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2017-03-29 04:51魏际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浣溪沙东坡宜兴

魏际兰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魏际兰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苏轼;诗词;常州;君子之邦;鱼米水乡;归隐佳境

苏轼自二十岁中第之后,多处为官,遍访美景,然而只有常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今延陵西路前北岸79—81号)。在苏轼心目中常州到底有多重要,常州到底有何特点?他的诗词有助于解开谜底。

苏轼一生创作了2 700多首诗,400多首词,4 200多篇文章。他在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真州一带作词近30首,其中在常州境内作词6首,分别是《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1]6,但与常州相关的诗词数不胜数。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江南遭受旱灾,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等地赈济灾荒。到常州时,正赶上除夕夜,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会按礼仪隆重迎接,衙门上下连同衙役,恐怕过不好年。因不忍心惊扰当地官府和百姓,他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大家在船上过年守岁。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毛大雪,想着常州百姓民不聊生的荒凉景象,思绪万千,他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其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涂。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其一》写道,诗人以赈灾官员身份,除夕夜客居常州,无法入眠,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常州受灾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残灯和孤舟相伴的感激。《其二》提及来江南上任已三载,岁月催人老,反映了诗人自伤老大、退隐归乡之志。两首诗创作于除夕夜诗人借住常州之时,一个“野”字揭示了诗人与常州的距离感。尽管心生同情,身处常州,诗人仍把自己称为“客”“病客”,思念家乡、感怀岁月、告老还乡之意溢于言表。这两首诗塑造了一个与常州初次亲密接触、关心百姓疾苦、感伤岁月变迁的“客人”形象,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常州“他乡”的定位。

后来,东坡多次到访常州,并决意定居下来。熙宁七年(1074年)春苏轼曾亲自到宜兴,在宜兴善卷洞附近的黄土村买下了第一份田产。清人王文诰:“归宜兴事,始于蒋之奇,而成于蒋之奇。故唱和诗皆及宴坐相约之事,此非无因发也。如不谓然,则公方自金陵至真,其他距宜兴亦甚悬隔,何由知黄土村有曹庄田,事在必成,而经纪其事者,又适有此蒋生乎?此乃之奇预知其乡有曹庄田之可得,而遣其族人购之。故公自齐安以来,求田甚难,而至是则一拍即合也。”[1]6-7

元丰七年(1084年)当他接令移住河南汝州时,已决定在江南寻访扎根地。正如苏轼在《次韵叶致远见赠》中所说:“欲求五亩寄樵苏,所至迟留似贾胡。”[2]起初,他打算在南京或镇江买田安家,但因经济原因,均未谈妥,于是他绕道宜兴再次买田置房。在宜兴闸口永定里人邵民瞻的帮助下,他又在滆湖边的塘头买得一处田地,并在丁蜀的蜀山购地筑草堂安家。

品读他的诗词,可以领略“江南无限好风光”,也能体会“人杰地灵”的内涵。

一、君子之邦

当年荣登进士后,苏轼结识了常州的蒋颖叔(之奇)、单锡等仁人志士,眼见如此多“延陵季子的真传弟子”,他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人才辈出。后来,蒋颖叔(之奇)、单锡、胡宗夫、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修仁、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同窗好友都成了他的莫逆之交。元丰二年(1079年)当他知湖州时,常州宜兴的亲友听说后纷纷前去探望;谪居黄州的四年多里,他仍与宜兴亲友保持书信往来[3];被贬惠州,老友钱世雄派人步行从江南代送家书给东坡,结果遭到官府立案追究;流放海南时,与大陆音讯难通,竟有一位从未谋面的名叫葛延之的常州人因久慕其文名,崇仰其人品,千里迢迢,前去探望。

常州友人的忠肝义胆、雪中送炭让东坡感激涕零,这些深情厚谊成为东坡钟情于常州的基础,常州也在东坡心中树立了一个“君子之邦”的形象。

(一)钱公辅

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钱公辅逝世,东坡作《哀词》表达了自己的夙愿“逝将此焉止息”,皆因“眷此邦多君子”。

