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现象研究

2017-04-06 02:41柳琼华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公平

柳琼华

(福建商学院 继续教育部,福建 福州,350012)

高校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现象研究

柳琼华

(福建商学院 继续教育部,福建 福州,350012)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是考量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内部脱产和非脱产两种不同办学形式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学校设施利用、教师资源利用、学术交流机会、校园活动机会等方面均存在不平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下,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教育检测评估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实施补偿原则,以期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

脱产教育;非脱产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别于中小学义务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各类教育并存的特点,按是否为全日制学习可以划分为脱产和非脱产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内部脱产教育和非脱产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这促使我们对如何在教育公平理念下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公平的内涵和特征界定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的公平,而非教育结果的公平。现实中,许多受教育者往往会因性别、社会地位、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家庭财产情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对待,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就在于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所有公民都能受到平等的待遇。也有学者提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公民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因此可以把教育公平划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三种类型。教育公平旨在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和弱势补偿。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1]。笔者认为,第二种认识可以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指导原则。第三种观点则较为全面,因为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起点、过程到结果,都贯穿着公平的价值理念[2]。

对于教育公平的特征,每个阶段其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都有所不同。目前,教育公平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利益关系调整的一种主观判断,因此人们所持的教育公平观各有不同。绝对的公平是不可期的,只能尽量缩小差距,以期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第二,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教育公平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目前,受教育权利平等已经取得普遍共识,在绝大多数国家已得到实现。发达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已转向学业成就结果的平等,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还是致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上;第三,教育公平具有系统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要想改变教育不公的现状,不应把注意力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还应考虑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第四,教育公平具有因地性。教育公平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宏观上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也不同。从微观上看,国家内部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城市和农村、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公平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3]。只有充分考虑到教育公平的这几个特征,才能系统、科学地建构教育公平指标体系。

二、当前我国高校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失衡的现状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是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罗尔斯把公平分为“均等性”的公平和“非均等性”的公平两类,前者认为应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比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后者认为应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比如按劳分配、多劳多得[4]。各个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属于“均等性”的公平。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有脱产和非脱产之分,脱产教育是指全日制上学的学习形式,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固定的上学场所、固定的课程安排。非脱产教育是指业余或函授的学习方式,不用集中学习,只需参加学校组织的考前辅导,或者通过函授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一边上班,一边上学,不影响学习者工作。若按此对学生进行分类,就会发现脱产学习和非脱产学习的学生对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高校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失衡的表现

1.学校设施利用不平等。脱产学习是周一至周五全日制脱产学习,非脱产学习的学生通常在周六、周日上课,有时候安排在晚间上课,或者假期集中上课,网络授课也是较为普遍的形式。因此,非脱产学习的学生在校时间短,较少有机会使用学校的公共设施和教育资源。此外,脱产学生在学校内住宿,由学校统一管理,而非脱产学生只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学习计划,参加阶段性考试,半工半读完成课程即可。因此,对于脱产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有正常的、相对固定的授课教室和规范的管理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和享受学校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如宿舍、多媒体教室、食堂和运动场所等,而非脱产学习的学生则无法全面享受到这些学校设施。

2.教师资源利用不平等。一般情况下,脱产学习的学生由高校在编教师授课,在编教师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水平都较高,脱产学习的学生可以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于非脱产学习的学生,学校一般会安排外聘的兼职教师任课,如在校研究生或企业在职人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非脱产类学生本身由于边工作边读书,基础也不如脱产类学生扎实,本应由教学实力较强的老师对课程进行细致的讲解,借此提高学习效率。但事实上,学校并没有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做到平等对待。此外,高校在编教师周末和晚上通常不在校,非脱产学生缺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即使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难以及时得到指导和有效解决。由此可见,教师资源的利用极不均衡。

