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现代治理机制建设研究

2017-04-09 19:10王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治理机制高职院校

王辰

摘 要: 推进高职院校产业文化育人,覆盖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包括引入工作价值观教育、开展职业素质训练等的素质教育改革,包括地方服务的拓展,也包括区域产业文化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以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为背景,就高职院校开展产业文化育人,必须要立足产业、服务产业、融入产业,建立外部协同共治、内部全方位育人的治理机制提出对策和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业文化育人; 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5-0001-0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它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变革、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和优势,高等职业教育紧密围绕产业、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与产业文化对接,开展产业文化育人,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及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产业文化育人的内涵特征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对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指能够被传承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历史、地理等意识形态。产业文化就是指一种以产业为主体的文化,最初它是指人类和社会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制度规范,期许适应生活环境、满足生活需求。产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统指产业的物质器物、景观以及非物质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它既包括在产业生产中所出现的技术或经济活动,也包括休闲娱乐、生活教育、环境保护以及民间习俗等活动;而从狭义上,产业文化只是指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经验、行为等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育人简单来说,就是让产业文化走进校园,在课程、活动、教育教學管理等载体中加入产业文化内容。[1]产业文化育人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结合进一步深入、固化、发展的关键,把人的知识技能成长与社会成长融为一体,从培养合格职业人的角度,把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从业所必须的正确价值观、积极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等紧密结合起来。

产业文化育人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建设,必然要与产业改革发展紧密联系、有机对接,找到产业文化融入育人的结合点和侧重点,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创新办学机制,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建设对接产业文化的现实需求

治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治理活动开展所依托的一系列制度、资源、权力框架等。基于产业文化育人的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其内涵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对接产业、行业、企业,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服务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资源整合调配等。

(一)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建设对接产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升治理能力的客观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并完善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要求大学面向社会培养学生,依法自主办学,在学校内实行科学管理,也就是在政府宏观管理下让社会广泛参与,让学校教学与社会挂钩。高职院校必须打破现行封闭的管理方式,努力构建开放、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借助外部力量和激发内部动力,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只有完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发挥各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实施民主管理。高职院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现在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包括与产业、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把先进的工作价值观,以及现代产业生产方式、劳动组织和管理流程等引入教育教学,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从而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二)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建设对接产业文化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有效化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设置专业,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因此,行业、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合作者,可以适度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目前看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缺乏有力的保障,其积极性和有效性都不高。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稳定性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还没有建立,帮助区域解决产业发展中技术问题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文化作为产教之间、校企之间的纽带,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逐步沉淀凝练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浸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教的融合、校企的无缝对接。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高校治理机制,保证行业、企业有平台和机会参与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和学术事务,依法保障行业、企业有效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多赢。

(三)高职院校治理机制建设对接产业文化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内驱力

当前的高职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它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需要、服务需求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育人能力,优化育人环境。产业文化进教育,是教育最终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媒体不断曝光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建筑、交通等问题的出现就是产业文化教育滞后的结果。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治理中对接产业文化,有效调节在外部与产业、行业、企业的相关利益,实现多元共治;打造适宜的开展产业文化育人的治理环境;在内部构建全方位渗透推进产业文化育人的治理机制等,最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需求的适用性。

三、高职院校基于产业文化育人的治理机制构建

(一)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紧密共建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根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理事会制度,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方式深化合作、共同育人,然而行业企业真正有效参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构建要调节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中利益相关主体,建立新型的政、校、企、社关系,促进多元利益主体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建立适应不同群体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内部的治理体系创新。

1. 建设特色产业学院。随着高职教育对产业、行业发展助力支撑作用的不断增强,校企合作也由最初的专业对接企业,逐步发展到专业对接产业链,需要建立更为深入、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选择校企合作较好的龙头企业及相关行业组建“产业学院”,可以推进高职院校的多元共治往更深层次递进式发展。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校企多方合作,建設卓越技师学院、创业学院、援外培训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专业发展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服务外包学院、跨境电商学院、港口物流学院、模具学院等一批对接区域经济模块的虚拟产业学院,重点服务省、市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此类综合性跨界机构建设,加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2. 构建校、园融合的新型校园空间形态和育人环境。随着高职院校“应用性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强化和突出,顺应这种变化,作为社会的一个空间,高职院校的空间形态也逐步发生变化。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与地方区域、与行业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产业园、创业园等,营造产业文化育人的治理环境。这种园、校融合的模式,由多元主体共建,采取“政府引导、高校参与、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园区采取市场化运作,引入董事会管理,融合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力量,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和培育;协同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人力资源推介等服务。学校依托这种多元治理环境,将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文化及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机制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的双重功能。