钱君倚哀词

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裴回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有美一人兮,了然而清,颀然而瘦。亮直多闻兮,古之益友。带规矩而蹈绳墨兮,佩芝兰而服明月。载而之世之人兮,世捍坚而不答。虽不答其何丧兮,超彷徉而自得。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子奄忽而不返兮,世混混吾焉则?升空堂而挹遗像兮,吊凝尘于几席。苟律我者之信亡兮,吾居此其何益。行徬徨而无徒兮,悼舍此而奚向?岂存者之举无其人兮,辽辽如晨星之相望。吾比年而三哭兮,堂堂皆国之英。苟处世之恃友兮,几如是而吾不亡。临大江而长叹兮,吾不济其有命。

《哀词》中钱公辅被誉为“有美一人”,他身材清瘦,阅历丰富,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友。失去了这位好友,东坡只能“临大江而长叹”。

(二)蒋之奇

蒋之奇,字颖叔,宜兴人。初以伯父蒋堂荫得官,嘉祐二年(1057年)中“春秋三传科”,官太常博士。治平间,应贤良方正科试,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以劾欧阳修不实,贬监道州酒税,改监宣州税。王安石新法行,为福建转运判官,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翰林学士,知枢密院事[4]。他办事果断,善于理财、治漕运,为官勤政,能为民着想,为国尽忠。东坡在《蒋之奇天章阁待制知潭州制》中赞扬他“少以异材,辅之博学,艺于从政,敏而有功。使之治剧于一方,固当坐啸以终日”[5]。

(三)单锡

单锡,字君贶,宜兴人,与东坡同榜进士,累官知德兴县,博贯穷书,通阴阳图纬星历之学,尝修《宜兴风士记》。他们既是同科密友也是至亲。据《荆溪外记》和《常州府志》载:“轼爱其贤,以女兄之子妻之。轼每来宜兴,常寓单家。”东坡爱其贤,以姊苏八姐之女嫁予他。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奉命来常州、润州、苏州、秀州(今嘉兴)赈济灾民时曾客居单锡家数月。

祭单君贶文

呜呼维君!笃孝自天。展如闵子,人莫间言。内齐于家,外敏于官。民谓父兄,吏莫容奸。信于朋友,人得其欢。博学工诗,数术精研。人涉其一,君有其全。寿考富贵,人谁不然。君独何辜,所向奇偏。志不一遂,怅莫归怨。念我孤甥,生逢百艰。既嫔于君,谓永百年。云何不吊,衔痛重泉。何以慰君,千里一樽。人生如梦,何促何延。厄穷何陋,宦达何妍。命也奈何,追配牛颜。呜呼哀哉!

单锡去世时,东坡伤心不已,发表祭文哀悼这位孝顺父母、克己奉公、博学多才的朋友,对他的为人处世、官声学术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6]。单君“博学工诗,数术精研”,一专多能;“内齐于家,外敏于官”,好谋善断;“信于朋友,人得其欢”,待人宽厚。

(四)报恩寺长老

苏轼生于佛教圣地,全家都信佛。他很有佛缘,传说前世为出家人,乃五祖戒禅师再世。他喜欢穿僧衣,与多位僧侣来往密切,尤数与金山寺佛印和尚的交情最为深厚。与僧为伴,他流连于杭、常、润一带的名寺古刹;他经常参悟佛禅,注重养生,连睡觉都有特定的姿势和方法[7]。

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尖新。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常州庙宇众多,苏东坡常去太平寺和报恩寺(今清凉寺),与太平寺的钦禅长老、报恩寺长老过从甚密。报恩寺长老即山本法慈嗣报恩怀立,是佛印的师弟。东坡从海南归来时,报恩寺长老一如既往地善待他,两人一起说经论文,慢慢地成为了知己。东坡曾在报恩寺墙上题诗两首《赠常州报恩长老》,流传至今。诗中的“荐福老怀”指怀琏禅师,他和东坡是两代世交。“净慈两本”指净慈寺的宗本和法云善本。东坡有致宗本禅师的诗,序曰:“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此诗寄之。”宗本禅师当年在汴京慧林寺时,东坡曾奉旨伴高丽僧义天前去参叩。

(五)慕蓉辉

浣溪沙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浣溪沙》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有人推测这首词是写给宜兴当地人慕蓉辉的。他性格豪爽,古道热肠,是东坡来到宜兴后才“倾盖相逢”的。东坡感念这位友人有岁寒松柏之坚贞品质,“我”虽“已无当世望”,但“君”能“怜季子敝貂裘”,不弃“我”于困顿,“似君须向古人求”称赞他真是不可多得。

