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2017-03-22 07:22王进
关键词:南方局中共中央党组织

王进

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王进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的群众工作特点鲜明、卓有成效,既顺势而为,科学灵活;又迎难而上,以真心换真情;更有的放矢,讲策略、谋技巧,不仅赢得了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凝聚了力量,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众工作;理论;实践;意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历史充分证明: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保证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功,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区别。因此,做好群众工作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极其重要。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与群众密切联系中诞生、壮大、成熟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这种党群“鱼水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抗战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南方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派驻国统区的代表机关。由于所处环境与解放区大相径庭,其在特殊时期开展的群众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情况进行梳理,不仅能深化我党的群众工作研究,还对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概况

中共中央南方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派驻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的代表机关。南方局起初拟称“西南局”。1939年1月5日,中央书记处会议提议将华南及西南各省合并成立西南局,其组成人员有周恩来、博古、凯丰、张文彬、徐特立、吴玉章、叶剑英、廖承志、吴克坚、邓颖超、刘晓、高文华、董必武等人,以周恩来为书记[2]。后因周恩来等人的建议,中央书记处同意用“南方局”这个名称,并任命周恩来、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和董必武6人为南方局常委。至此,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直接领导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党组织。

南方局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下设宣传部、组织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文化宣传工作委员会、统战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等多个部门。工作部门虽多,但南方局的实际工作人员较少,各部门之间人员相互兼职现象普遍。人员虽然不多,但组织结构精炼,领导分工明确,周恩来任书记兼负责统战工作,邓颖超负责妇女工作,博古负责组织工作,叶剑英负责联络工作,凯丰负责宣传和党报工作,吴克坚负责《新华日报》社工作。

在极其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下,南方局领导抗日部队、办事机关、《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喉舌部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下,南方局开展了大量具体工作,如军事斗争、宣传教育、党的建设及统战工作等。这其中也包括开展以工人、农民、青年、妇女为主要对象的群众工作。南方局既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群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又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为党领导广大群众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众工作特点

中国共产党不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将会怎样?其答案是“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日益削弱,党的组织日益脱离群众、隔绝社会。”这是1929年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在白色恐怖下如何健全党的组织工作》的指示信中的认识。他在这封指示信中批评了“依赖机关、忽视下层群众工作的错误观念”,指示相关“领导同志走入工厂、农村社会中,寻找职业,深入群众,以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并建议“要能在群众中注意日常生活的痛苦所在,鼓动起日常斗争的要求和情绪,以发展到行动,并在这一艰难困苦的工作中训练我们的战斗员。假使我们能在每一地方,得到几个能深藏在群众中、能领导群众斗争的同志,则便是仅仅这几个同志,便是仅仅一两个工人支部,也会使这一些组织成为山西工作发展的核心。”[3]周恩来对群众工作的远见卓识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循序渐进地深入群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一度缓和。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会议调整对内对外政策,开始消极抗战,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并在其统治区肆意破坏共产党组织。周恩来根据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结合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勤”“三化”政策。

周恩来曾在南方局召开的会议上强调:“要研究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彻底抛弃不好的现在不适用的方式。党员要在社会生根,每个党员及领导干部都要有职业,在职业中巩固,多交朋友,认识社会,鉴别各种人,研究学问,学习主义,巧妙地实现用党的政策来为党工作,但不要随便发动斗争。”[4]周恩来的讲话精神后经中共中央批准,被总结为“三勤”“三化”政策。“三勤”即勤业、勤学、勤交友;“三化”即社会化、职业化、合法化。1947年,周恩来在与廖志高等同志谈及这一政策时说:“我们在当时情况下,力求实现这一指示,还能起某些积极作用,故乃于职业化一项以外,加上学习、交朋友两项,经中央批准定为勤业、勤学、勤交友三项任务,实际上就是‘长期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的具体化。”[5]广大地下党员干部纷纷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实际开展群众工作。

