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园林之儒家思想探析

2017-04-04 13:45王胜永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书院山水

王胜永,李 蕾,徐 杨,倪 欢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1 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渊流中传承至今,不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之一,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儒家思想缘起于春秋时期,由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并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历经浮沉,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终得到统治者的尊崇,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独领风骚。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完善。两宋时期,儒家思想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吸收佛、道两家之所长,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儒家学派——理学。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儒家派别,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核。

儒家思想始于孔丘,后又经由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等名儒大家的不断传承和完善,使其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意义。得益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书院作为儒家思想传播教育的重要场所也应运发展起来,书院园林的创作修建多彰显着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成为儒家思想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2 中国书院园林的历史沿革

书院作为古代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众多学子聚书治学的重要阵地,兼具讲学、藏书、祭祀等功能,其形式规模在儒家思想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展现出不同的风采,书院园林也应运而生。狭义的书院园林,主要是指书院建筑群体的附属绿地、庭院绿地以及书院周围的园林大坏境;广义上讲,书院园林应包括整体的书院建筑院落空间及其周边园林环境[1]。就本文而言,所有研究分析的内容皆以广义的书院园林为概念基础。对中国书院园林历史演变过程的了解,是探究书院园林儒家思想文化精神的前提所在。

2.1 中国书院园林的起源

“书院”之名肇始于唐开元年间,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2]”这是“书院”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不过玄宗所设之书院均为皇家整理、典藏图书的修书机构,并非后来人们普遍认知的开放性的教育场所。

书院的名称源出于唐玄宗设立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则来自于民间私学[3],由文人雅士私人读书的书斋演化而来,承自春秋学宫、两汉精舍以及唐代修书院之优长,逐渐由私密走向开放,发展至唐末已初见规模,书院便由此逐步成为流传后世千年的教育教学机构,影响颇深。

2.2 中国书院园林的历史发展演变

唐代书院达40多处,多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名胜之间,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隶属于朝廷官府的修书院,如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以编校、修撰、典藏书籍为主要功能[4];二是类似于旧时书斋的开放性场所,既是文人私人的读书之所,又可供儒生、僧侣、道士等聚书讲文、吟诗作赋、品评时政;三是具备讲学功能的书院雏形,如东佳书院、松洲书院等,吸引众多学子前来修学。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火纷飞,官学一度遭受重创,文化教育陷入低迷。士族阶层无法入世朝野,转而寄居山林,潜心治学,因而这一时期民间书院得以广阔发展,数量不多,但私立教育书院的模式已成型,书院的功能也已经以讲学治学为主,这为书院之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文化教育颇受统治阶级重视,出现了新的儒家哲学流派——理学,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繁荣发展,各地纷纷创办书院,数量达270余所,这时的书院已拥有相对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学体制,在讲学、藏书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祭祀的功能,以尊崇道统[4]。

元朝初期战火不断,许多书院毁于战火,有些还被强占改建成寺观,儒家思想的地位遭受撼动,书院的发展举步维艰,陷入低谷。后来,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尊孔崇儒,使书院的建设开始复苏,但书院的管理由官府所控制,其开放性、自由性渐失,逐渐染上追求科举的官学风气。

明朝初年,官学盛行,书院也成为科举的附庸,不再重视四书五经的教授,所授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书院因此一蹶不振,沉寂许久。明朝中期,王守仁、湛若水等名儒大家通过讲学极力推崇传播儒学的新流派——心学,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书院又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据考证,当时各地所建书院有1577所。明万历新政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每况愈下的官学,下令尽毁书院,再之后,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书院又遭尽毁,众多书院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与打击,境况堪虞。书院在明朝受制于政治与学术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清初,统治者为控制文化思想施行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文人学士之间的学术自由和文化交流,给书院的发展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康雍乾盛世时期,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朝廷开始重教兴文,名儒学士层出不穷,书院再次活跃起来,据载这一时期的书院数量高达4000余所,书院的规模也更庞大,其授课内容更加细致完善,书院的发展达到顶峰。不过,受制于官府的管控,书院越来越官学化。

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的战败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西方思潮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书院已不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始改为新式学堂,自此书院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了。

书院萌芽于中唐,成形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历经明清时期的繁荣发展而无奈终结,千年的浮沉中[4],书院以其独有的特点与魅力为历史添上一抹重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灿烂遗产。

3 儒家思想与书院园林的契合

中国传统的书院园林是在儒家思想的渗透熏陶下逐渐成型的,其在相地择址、空间层次、建筑格局、山水气势和园林植物等各个方面都彰显着儒家思想文化的内涵,映射出儒家哲学审美的光芒。

3.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相地择址

儒家思想推崇“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讲求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理念强调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受这种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书院园林在相地择址方面也秉承着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处的指导思想。

古代书院作为莘莘学子修身养性、聚书研习的场所,对相地选址非常讲究,多建于山明水秀、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山林胜地,或者依山,或者傍水,尽量远离尘俗之喧扰,以利于清心静修,使学生达到思想情感与自然万物高度融合的精神境界,体味“天人合一”的儒学哲思。