二、鱼米之乡

苏轼生性豪放,乐山好水。当年苏轼考取进士后,参加琼林宴时,来自宜兴的进士蒋之奇声情并茂地介绍了旖旎的家乡风光,单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美丽的罨画溪景色,苏东坡听后,心驰神往,便与友人当即立下“鸡黍之约”,约定将来去常州游玩并定居。苏轼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真实反映了他对常州无限好风光的向往。

次韵蒋颖叔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在好友蒋之奇、单锡的陪同下,苏东坡曾游览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为阳羡(今宜兴)芙蓉葱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所陶醉。常州地理环境优越,素有“中吴要辅”之称,襟江带湖,山清水秀,小桥流水,花木茂盛,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东坡。身临其境,东坡领略到了水乡山野的神韵,多次游历,不忘吟诗抒怀,成就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篇。

正如熙宁七年(1074年)他写给杭州太守陈述古的《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所云,惠泉山下泥土濡湿肥沃,阳羡溪头大米晶莹剔透,江南民风简朴淳厚。苏轼甚爱米白如珠、糯而清香的“太湖大米”,即使流放在千里之外,也常觉余香在口。宜兴盛产鱼虾、山野杂货,对于爱好美食的东坡来说,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鱼米之乡,卜居的不二选择。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其五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在《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中,他描绘了五月与即将归耕的东平孟君子纵情游玩常州的情景,抒发了他对美丽田园的向往,间接反映了他对浮沉宦海的厌倦。当时,“余谪居黄州,州通判、承议郎、孟震字仰之,颇与余相善。光州太守曹九章以书遗予云:‘朝中士大夫谓之孟君子。’”离开黄州,途径常州,与孟震畅游天宁禅寺、太平寺、报恩禅寺诸名刹,后互道珍重,分道扬镳。在报恩寺里,诗人见到了无数幼小娇嫩的杉木,想象到了他们长成“合抱”“凌云”的参天大树的情景,反映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

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忽见东平孟君子,梦中相对说黄州。

湛湛清池五月寒,小山无数碧巑岏。稚杉戢戢三千本,且作凌云合抱看。

知君此去便归耕,笑指孤舟一叶轻。待向三茅乞灵雨,半篙流水赠君行。

太平寺原位于东郊太平桥堍(近延陵东路天宁寺东侧),是常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为南北朝常州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创建,寺院气势宏伟,风景秀丽,七级浮屠高高耸立,是东门第一寺院。在《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中,他聚焦薝卜(栀子花)、菖蒲,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的美景。诗人以物喻人,借景抒怀,树立了一个比“林间佛”和“石上仙”更强大的拄杖斗士形象,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剑”指那些口是心非、颠倒黑白的“野狐禅”(佛家所称的欺世惑人的外道异端)。

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

六花薝卜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

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苏轼酷爱牡丹,在杭州任职时,曾去杭州(武林)的观空(即杭州吉祥寺一个阁)观赏过“千叶牡丹”。熙宁七年(1074年)在常、润赈灾期间,他来到常州太平寺观牡丹。“别后湖山几信风”道出了前后两地欣赏牡丹的时间间隔,感慨花事守岁,岁月无情。红红绿绿的牡丹花让他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虽然他似乎已“白首”,仍不减对“鞓红”(一个名贵牡丹品种)的喜爱。“白首对鞓红”,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诗人对此地牡丹的喜爱之情;托物抒情,反映了他对常州的向往之意。

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武林千叶照观空,别后湖山几信风。

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对鞓红。

《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系苏轼元佑六年(1091年)(赵翼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故地重游所作。在太平寺净土院游览时,牡丹绚丽的色彩犹如“天雨曼陀”,令人眼花、陶醉,唯有一朵淡黄色的牡丹,让他眼一亮。比起鞓红、魏紫,它并不特别有名,而且只有一朵,但东坡却偏爱它,一种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惊喜油然而生。东坡慧眼赏花,反映了他观察世界的眼光独到,不同凡响,表现了他对真善美境界的不懈追求,揭示了他敢于标新立异、接受新事物的博大胸怀。

