓告诉红军,要过雪山,必须在上午9点以后开始爬山,下午3点以前一鼓作气通过,否者必须返回,第二天重新爬山。很多老百姓纷纷为红军出主意,特别是跷碛的藏族青年莫日坚和汉族青年杨茂才曾翻过雪山,被红军的精神所感动,在气候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甘愿冒险做向导,为红四军团带路,为先锋队翻越雪山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爬雪山,没有任何装备,只能收集一些辣椒、生姜之类的食物御寒,手里拿一根棍子就准备翻越雪山。当地的老百姓都被红军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助红军一臂之力。红军在一个山脚下遇到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五六十岁的老两口和一个小姑娘。当宣传了红军的政策之后,老人特别感动,忙叫老伴烧水沏茶,还要做饭给红军吃。老人听说红军北上抗日给穷人打天下,“就把家里仅有的五六斤辣椒和几小块生姜都拿出来,对他们说希望山神保佑红军平安无事地翻过雪山,多打胜仗,希望红军早一天回来”[3]51。

聂荣臻元帅回忆过草地的情景:“草地可以说根本没有路,当时由侦查科长苏静同志带了一个指北针,找到了一个藏族老太太当向导,在前边为部队开路。那位老太太有病,我们派人抬着她走。”[8]284

数万红军集中在雪山草地,吃饭一时成了最大的问题,红军面临生死考验,是阿坝人民提供了最宝贵的粮食。阿坝地区面积不到6 km2,且地广人稀,当时总人口仅20余万人,由于受土地资源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每年人均粮食不足300 kg、牲畜不足2头。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先后有3个方面的红军长征过境和留驻,时间长达16个月。阿坝地区各族人民为10万红军筹集了生存所需的粮食。据统计,“共为红军筹集粮食1 000~1 500万kg,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2 500kg,还有大量干牛肉、猪膘、食油和蔬菜等。当时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同度过艰难岁月。”[1]420

三、弘扬过雪山草地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央红军1935年5月进入雪山,同年9月离开草地。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进入雪山草地,1936年8月离开。红二方面军1936年4月进入雪山草地,同年8月离开。红军先后在雪山草地战斗生活了16个月之久。其间,除了要同凶残的敌人英勇作战外,还要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实现战略转移。英勇的队伍、革命的实践,铸就了伟大的过雪山草地精神,它既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80周年,但伟大的过雪山草地精神一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过雪山草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共同理想,进行新的长征

长征途中,特别是在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恶劣的自然条件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红军将士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但在内外交困之时,红军队伍的凝聚力始终是强大的,红军自始至终都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诗正是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真实写照。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常人要克服这样的困难是不可想象的。

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长征精神都激励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0]16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尤其是过雪山草地精神。首先,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更加需要我们树立革命理想,去战胜一切困难。树立革命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将士的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新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国人民面临的新长征,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摆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如“雪山”“草地”之类的艰难险阻。要战胜这些困难,就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把“爬雪山过草地”那样的劲头拿出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持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只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二)坚持从严治党,努力实现中国梦

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征途上,需要再接再厉,不忘初心。“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11]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是这样,中国的事情,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因此,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掀起反腐风暴,惩治了不少腐败分子。分析发现,这些腐败分子正是由于丢掉了理想信念,把当年革命前辈浴血奋斗的理想忘得干干净净,去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膨胀个人的政治野心,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可见,加强党的建设尤为重要。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11]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过去我们之所以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放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11]过雪山草地的时候,面对少数民族群众,红军将士耐心做群众工作,用模范行动打消他们的顾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坚如磐石。中国共产党已执政了近70年,一些党的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官僚主义。如果党的干部不走群众路线,心里没有群众,不知道群众的需要和群众的困难,就得不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新的征途中,需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红军过雪山草地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四)弘扬过雪山草地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今天的青少年成长在新的时代,物质条件较好,从小在父母、老师的关怀下生活和学习,具有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对艰苦生活的体验越来越少。因此,在吃苦、坚韧、牺牲精神、团队意识等方面有所欠缺。他们所欠缺的这些宝贵品质,在过雪山草地的伟大征途中都体现得十分充分,因此,过雪山草地精神是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用过雪山草地精神哺育青少年,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过雪山草地精神不会过时,反倒会在新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红军在没有路、没有衣物、没有粮食和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进入雪山草地,加上很多战士都来自南方,不适应这样艰难的地理条件,导致很多战士长眠于此,但红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靠的就是革命精神。让今天的青少年学习过雪山草地精神,不是让他们去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更不是单纯地爬雪山过草地,体验生与死的考验,而是学习红军的伟大精神。通过听红军的故事,看红军长征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当时的艰辛,震撼他们的心灵,深刻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从而激励他们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过雪山草地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石仲泉.长征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李后强,候水平,杨先农.弘扬长征精神建设文化强国[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1).

[3]朱成源.长征在雪山草地[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4]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伍修权.回忆与怀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8]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9]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册)[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11]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10-21].http://www.people.com.cn.

(编辑:文汝)

K264.4

A

1673-1999(2017)01-0079-05

胡中华(1976—),男,硕士,成都医学院讲师,四川大学中国史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

2016-08-22

成都医学院科研课题“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研究”(13S04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雪山长征草地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草地上的事
Laughing song
草地
爬雪山
雪山历险记
雪山历险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