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2017-03-30 15:05张颖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智慧同学

张颖

【摘要】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種浪漫的情怀,一份厚重的关爱,一个崇高的灵魂,一种生命的敬畏。

【关键词】语文课堂;充满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么希望用知识的“雨滴”唤醒学生,用智慧的“风絮”启迪学生。但急功近利却让我满堂硬灌,肢解散文诗句,总结写作套路,规范答题步骤……久而久之,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智慧灵动的课堂与我渐行渐远,课堂上学生绞尽脑汁地读,深挖硬钻地学,我们唯命是从地教……我的课堂竟陷入此种境地,苦恼困惑围绕着我,何不另辟蹊径?殊途却同归。

一、绝妙导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每次读到这首《摸鱼儿·雁丘词》,都莫名其妙的控制不住情绪,心都在隐隐作痛,黯然泪下……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令人肝肠寸断的悼亡词,作者通过现实与记梦的巧妙结合,寄托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但这种情感体验是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无法理解的,配着哀婉的背景音乐,学生进入情境,我饱含感情给学生朗读了以上这首词。一次教学杜甫的《登高》让学生根据描述在头脑中定格这幅画面: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寻找到这个最佳的切入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泛起了阵阵情感的涟漪,引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二、精彩提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智慧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对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智慧的语文课堂靠的是立足文本后的精妙提问。机巧睿智的提问,使学生形成进攻型的学习态势。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诗质的散文,作者用诗化的语言、跳动的思维、奇妙的想象、调动五官的通感,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但就是这种奇幻浪漫的风格让学生读完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何让学生冲破这诗意的藩篱,尽快读懂文本呢,我是这样做的:

让学生抓住情感红线,统摄全文的问题,学生通读完课文,我先抛出一个总问题“余光中先生说:‘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同学们在后面的文段中寻找,并画出?很快同学们都找到,有的同学说“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那一块土地”,有的同学说“杏花春雨江南”……然后我适时的总结,“总体的说,作者思念的是什么?大陆”,然后又有同学说,除了这些还有“中国美丽的方块字”“米芾父子的山水画”……最后一个同学总结说,这些东西就是中国文化。由此我和学生们总结出余光中“乡愁”的内涵:难舍的家园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这样学生再看这篇文章时就不会被这篇文章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教学中我就紧紧扣住标题中一“退”字展开,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保卫郑国。先抛出一个总领性的问题: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这个统摄性的问题一直贯穿思维的始终。

三、赏嚼语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优美的语言引领,让学生走进诗意。我在《听听那冷雨》这堂课上,化用余光中的诗句,比如:“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是雪花满头”“欧美是情人,台湾是老婆,大陆是母亲”另外还有一些诗化的语言:“在冷雨的韵脚里作者诱出了祖宗的诗韵”“雨是作者的精灵;雨,让作者与故国有了一段情缘,随着岁月的春,漂泊的脚步,歌唱的绵延,走向永远。雨,让作者踏着故国五千年的文化波涛,伴着作者人生喟叹,浪漫的情怀,找到回家的路”。这样学生就从失意走向诗意,走向诗意的欣赏。原来把握文本不难,看怎样由繁入简,由浅入深。

学习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一剪梅》时,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赏析词中情感,分析表现手法,而是反复播放邓丽君和安雯这两个版本的《月满西楼》。学生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我顺势让学生关注美妙的歌词:秋风徐来,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学生对歌词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让大家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这种“高阶思维”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当即形成一篇课堂习作《一剪梅》:

藕腴绡红残叶枯,玉席凉枕指寒触。轻裳微解倦颜素,河岸花泥印履孤,登舟浅荡盈盈渡,拢发深阻意彳亍。良人何处几时归?奈何锦书无意回。相思如发发似愁,凌风缠结难梳透。却看夜凝满西楼,涟涟月色浸云露。黛眉才舒愁自纠,绛唇色尽芳不留。只愿江水溶此愁,流至君处方肯休。正是这种感于形,悦于耳,动于心的教学体验,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

总之,语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是更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教师必须胸怀一颗“慧心”,独具一双“慧眼”,拥有一份“慧识”发挥“教育智慧”,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追求探索的东西。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智慧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