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03-30 14:56刘书平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态度语文教学

刘书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忽视了情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生机的空间,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有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语文课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美的想象。“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只有在学生正确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的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这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课前备课时,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時,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绝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在这节课中,老师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态度语文教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