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

醉中眼缬自斓斑,天雨曼陀照玉盘。

一朵淡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须看。

三、归隐佳境

陶渊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只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苏轼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之后,也意欲“买牛一具”,躬耕于东坡。苏轼在《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首,戏书一绝其后〉》诗中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在《江城子》中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一首《菩萨蛮》足以道出东坡对阳羡秀丽山水的热爱,对于归隐田园的坚定决心。他已不愿静坐书斋著书立说,只愿驾一叶小舟畅游于山水之间,学一学陶渊明,回归自然,超然物外。

菩萨蛮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浣溪沙

送叶淳老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在送官浙西转运使叶淳老的词里,苏轼提到他在阳羡已经买田,能与同举进士的叶淳老相逢这应是前缘。宋费补之的“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是对苏轼与常州结下缘分的确切表达。苏东坡在《楚颂帖》也云:“船入荆溪(常州至宜兴河流)”,“殆是前缘”,准确地反映了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田阳羡帖》,是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在宜兴通贞观郭知训提举家中写成,表明了自己归老阳羡,围园栽橘之打算,抒发了他归隐田园、了却前缘的期盼之情。帖上还有许多名人题跋,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拜观此帖后题了跋文:“东坡公欲买田种橘于荆溪上,然志竟不遂,岂造物者当有所靳耶!而楚颂一帖传之后世为不朽,则又非造物有所能靳也。”

楚颂帖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安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暇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曰“楚颂”。

元丰七年十月二日书

苏轼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离开黄州时创作了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表达了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父老的惜别之情,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心理。与此同时,在即将前往汝州时,他曾两次上书请求来常州居住。当他来到南都时,接到诏命,可以居住常州,任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他又写了一首《满庭芳》,表达了归隐阳羡的欣喜心情。全词想象奇丽,情感奔放,用语洒脱。词的前两句描绘了阳羡的迷人风光。阳羡既有崇山峻岭,又有小桥流水,好一番美丽的景象。通过大胆的想象,以与织女、稚子等对话的形式,东坡点出了自己坎坷的仕途遭遇。身着破烂的青衫,会遭天上群仙笑话。即使如此,能放归阳羡,东坡仍喜不自胜。

满庭芳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浣溪沙

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愿为同社宴春秋。

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九月下旬到十月初。此时,他已在宜兴成功买田,已把宜兴当作“菟裘”,打算终老此地。该词表达了他得以归老林下之田庄,与友人慕蓉辉同“宴春秋”的喜悦之情。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轼喜食柑橘、种柑橘、吟柑橘,归隐之地必然是宜种柑橘的宝地。橘子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则为贡物。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上旬到中旬,当他在宜兴买田已成又尚居停留之时,写下了《浣溪沙·咏橘》。运用对比反衬的方法,诗人以“菊暗荷枯”烘托了“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描绘了橘子的勃勃生机、味美诱人、芳香四溢。“吴姬”一词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三日手犹香”凸显了吴橘的香味扑鼻,余香留手。

浣溪沙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这是一首咏物的词,和《浣溪沙·咏橘》有异曲同工之妙。査梨与柑橘一样都是水果,同经风霜,同样可口,各有其美。阳羡有无价的“南金”、査梨等特产,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让人魂牵梦萦,不忍离开。

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苏轼所作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充分表达了他放归阳羡,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小,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蝶恋花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取闲中趣。

此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到七月,确为行前怀宜兴荆溪之作。词的开头描绘了宜兴南荆溪上美丽风光、月下澄明清净的景色。春恋田庄山水美景,假设溪叟之语,表现心中出仕与归田之矛盾,希望将来能够如愿归来,享受闲适之趣。语言清爽中有沉郁之思。

因“乌台案”,东坡被贬黄州五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于元丰七年、八年两次上表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元丰八年五月苏轼率全家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1]张志烈.谈苏轼常州所作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6-9.

[2]刘兴尧,汪春义.眷此邦之多君子:东坡的常州情缘[N].中国文化报,2013-08-15(15).

[3]汤虎君.苏轼到宜兴考略[J].档案与建设,2006(11):33-35.

[4]曾枣庄.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

[5]陈弼.苏东坡的常州情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1-8.

[6]祁琛云.苏轼在杭期间与同年友人的交游活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25-29.

[7]林语堂.苏东坡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2.002

2016-10-13

魏际兰(1977— ),女,讲师。

I207.23

A

1673-0887(2017)02-0004-06

猜你喜欢
浣溪沙东坡宜兴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浣溪沙·除夕 一九五八年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浣溪沙·慈母心
浣溪沙·建党九十五周年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