3.学术交流机会不平等。高校是开展学术讲座的主要场所,学术讲座对于培养学术氛围、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扩展学生知识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可以给予学生相互交流、平等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教学的延伸和推动科学研究的手段。脱产类的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听取讲座,无论是从时间安排还是学习水平方面,高校开设讲座主要也是为了脱产类的学生考虑。对于非脱产类的学生,讲座开设时间往往与他们上班或上课时间相冲突,导致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非脱产学生因此而错过了相互之间对学术讲座进行交流探讨的机会,缺少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久而久之,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就会与脱产学生形成一定的差距。

4.校园活动机会不平等。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结合座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脱产学习的学生,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及健康的发展。而非脱产类的学生,由于时间上难以统一安排管理,因此在活动方面往往会被学校忽视,即使想参加校园活动,感受校园文化氛围,也没法参与,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校园活动机会不平等。

总而言之,如若高校不对各个类型的学生加以细致地分析,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给予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待遇,就容易因为学生的类型不同,导致配置的教育资源不同,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平等。

(二)造成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失衡的原因

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社会等原因,并非所有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是平等的。一般而言,社会背景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是由地域、家庭背景、城乡等贫富因素上的差距造成的,其不公体现在“相同情况给予不同待遇”。但高校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情况给予相同待遇”。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公平,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的错误认知是导致脱产和非脱产教育公平失衡的社会原因。当前,社会在用人和选拔人才上虽然也提倡素质和能力,但学历仍是进入一个单位的重要敲门砖。大部分职业资格考试也要在取得一定学历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报考。为了顺利找到工作,学生的求学目的由求知识、学做人转为学历的获取。脱产教育的学生在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同时,往往也追求知识的汲取。但非脱产学生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历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急功近利,不重视校园文化的融入,而只重视文凭学历的获取。非脱产教育学生的这种行为,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过度重视,加之目前各高校争夺生源的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教育部门也就更加纵容了非脱产学生的行为。因此,与脱产教育学生不同,非脱产教育的学生只愿意在课堂上花时间,而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由此便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模式。

2.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是导致非脱产教育不受重视的主观原因。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由于体现为“一视同仁的公平”,较之“相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情况则显得更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和重视。高校对于“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内涵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高校在过去的年代实行的是全日制脱产教育,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在职人员进一步接受教育、提升专业文化知识的需要,高校既招收全日制脱产学生,又招收非全日制非脱产学生。对于此种现象,无论是认识转变还是管理方式的转变,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者,全日制脱产的在校生一般是通过高考选拔上来的,易于管理,所以大部分高校把他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对于非脱产学生,由于他们已融入社会、参加工作,难以培养其对学校的归属感,管理难度大,并且这部分学生上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高校就放松了管理。因此,在这样的氛围下,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就更为突出。

3.非脱产教育的自身特点则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客观原因。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非脱产教育自身的特点也有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学生本身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非脱产的学生入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对于高校的开放性教育资源,他们没有机会享受;第二,与师资力量的利用有关。高校的在编教师人数有限,由于招收了非脱产类的学生,使得办学规模扩大,如果教学任务都安排给本校老师,则无疑会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一般情况下,会专门招聘一些兼职教师作为非脱产学生的任课老师,此外,晚上的学习时间较为紧凑,很少有师生交流的机会。这里存在一个难题:若统一安排出色的在编教师任课,师资不足问题可能会造成计划难以实施,而强行把任务安排下去,在编教师压力太大,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若不统一安排在编教师任课,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是对学生的不公平,若扩招在编教师,高校的经费是否充足又成为问题;第三,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大部分高校没有构建不同种类学生的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各个高校之间也没有开展教学质量评比工作,有构建反馈机制的学校,也往往存在反馈信息失真或者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也缺乏对不同种类的学生进行校园归属感的调查,因此高校存在的众多不公平现象无法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脱产和非脱产教育资源重置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优化资源配置

