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2017-03-31 03:49尹航周婷
科教导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

尹航 周婷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发现,目前辅导员工作主要存在职业认同感低、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多重角色冲突、工作琐碎繁重、缺乏专业依托等问题,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烦躁、倦怠、迷茫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应该从完善职业培训、健全考核机制、加强自身学习、制定管理制度、做好职业规划等方面着手,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胜任力。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7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counselors work mainly exist following questions, such a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mperfect work assessment mechanism, multiple role conflict, work trivial arduous, lack of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so on, that can easily lead to depression, anxiety, irritability, fatigue, bewildered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refore, it should be from the perfect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improve assess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ir own learning, establish management system, do career planning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Keywords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mental health

0引言

辅导员是指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生管理、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交流最多,接触最多的教育者,其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特点,将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目前由于辅导员职业中存在社会地位低,工作分工不明,工作琐碎繁重,缺乏专业依托等问题,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探讨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对促进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胜任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大學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成长成才也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做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1.1 职业认同感低引发抑郁心理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目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使辅导员很难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而且他们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琐碎,在职称评定时却与普通教师标准一致,这导致无论辅导员无论平时工作表现多么突出,工作成绩多么优秀,在职称评定的时候都没有科研成果有用,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多数辅导员感到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认可,社会认可度不高,容易挫伤职业热情,最终丧失对辅导员职业的热爱和认同,产生抑郁心理。

1.2 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引发焦虑心理

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了辅导员八项工作职责,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细化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制定了评价标准。但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相关文件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使得刚入职的辅导员面对繁重的学生事务,很难抓住工作重点,好像所有和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从而导致他们面对工作时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而且即便是老辅导员,对于其日常繁杂的工作也很难得到公平的认可和奖励。这种事务多,待遇低,出口窄的局面,使得辅导员对个人的发展充满了焦虑。而且工作中的“一票否决制”也使得辅导员工作压力极大,这种不安心理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工作难以突破创新。

1.3 多重角色冲突引发烦躁心理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还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辅导员具有多重身份,而身份的多重性,也导致了责任的延伸。当辅导员有限的精力与不断在扩大的责任范围发生冲突的时候,极易产生烦躁心理。另外,有时会出现辅导员不同身份角色要求相互冲突的情况,如辅导员既要树立权威,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职责,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种多重角色的冲突必然导致辅导员产生困扰。另外,目前高校学生队伍的管理多采用“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模式,辅导员既要对学校学生工作处等行政部门负责,又要对学院负责,面对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要求,极易产生焦虑烦躁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因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1.4 工作琐碎繁重引发倦怠心理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工作态度逐渐冷漠,工作热情逐渐下降,工作目标逐渐模糊,工作成就感逐渐降低。总之是一种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心理枯竭、身心俱疲,失去工作兴趣和动力的现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大,学生群体越趋复杂,学生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工作内涵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日益繁重。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学团建设,还要做好班级建设;不仅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还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抓好日常管理,还要组织各种会议活动。此外,“学生无小事,事事是责任”,学生的每一件事都需要辅导员认真对待,在这种日复一日繁杂琐碎的工作压力下,极易出现心理枯竭、职业倦怠等问题。

1.5 缺乏专业依托引发迷茫心理

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求职期间也很少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导致部分辅导员工作后发现实际工作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工作中有很多事情不会处理,找不到目标和成就感,由此困惑和迷茫油然而生。虽然多数高校辅导员入职前都会组织一系列岗前培训,但普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入职辅导员也很难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老师应该无所不能,但当他们发现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很难站在一定高度为他们答疑解惑时,往往会对辅导员的能力产生质疑,从此不再信服辅导员,这使得辅导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大打折扣,因此,对自己未来发展感到困惑、迷茫。

2 辅导员心理健康的调试

2.1 完善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个人感知到的职业形象。通过建立职业文化,树立职业形象,能够增加个体的职业认同感。所以高校应该把辅导员队伍的培养纳入年度培养计划中,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工作,在培训中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另外,注重提高辅导员学术研究能力,这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内涵,树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2.2 健全考核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各高校应该根据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工作评价标准。使得新入职辅导员能够尽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老辅导员能够根据工作情况得到恰当的定位和奖惩。避免有些辅导员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工作业绩体现不出来的尴尬局面,减少辅导员因为工作无所适从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3 加强自身学习,满足职业需求

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时事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内容要广泛涉猎,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专业培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水平。尤其是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有效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掌握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积极自我防御措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生活和工作中的繁杂琐事击垮,才能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2.4 更新工作方法,建立工作制度

大学生是新思想传播的载体,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輔导员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和尊重。而且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产生与辅导员思想滞后,方法陈旧,跟不上学生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另外,对于繁杂的工作内容要学会经常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各种工作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辅导员将工作化繁为简,减轻工作负担。

2.5 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非专业背景下产生自卑感,更不至于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徘徊不前,迷失方向。良好的职业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种内心困惑的产生,使辅导员每天都带着热情和活力投入到繁杂的工作中,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难题。

总之,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支素质过硬,思想先进,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适当给予政策支持,辅导员自身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工作水平,努力使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加亮.对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师资建设,2012.8.

[2] 王道阳,王琼.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3] 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4] 尚靖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