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境直观探寻规律本质

2017-03-31 17:38康克
关键词:素养培养方法小学数学

康克

摘要: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在朝朝暮暮的课堂里,通过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去悟、去思、去用,素养才会形成,创新的品质才会闪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69-2

《加法运算律》研究的是加法运算中的规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以一幅情境图贯穿始终,围绕情境图(如下图),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列举验证的过程,似乎与“找规律”的教与学没有什么差别。由于苏教版教材在前面各个年级均有渗透,学生很熟悉,可对它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很难上出新意。近来,连续进行了几次试教,磨课的过程中对本课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在就该课教学的一个片段“加法交换律”教学进行对比分析。

【加法交换律第一次试教】

(直接出示情境图和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 请同学们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生 28+17=45 17+28=45

师 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既可以用28+17来计算,也可以列式为17+28,(相机出示28+17=45,17+28=45)结果都等于45,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等式。(出示28+17=17+28)仔细观察等号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想到什么?先想一想,再轻轻地和同桌交流。

生 等号左边和右边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数字没变,和也不变。

师 像这样在加法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都相等吗?(课件出示)要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生 再写一些像这样的等式看看对不对。(板书:举例验证)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看看得数是不是相等,如果相等就用等于号连接。

学生展示交流算式(略)。

师 这样的算式能写多少個?所有这些等式尽管看上去各不相同,但却有相同之处。观察等号的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生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 怎么知道和不变的?那些没写出来的算式怎么知道它们的和不变呢?

生 算出来的,没写出来的算式,左边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和肯定不变。

【加法交换律最后一次试教】

(直接出示例题1情境图和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 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什么?

生 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17和28合起来一共是多少。

师 能列不同的算式算出结果吗?先独立完成,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明你列出的算式和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用文字说明方法(略)。

师 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列式28+17,也可以列式17+28,因为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出示数轴图,如下图)。想一想,如果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起来,可以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8+17=17+28)

师 数学上把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称为等式,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生 两个相加的数没变,和也不变,只是加数的位置颠倒了。

师 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先在下面试一试,再观察写出的等式,想一想,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然后把发现与同学交流。

随机找三张学生算式叠放起来展示(略)。

师 谁来评价一下这几个算式?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 都符合上面的规律,我发现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和总是不变的”,怎样用一种比较简明的方法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的呢?请大家在下面试一试,并把你的表示方法与同学交流。

组织反馈,揭示字母表示,说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对比分析】

第一次试教是从猜想、验证的角度组织教学的。在试教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提出猜想、要求验证时,学生比较敷衍。究其原因,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感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比如一年级学习9+3=3+9等,这种经验一经唤醒,结论就呼之欲出。与学习本课之前相比,在认知水平和思维经验上似乎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试教后围绕两个问题思考:第一,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它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怎样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不自觉认识转向更为自觉的状态?

最后一次试教围绕核心问题“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什么”统领整块教学。学生知道可以列式为28+17,也可以列式17+28,根据经验就知道28+17等于17+28。但这只是学生的经验,似乎并没有思考缘何相等。通过第二个问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明你列出的算式和结果,把它表示出来”加以引导,让孩子直面问题,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看到的这一场景一般都是由图(形)到数,今天却由数到形(图),利用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来解释相等,数形结合,探寻“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本质”——就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所以和不变。认识深刻了,理解才能更深刻,运用才会自觉。

【加法结合律第一次试教】

(直接出示情境图和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 可以先算跳绳的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出示:28+17+23)

师 为了突出先算,我们把28+17+23中28+17添上括号。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也可以先算女生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7+23+28。(教师出示28+(17+23)),这样可以吗?

师 (28+17)+23和28+(17+23)可以写成等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 计算结果相等,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出示:(28+17)+23=28+(17+23)

师 接下来我们只研究算式里隐藏的规律,不研究数量关系。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中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 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结果也相同。运算顺序不同。

师 从哪里看出运算的顺序不同?

生 等号左边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等号的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

师 是不是像这样的每组式子,和都相等呢?请你像上面这样写出○左右两边的式子,算一算,并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如果相等,那这些式子里到底隐含着怎样的规律呢?

(39+18)+22○ ○(19+11)+27

○ ○

把验证过的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是:

【加法结合律最后一次试教】

师 我们再来看上课一开始同学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景,(再次出示例1的情境图)这里有三个信息,如果把它们分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 把跳绳的分为一类,踢毽子的分为一类;或者男生分为一类,女生分为一类。(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

师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吗?”先列式解答,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释你列出的算式。

生 28+17+23,28+(17+23)

师 为了突出先算,我们也把28+17添上括号。这里的两道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板书(28+17)+23=28+(17+23))怎样解释这道等式呢?

生 28+17和17+28相等,這里的三个数也没变,所以结果也相等。

生 就像上面画的图一样,只是再多画一个23,无论先算什么,这两个式子都是把17、28和23合起来,所以结果相等。

师 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新知识,用图来说明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非常好。(出示数轴图 略)比较一下,等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三个数相同,数的顺序也相同;运算顺序不同,一个是先算前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一个是先算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

师 能再写出这样的两道算式,并算一算它们是不是相等吗?写一写,算一算。

随机找几张学生算式叠放起来展示(略)。

师 比较同学们写出的这些等式,看能发现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结论。)

师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上面发现的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对比分析】

第一次试教时,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学生在列式时28+(17+23)出不来,教师有生拉硬拽的现象,虽然算理相同,其实学生不够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二是理解28+17+23与28+(17+23)相等时不够深入,后面的写算式只是单纯的模仿,教学脱离实际情境。

第二次试教,从分类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先有一个标准,为后面的列式计算提供了形象直观。学生因为前面的经历,很自然地用旧知解释新知,用图形来解释数量,理解逐步深刻,也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安排的学习顺序,为什么先学习加法交换律,再学习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时就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个都不知道,怎么搞的”,却甚少从教学设计,从自身,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本课教学,学生开始没兴趣,后面又不能准确列出28+(17+23)这道算式,看似是两个小问题,却折射出教学理念这样的大问题。

一、数形结合探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加法交换律的初次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缘何有困难?只关注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任务驱动太过容易,学生认为没有挑战性。而最后一次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能列不同的算式算出结果吗?先独立完成,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明你列出的算式和结果,表示出来。”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去用文字说明,或画图示意,从而明28+17与17+28的和相等,是因为都是把相同的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从加法的本质意义对此进行理解和延伸,从而既让学生有事可做,又更深层地理解加法运算的规律。

二、巧用分类助直观

课前走访了我校的20位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是本课难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列式为28+(17+23),学生想不到;学生为何想不到?从两次教学对比来看,还是直观不够。长期的技能训练,学生已经练就了一项“武功”,那就是直奔主题,做题目。至于题目中的信息除了传达数量与数量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一切皆可抛。本课的情境图很好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分类标准与数量关系之间具有一致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里有三个信息,如果把它们分分类,你会怎么分?”用足用好情境,根据对情境图的分类,让学生形成表征,为思维的抽象做好铺垫,水到渠成的列出28+(17+23),巧妙地解决教师心中的难题,学生心中的困惑。

猜你喜欢
素养培养方法小学数学
浅谈幼儿期语言素养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性学习的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
用对方法才能瘦
试析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