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之我见

2017-03-23 02:13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语文课程生字

吴忠豪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学习语言最佳时机之一,只突出识字这个重点而忽视语言的吸纳和运用,是只顾其一,而忘乎其二。这个‘其二,就是学语言,用语言。一和二都不可偏废。”

建国60多年,我国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文识字、字理识字,等等,各项识字改革实验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破解了小学生的识字难题,为提前进入读写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而,我认为评价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仅仅看识字量这一项指标,至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就是依据这两项指标设计的。所谓的“双重点”就是根据中国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将“识汉字”和“学语言”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两个重点,强调在切实保障学生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任务的同时,促进低段儿童语言能力在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儿童进入小学首先要过识字关,不识字就不能读书、不能作文,因此识字就自然成为低段语文教学的硬任务。然而,汉字数量多,字形复杂,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语文课上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儿童识字的特点是识得快也忘得快,因为遗忘是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学生初次识读生字时恰逢遗忘“高峰期”,要求学生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准遗忘”,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作斗争。因此,识字教学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复习巩固生字,回家抄写生字,第二天上课还要默写生字,还有隔三差五的复习、名目繁多的测验,等等,教师和学生负担都很重。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在识字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次认读,化生为熟,逐步强化”的策略,每篇课文教学前先让学生听熟,再回讲,然后反复指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汉字。在第一次遇到生字时允许遗忘,待多次见面“化生为熟”后再要求记住。实践证明,在阅读中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加与生字见面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生字”为“熟字”,在学生化“生字”为“熟字”的基础上,教师再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汉字要求认读记忆,适当强化。采用这样的识字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学生遗忘高峰期,学生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大大减少,记忆负担也可以大大减轻。

由于节约了识字时间,语文课就能将课堂教学时间放在儿童语言学习上。入学儿童识字不多,因此这项实验设计了“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听和说的途径,引导儿童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通过听说途径学习语言,可以使儿童的语言发展不受生字的限制,继续得到迅速的发展。儿童在生活中学的是“口头语言”,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是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听懂内容,听熟语言;然后学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学说话的过程,也是儿童吸收、积累规范书面语言的过程;故事会讲了再回过头来读课文,既训练了朗读,又让学生主动识字。用“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很好地达成了低段儿童“识汉字”和“学语言”这两项任务。

其实低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是在游戏中学习的。而一进小学,学习活动骤变为以课堂听讲的方式进行学习,缺少一个过渡期,许多孩子心理上难以适应。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一开始就集中学习汉语拼音,接下来就是识字,不管学生是只认识几个字还是已经认识几百个字,一律从“上中下、山石田土”开始教起,必然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一开始学语文就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双重点”实验的语文课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听故事、讲故事开始的。上课时,孩子们先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边听边想边记,然后兴致勃勃地自己学着讲故事。这样,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沉闷、枯燥的气氛,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游戏色彩,变得生动、活泼,孩子们更加容易接受了。学生听故事、说故事,越听越起劲、越说越会说。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识字也变得越来越轻松了。老师们都说,实验班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

实验采用在阅读活动中自主识字的方法,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识字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实验编写了补充读物,由于补充读物中生字量比较大,于是就给学生自主识字留下了比较充分的空间。补充读物没有强制规定的识字要求,学生学习时比较宽松、自由,加上教师对识字量较多的学生不断加以鼓励和表扬,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课内主动去识字,还把这种习惯延伸至课外,学习潜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也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我们感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识字的意识,实在比教学生识多少字更难能可贵。

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识字差异的问题。实验在识字量上提出了“最低识字量”的概念,确定第一学期认识汉字不少于300个。这是保底数量,但是“上不封顶”。第一学期语文教材加上实验班使用的补充读物编入生字超过800个。这样就为一部分原来识字较多、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相当充分的识字空间,使他们的识字潜力在入学以后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同时一部分识字能力弱的学生也感觉不到太大的识字压力。

这项实验曾经在上海、浙江、江蘇3个省市10多所小学进行过试验。2013年,在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与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宋道晔老师合作,修改了原来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名称正式定为“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在李沧区八所小学再次进行试验。两年时间里,实验班学生阅读书面语言材料超过6万字,积累书面语言材料近4万字,学会讲述故事人均近100个,从而使语言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在语言发展的同时,人均识字2000余个,基本上过了识字关,提前进入了阅读阶段。实践证明,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探索出了我国低段语文课程改革一条新的路径,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正如崔峦老师所言:“‘双重点语文实验打破了孤立地研究识字教学的定势,将发展语言与识字写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阔了低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课改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语文课程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斯诗私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生字变身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