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学校无论进行管理活动还是教育资源配置,都要把学生的需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学校应采取各种调查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非脱产学生的需求。在活动策划和课程设计中,统筹安排资源配置,尽量规划好学生的上课、活动时间,使之不跟工作发生冲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校园生活,感受校园文化。当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偏差的时候,学校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地引导。将服务学生作为一个目标,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力求实现教育公平,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二)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实现脱产和非脱产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教育公平理念指导要求下才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首先,要创造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体现,教师是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的前提。虽然不能保证教师的均衡就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但是首先要让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教师资源,因此,不管是脱产学生还是非脱产学生,教育主管部门要确保他们都能得到教学水平相当的教师的教育。其次,优质教师资源要共享。虽然从客观角度讲,非脱产学生整体水平低于脱产学生,但同样作为高校的学生,非脱产学生也应享受到优质的教师资源。高校应更进一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盯狠抓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执行者,是促进脱产和非脱产教育公平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要对教师资源进行均衡配置,就要做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盯狠抓教师教学质量。然而,教师资源配置不均使得教师年龄结构和群体素质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性。因此,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首先,应提升教师素质。要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从职业道德、学历、学位、工作年限、教学水平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将非脱产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到整个学校教师教学考评体系中,与职称评定、人事任用挂钩。对于兼职教师,也要对知识水平、教师技能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此外,在兼职教师录用之后,也要继续进行跟踪考核,加强日常教学监督等,从而彻底改变任课教师教学不认真现象,规范教学秩序。对于那些学生评价较高的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留住师资,如提高待遇。

其次,应优化教师结构。寻求教师和各类学生之间的最佳人数比例。特别是对于外聘教师,既要看到兼职教师的优点,如能有效缓解师资不足,又要看到兼职教师的弊端,如由于与在编教师不同而带来的管理难度增加[5]。

(四)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教育检测评估体系

为了保障脱产教育和非脱产教育的公平性,还需进一步建立相关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有学者认为,需要建立一套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检测评估体系。首先,要以学生进步程度为评价结果的新标准,针对脱产和非脱产两种类型的学生,建立有差别的检测评估体系,并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其次,从学校资源使用率、学校教育认同度等方面着手确定评估指标;再次,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监督检查高校的发展情况和重大政策的落实状况。此外,促进脱产和非脱产教育协调发展,需加强统筹力度,具体表现在:第一,统筹资源配置;第二,统筹结构调整;第三,统筹监督管理。目前,应确立教育机会均等观的指导地位,全面提高非脱产学生素质,满足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

(五)创造平等机会,实施补偿倾斜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认为,社会在维护平等时应该更多地注意“最不利群体”,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平等的倾向”。“差别原则”意味着“补偿原则”,也就是说,为了让所有公民享受机会平等的待遇,社会必须把视线更多地放在那些家庭出身较不利和天赋较低的人们身上,按平等的方向弥补由偶然造成的倾斜[6]。这样配置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所以,高校应该实施补偿原则,按照脱产生和非脱产生的具体情况,立足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区别地设置学生的学费标准、活动经费,特别是在学校设施配置、学术讲座的开设等方面,考虑到非脱产学生在校时间与脱产学生不同,更应做到有倾向性地区别对待。例如考虑非脱产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水平,为他们开设有针对性的学术讲座,以形式上的不平等获得实质性的平等。

[1]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EB/OL].(2007-4-23)[2016-5-6]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10280

[2]许燕婵.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研究[J].高教探索,2008(2):76-78.

[3]安晓静.浅析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价值定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2):8-9.

[4]卢盈.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J].煤炭高等教育,2007(5):48-50.

[5]卫俭.充分利用电大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质量长期保障机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0):55-56.

[6]安晓敏,邬志辉.教育公平研究:多学科的观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22-25.

(责任编辑:练秀明)

The Ineq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Full-time and Part-time Education in College

LIU Qiong-hua

(Continu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education in college, such as that the inequality of utilizing school facilities, teacher resources, academic exchange opportunities and campus activities. These problems have deep social roots, subjective reasons and objective reas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ollege should establish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establish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 compensation principle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d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full-time education; part-time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2016-12-10

柳琼华(1963-),女,漳州云霄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成人继续教育。

G647

A

2096-3300(2017)01-0072-05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公平比较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