举世闻名的岳麓书院选址于南岳衡山之尾岳麓山脚下,湘江西畔,这里山环水绕,层峦叠翠,泉涧盘绕,是读书静修、会友讲学的清幽之所。书院整体建筑院落掩映于参天古木之中,与岳麓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彰显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3.2 “礼乐复合”的道德观与空间层次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范畴,“礼”代表天地间的秩序与法则,“乐”指示人伦道德教化。儒家以仁释礼,以礼治天下,礼乐相辅相成,逐渐转为一种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影响颇为深远。

中国古代向来讲求尊卑有别、主次分明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因此,书院园林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礼乐复合”的道德观。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大多采用了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空间布局,将山门、讲堂、藏书楼、祭祀殿堂等主要建筑布置于中轴线上[5];将斋舍、祠堂等次要建筑设于轴线两侧,用以突出上下主次的秩序,彰明“礼乐复合”的道德观念。

衡阳石鼓书院即是典型的中轴对称布局的书院,山门、大观楼、合江亭作为石鼓书院的主体标志建筑,布置于中轴线上,大观楼更是设于中轴线的中心,成为整个书院的重心[5];而书舍、祠堂则分列于中轴线两侧,这种布局形制无不体现出尊者居中、主次鲜明的礼乐观念。

3.3 中庸之道与建筑格局

《中庸》首篇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程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它把“中庸”作为自我修养、为人处世、社会发展的准则,提倡中正平和的世界观、价值观。

中庸之道讲究“致中和”的理想境界,强调天地融会、悦心和睦的中正和谐思想,这种中庸思想也在古代书院园林的建筑格局中有所呈现。中国古代书院园林的建筑格局以轴线对称为主要模式,主要分为“中轴对称”型、“中轴加侧院”型和“一主轴,多副轴”型三种类型,不同的建筑都井然有序地对称布局,形成纵深多进的院落空间,从而达到建筑空间的均衡中和之美,以立体的空间展现出儒家中庸思想。

3.4 “仁山智水”思想与山水气势

山水自古以来就以其深邃悠远的意境和撼人心魄的气势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即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巍峨之峰不倒,滔滔江水不息,因此,山水常常被赋予永恒的主题,深受文人的敬仰。

《论语·雍也》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明晰变通,如清澈流动之水;仁者心境平和,如敦厚稳重之山。这种“仁山智水”思想将自然山水比喻成君子美好的品德,把人的品性赋于山水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儒家自然美学观念。在儒家的山水观中,山水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物象而存在,而是内化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存在于巍巍的高山、奔腾的流水之中,亦当存在于君子之中。

儒家的山水观、审美观较为广泛的运用到了书院园林的营建过程中,尤其是在山水气势方面影响颇深。“院以山名,山以院盛。”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常以山为靠,山环水绕,巧妙地将自然山水胜景纳入书院景色,赋予山水“仁智”的君子德行,假之以山水之气势,借之以山水之意境,在郁郁苍苍、意蕴深远的山水之中,启示学生对山水精神的深刻感悟,激发学生对于高洁品质的不断追求。

3.5 “君子比德”思想与园林植物

《礼记·聘义》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儒家将美好的自然之物用来比喻、象征君子的德行,这种“君子比德”的审美观念在园林植物的应用设计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园林植物在书院园林中常作为托物言志的载体,依据不同植物的姿态与生长特点,将君子的道德品性融入园林植物之中,赋予其拟人化的品格,形成不同的空间主题,以利于学子道德品质的塑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经冬不衰、傲骨凌霜的“岁寒三友”是君子气节的象征,“花中四君子”也与君子的道德品格相契合,因此,松、竹、梅、兰、菊在书院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周敦颐有云:“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赞美莲花高洁的品质,书院园林多依水植莲,以体现君子的德风。另外,银杏、杏树、桂花也是书院园林经常运用的植物,银杏苍翠挺拔、多果多子,寓意学子满天下;杏树象征着“杏坛讲学”,体现良好的教学氛围;桂花寄托着学子“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以期文运通达、仕途顺遂[6]。

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融入无限的精神文化内涵,将极赋文化意蕴的园林植物巧妙灵活地运用其中,以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为其教书育人、治学研习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4 结语

中国古代书院园林不只是物质上的传承,更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然而于园林景观而言,文化实乃每一个设计作品的精髓,没有文化精神的园林景观是没有灵魂的。

设计源于场地,真正优秀的设计应该来自其文化历史背景,并最终回归历史。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功能、形式的基础上,更应该尊重场地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注重场所精神的共鸣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将景观与文化精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演绎出场地的精神记忆和历史变迁。通过文化的融入,深刻发掘场地的精神内涵,以促进人与景观空间的精神交流,使场地的历史文脉与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1]吴帆.岳麓书院园林造园意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刘诗瑶.明清关中地区书院园林之浅谈[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4):49-50.

[3]于小鸥.书院园林设计手法及其对现代校园建设的启发[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4]曾孝明.湖湘书院景观空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刘志红.衡阳石鼓书院文化内涵及价值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6]伍辉.浅谈书院园林特色及文化内涵——以石鼓书院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0(6):82-83.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书院山水
朵云书院黄岩店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山水》
白鹿洞书院记
儒家思想与书法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