以广交朋友为例,南方局指示各级党组织循序渐进地开展群众工作,既要广交朋友又要有针对性地结识有影响的、关键性的人物,做到普遍性和典型性兼顾。一方面,党组织要鼓励地下党员结合自己的岗位多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团体,如同乡会、同学会、研究会、歌咏会、话剧社等,以此为平台广泛接触群众,了解群众诉求,与人民群众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友谊,争取信任。党组织要鼓励广大地下党员利用一技之长为群众服务,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有的地下党员懂得医药知识,便主动为群众送医送药、宣传卫生知识;有的地下党员的职业是教员,便利用教书识字、写家信等机会深入群众;在工厂上班的地下党员则举办技术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广泛团结工人等等。如此一来,经过日积月累,每位地下党员都结交了许多朋友,既有利于他们在国统区隐蔽下来,也为日后开展工作积聚了力量。另一方面,南方局指示各地党组织重点结交有影响的关键性人物,使群众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这些有影响的关键性人物往往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党组织结交一人就能带动一批群众。“支部须经常审查周围群众,从这当中选拔出哪些是群众中最有威信最有能力的分子,哪些是次要分子等,以便得到好的发展。”[6]党的文件明确肯定了这种群众工作方法,它不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助于加深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例如,工厂里有些老师傅、老工人很有威信,称得上“一呼百应”。在群众工作实践中,党组织视这些人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发现合适者会耐心与其交流,向他们传播先进思想,帮助他们在思想上与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经过考察,这些人大多被发展成了党员,党组织通过他们的带动和帮助,又会接纳更多的积极分子。以点带面,党的群众工作形成了良性的发展局面。

(二)尊重民意基础上争取群众

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以群众为主体,以民意为导向,以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为宗旨。这是南方局开展群众工作的另一个典型特点。尊重民意,首先需要了解民意;了解民意需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南方局领导各级党组织认真研究群众生活、倾听民生诉求,在尽可能帮助群众改善生活的同时,有条不紊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下党员要想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自己就得有过硬的本领。过硬本领首先表现为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对于走向社会的党员,南方局要求他们钻研职业技能、熟悉并精通本职业务,在工作之余广泛开展社情、民情调查;还利用夜校、技能培训班的机会提高地下党员的业务水平,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在工作中站稳脚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广泛团结可以团结的同志。对于在校学生,南方局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力争优秀,广泛参与学习活动和学术研讨,加强与同学的联系。党组织还邀请进步人士到校任教,传播进步思想,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提高革命本领,通过刻苦学习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打开工作局面。

抗战时期物价飞涨,许多群众生活困难。当时,西南联大财政困难,导致食堂伙食很差。齐亮同志在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西南联大党支部委员、学生自治会主席。他知道学校伙食差,师生的工作、学习会受到较大影响,挺身而出与其他同志一起成立伙食团,到外县采购价廉物美的食物,设法改善师生伙食,深受赞扬。对于生活困难的群众,党组织动员收入高的同志拿出一部分钱,以朋友间的接济、互助的方式帮助一部分群众渡过难关。党组织还领导部分同志开展商业经营活动,利用获得的利润援助困难群众。在互助接济中,地下党员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1946年后,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有关领导同志调整群众工作方案,从组织城市的群众运动有计划地转移到地方性的经济斗争中去。南方局领导工人群众以改善生活条件为中心,开展改善民生、提高工资、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帮助工人群众增强了斗争信心和提高了政治觉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求生是广大贫苦群众最强烈的愿望。南方局领导各级党组织针对改善民生的民意诉求,通过实实在在的帮助群众工作,争取群众信任和拥护,进而适时传播先进思想,培育革命骨干,凝聚革命力量,为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形式多样地宣传鼓舞群众

结交群众,到群众中去,尊重民意,帮助群众,对群众工作来说仍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宣传、引导、启发群众的民族思想、爱国意识和正义感,进而实现组织和动员群众的目的。“周恩来以政治家的智慧和革命家的胆识,结合国统区实际提出了‘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的新观点。”[7]落实周恩来的思想,转变工作方式,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领导,关键要在宣传上下功夫。

1941年5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展开对国民党宣传战的指示》,明确指出:“对国民党展开宣传战的总方针,是多方揭露其反动宣传,更加扩大我党的政治影响,更加提高人民的觉悟程度,更加争取广大的同盟军,以便坚持抗战到底,达到抗战与新民主主义的胜利。”[8]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打败日军后建立新中国,提出了立即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南方局为响应该主张引导新闻界对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要求废除一党专政、开放民主的舆论攻势。1944年5月10日至6月13日,《华西日报》连发18篇社论,发出了“非民主不能动员国力,非民主不能强化团结”的正义呼声。

