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细品 活用

2017-03-23 10:20马建瑛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读有效教学教材

马建瑛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许多老师曲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轻视了教材的作用,“重教法、轻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了许多不当的教学行为。笔者结合课题研究,探索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步骤、方法及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通过“深读、细品、活用”实现对教材深入研读后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材 研读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25-02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深入人心。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希望老师们能把握学科教学的本质。但许多老师曲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轻视了教材的作用,“重教法、轻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学目标定位过难,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有的教学行为明显不恰当……种种现象,皆因教师对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不明确,对具体教材设计意图不了解。因此,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基于教材研读的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尝试摸索总结数学教材研读的步骤、方法及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下面谈谈研究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深读——把准教学目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大多只重片段知识、轻整体联系,因此在课题組的实验教师中尝试实践整体到局部的“四步教材研读法”。

1.读课标——首先对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所教教材的总目标要求。

2.读教材内容安排表——将人教版教材内容分版块进行梳理,整理形成教材内容安排表。将一至六年级教材按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版块分别列出,再将每一个版块的内容进一步细分,梳理出各年级具体安排及要点。如“数与代数”再细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与解决问题”三类进行梳理,列出教材内容安排表。教师在备课时人手一份,可以清晰地了解本节教材在小学阶段同类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应达成的阶段目标。

3.读整单元教学内容——翻阅整单元教材,结合人教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明确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目标及重难点。

4.读课时教材内容——细读各课时教材中的主题图、例题、小精灵的提示语、课后练习等显性材料,挖掘内容呈现的顺序、不同材料的形式背后的数学思想,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再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设计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方案。

经过四步研读,课题实验教师教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教学中不但能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还关注学生能否积累后续学习中需要的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二、细品——明确教学要点

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材中还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之处,正可谓“读你千遍不厌倦”。面对具体教材时,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教材进行更为细致的品读。

1.対比读——比新旧版教材差异处

2014年秋季,一至六年级全面使用人教版新教材。通过新旧版教材的对比研读,了解新版教材的顺序的调整、内容的增减,能更快速、准确地了解修订后的教材有哪些继承和创新、有什么特点与特色。如五年级下册P99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一课,通过细读教材内容,我们发现编者对这个内容的安排有深意。如果此内容安排在学习分数乘法之后,学生解决本课难点“1/2杯纯牛奶的一半是多少”就易如反掌了。而编者将它安排在“分数加、减法”单元的最后一个例题,意在通过生活中的喝牛奶情境,经历生活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结合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将渗透数形结合、变中找不变、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联系读——明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研读教材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课题组教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系列内容研读,以明确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不同年级同一系列内容联系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我们进行了整数乘法笔算系列内容的研读。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乘法笔算主要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见下表)。

在这三次学习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笔算乘法的程序和步骤,正确熟练地计算,还要理解笔算的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先分后合”的计算策略贯穿始终,学生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需要不断迁移已有的乘法计算经验,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感悟越来越深刻。研读了这一系列内容后,反观《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迁移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尝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适时借助点子图,将几何直观手段与笔算竖式结合,引导学生经历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模型的过程,在“先分后合”的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累探究经验。

(2)同一年级同一单元系列课研读。人教版教材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安排了多个例题,备课时应梳理分析一个单元中各个例题承载的教学功能,以整体的视角审视课时教材,进而明晰课时教学要求。如五年级“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教师先在起始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播下“剪拼法”与“转化”思想的种子,在“三角形的面积”中进行巩固拓展,而在“梯形的面积”时,则重在各种“剪拼法”的综合运用和对“转化”思想更深入的感悟。到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时,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沟通联系,发现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环环相扣,逐步推演;反之又可以变化梯形的上下底长度,推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以一个单元内容为整体,学生在多边形面积学习中逐步体会、感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3.追问读——研教学中的疑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会发现一些难点、疑点,这些疑难点经常成为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点。因此课题组注重及时捕捉课中疑难问题,对教材进行追问式的微研究。例如在一次听评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找次品》一课,课中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不是平均分成2份,而是分成3份?”的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与人们将物品平均分成偶数份的日常习惯不同。追其原因,平均分成三份的方法本质在于排除正品。找次品的方法,其实质是排除正品。就拿从8个物品中找次品来说,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一次平衡,则排除正品6个,余下含次品的个数是2个;不平衡,则排除正品5个,余下含次品的个数是3个。而分成2份呢,称一次不平衡,余下含次品的个数是4个。两相比较,余下含次品的个数少,当然也就称得快,找的次数当然就最少了。又如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材出示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并规定“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对这一规定,大多数教师都习以为常,并通常用数出的面积作为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但在课堂中有的学生提出:“不满一格的部分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都按半格计算合理吗?”针对这一疑点,笔者通过收集资料、画图实验,发现这一规定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因此“数格子”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而用剪拼转化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才具有一般性。追问疑点,教师能进一步把握数学本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活用——实现有效教学

研读教材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将“深读”“细品”后的感悟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怎样将教材这样静态的学习素材用活?我们主要有三种策略。

1.让教材更“丰满”,使学习素材“宽”起来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对教材深入钻研、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完善,将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使教材更“丰满”。如“小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教材出示两种小数位数不同的物品价格,在计算总价和差价的问题中学习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本课重点是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小数点对齐”的算法。教师将主题图情境转化为学生两次抢微信红包的活动,对比 123+26和1.23+2.6计算方法,用方格图、计数器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中发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虽然“法”不同,实则“理”相通。

2.让教材更“苗条”,让学习素材“活”起来

教材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极目标,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对教材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易干扰学生思维的素材進行大胆删减,让其变得更“苗条”,实现教材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如五年级分数再认识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将多个物体看作整体“1”,平均分后用分数表示。教材出示的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只猴子的情境。由于苹果的个数与分得的份数正好相等,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到对个数的关注上,从而忽略对“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这一实质的深刻把握。我们处理教材时,可以大胆删减中间环节,在分好1个苹果后,直接进入分8个苹果的情境,紧紧抓住“4份”“其中的1份”来展开,避免了“分数就是表示物品个数”的思维误区,突出了分数的认识的本质。

3.让教材更“灵动”,把学习素材“玩”起来

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力赋予枯燥无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如《分类》教学时,将分类的学习变成整理书桌比赛;教学《找规律》时,设计找规律接力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思考、玩中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总之,深入文本、研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是找出教学重难点的必然途径,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把握教学起点,决策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教师应基于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读,探索跟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诊断学生学习行为以修正自己的各种行动与作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德凤.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以“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教育》.2015.9.

[2]赖桂东.为什么不是两份呢. 《新教师》.2014.10.

[3]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教师教学用书》.2014.

猜你喜欢
研读有效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