(二)建立有机融入产业文化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推进产业文化育人,不仅要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从学校内部治理来看,也同样需要协调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团学活动等多种教学途径和育人环境。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要实现产业文化育人,必须让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在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中,要将产业文化基础知识、职场素养训练、专业技能等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思政教育和团学活动中,构建全方位渗透产业文化教育的内部治理机制,让学生在多种课堂形式中,以多种方式感知产业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1. 实施优秀产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教育,提高学生職业技能,培育正确工作价值观。企业参与建立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利用产业的有形资产和人才资源,打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让学生直观了解、感知产业文化,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文化课、专业课和实验实训课中融入优秀产业文化史教育,加强产业文化史课程建设,编写教材,建设信息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程与现代产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行业自豪感,增强学习动力。借助产业园、创业园、研究所、劳模(技师)工作室等平台,使育人与外部产业发展环境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学习劳模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的精湛技艺,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邀请行业范围内的工作模范和优秀员工代表进校园,或带领学生进企业接受现场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劳模及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业创新的优良传统,传递行业正能量。

2. 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规范行为养成。建设产业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如:工程训练、素质拓展、工作坊等载体。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大工程教育”,新生从入校开始接受产业文化发展史教育,了解工业、产业发展及现状等基础知识,明确工业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产业背景的现代生产、管理与服务素质。设计工业过程、工程素质的体验训练项目,如:机械手工制作、家居供电与电器安装、行业安全训练等,并结合专业,建立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产品开发、科普人文活动等各种类型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本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组织协调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展产业博物馆、名企发展史等的学习参观,建设产业文化宣传环境。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双促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2]

产业文化的引进,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产业文化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率先提升自身的产业文化素养。随着工学结合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校企师资合作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的科研转化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不足,提供不了企业所需的服务。这样的师资队伍其产业文化育人的能力也是较弱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完成自身再社会化的转变,注重“双师双能”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要强调教师的专业化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科研转化能力和企业服务水平的“双师双能”教师,将有利于深度加强与企业合作,真正将产业文化带进教育教学中,促进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发展,推进高职院校内外部利益各方的协调发展。

1. 提高教师对产业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对专业领域行业企业发展脉络的熟知,加强教学思想与方法建设。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师要[2]在校企合作中深入企业、密切联系实际,在提升本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产业文化的熏陶,增强自己对本行业的了解、兴趣与热爱,培养行业文化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教学设计进行系统化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 遴选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培育“双影响力”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建立校企人力资源互通、互培、互管的机制,遴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且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具有较高认识,重视本企业员工培训,能够为学校教师培训提供较好的场地、设施、设备等,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能够满足教师进行企业考察、设备操作、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的需要,成为集生产、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选拔培养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技术技能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服务社会业绩突出的高水平“双师双能”骨干教师和有专攻、精于教学、乐于奉献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建设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能力强、技术技能水平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机构”教学团队。健全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机制,引进或柔性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技能大师、优秀青年博士等,將产业文化更直接地带进校园、带进课堂。设立兼职特聘岗位,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度,在校企合作形式下,促进学生学习产业文化、了解行业概貌、掌握企业技术变化等。

3. 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产业文化育人。[2]学校要为教师提升产业文化素养创造企业实习、工作机会,并提出要求和考核指标。应当着力建设校内产业文化育人环境,便于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在工作的同时积累产业文化底蕴并提高产业文化育人的能力。还要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在采用新教材、运用新方法和接受新观念三个层面,投身文化变革。

參考文献:

[1] 余祖光,王文槿,荀莉,等. 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6-62.

[2] 潘光. 余祖光访谈:职业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人[N]. 中国教育报,2013-07-09(005).

[3] 赵慧. 产业文化育人视野下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15(9):97-99.

[4] 章永刚. 浅议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 教育与职业,2013(35):26-28.

[5] 王翔. 试论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和重构[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9-22.

[6] 郭鉴. 产业文化内涵浅析[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2):166-168.

[7] 阎泽,韩宜中,吴思. 职教对接产业文化的本质规定性[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07):45-49.

[8] 毛大龙,王孝坤. 职业院校产业文化育人能力与内在环境优化[J]. 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4(00):98-104.

[9] 张健. 彰显职业教育跨界育人的高端命题——《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评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1):57-60.

猜你喜欢
治理机制高职院校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论我国网络表达的治理机制与转型
我国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实证检验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