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指出:“必须留下使用一切宣传鼓动的方式,从通俗的形式到高级的形式,以及由这种形式过渡、转变到另一种形式。要善于采用通俗化的形式,群众所能了解的语言,去进行宣传鼓动工作。”[9]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南方局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喉舌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如文字宣传、口头宣传、文艺作品宣传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以文字宣传为例,当时南方局领导的重要报刊主要有《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新华日报》是我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一直坚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报刊,为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新华日报》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文字通俗易懂,方便群众阅读。除特殊内容外,从新闻报道到社论,《新华日报》一律采用白话文。大众化的语言、通俗化的文字,使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也能读懂报纸,在更大范围内争取了读者,使党的方针政策随着报纸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入了群众心中。其次,开设了“友声”“生活线上”“青年生活”“妇女之路”“劳动人民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反映群众困苦的生活现状,为群众权益发出呐喊。除关注民生外,报纸还十分重视时事新闻报道,极大地满足了战时人们关注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心理需求。报纸还经常刊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撰写的高瞻远瞩的文章,为抗战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再次,报纸注重与读者互动,重视读者意见反馈。“社会服务处”栏目常应群众要求刊登寻医问药、求学寻职、法律帮助等方面的指导文章;还刊登“读者意见表”,鼓励读者写信反馈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加强了报纸与读者的联系,也广泛汲取了群众的智慧,有助于报纸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群众工作的成效和意义

南方局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的群众工作特点鲜明、卓有成效,既顺势而为,科学灵活;又迎难而上,以真心换真情;更有的放矢,讲策略、谋技巧,不仅赢得了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凝聚了力量,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南方局群众工作的成效非常显著。首先,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赢得了群众信任,为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地下党员深入群众,利用一切机会向群众宣传了我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宣传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战果,号召大家万众一心保卫家国。南方局的群众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帮助群众、为人民服务,在群众中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其次,发掘、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为革命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南方局所在的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环境复杂,但也是培育革命人才的良好课堂。各级党组织深入群众,注意发掘、考察、培育革命人才。“1945年6月至8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中原解放区的战略部署,南方局又组织了文化水平较高的骨干分子500多人到了中原解放区。日本投降后,又组织了81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大学青年积极分子到张家口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外语干部训练班学习,还组织了一批教师到延安工作。南方局还组织了大中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到许多县区农村工作。1945年春节前后至8月份,仅由南方局青年组直接秘密组织去农村工作的青年积极分子即有160多人。”[10]

邓颖超曾就南方局的历史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南方局领导下的地区党史,是我们党全部历史的一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南方局群众工作的历史意义重大。从实践层面而言,南方局发动群众支持抗战、坚持抗战;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组织群众,形成大团结;教育群众,提升群众认识和思想水平。从认识层面而言,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我党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结语

2013年6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实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有效整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看到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11]人民群众是党的根本依靠,党群关系决定了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成败。南方局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一要在了解群众上下工夫,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二要在教育、引导群众上下工夫,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三要在凝聚、团结群众上下工夫,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目的。

[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6-07-02(01).

[2]陈维灯,格日勒图.南方局重庆设立始末:中共中央南方局纪实(上)[N].重庆日报,2014-09-01(06).

[3]周恩来.在白色恐怖下如何健全党的组织工作[EB/OL]. [2016-09-10].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5843/ 75874/75993/5182632.htm l.

[4]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67.

[5]金冲及.周恩来传(上)[G].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96.

[6]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5期[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97.

[7]黎余.周恩来在国统区怎样做群众工作[J].红岩春秋,2014(1).

[8]中央宣传部关于展开对国民党宣传战的指示[EB/OL]//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三(1941—1942).[2016-09-10].http://cpc. 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44/4490559.html.

[9]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EB/OL]//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三(1941—1942).(1941-06-20).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44/4490548.html.

[10]刘美丽.中共南方局群众工作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08).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 08/c_1112740663.htm.

(编辑:文汝)

K265.4

A

1673-1999(2017)01-0084-04

王进(1981—),男,硕士,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西南大学中国史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抗战大后方历史。

2016-09-19

西南大学与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2015年培育项目“中共南方局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SUWCQ20150010)。

猜你喜欢
南方局中共中央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