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2017-04-10 18:37文梦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危机干预

文梦雪

摘要: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最常见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和帮助性质的服务的过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是由学校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组成,学校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其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各种途径,主动的与身边的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互助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平等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主导,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来访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与之相比,朋辈心理辅导的双方既是同龄人又是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不但可以在辅导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平等和信任关系,特别是遇到敏感问题,朋辈之间的交流不觉尴尬,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自发性

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最先想到求助的对象中,同伴占70%,而父母和老师分别只占到10%和8%。这说明同学或者朋友之类的同辈是大学生自发性求助欲望最强烈的群体,朋辈之间的倾诉和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可能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与现实生活,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生活在相似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对于这些心理困惑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3、互助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单向式的,即助人者主动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帮助,受益者往往是求助者。朋辈心理辅导是互助式的,即辅导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帮助和成长。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被辅导的学生可以获得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辅导者也可以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功体验,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支持,实现辅导双方共同的成长进步。

4、广泛性

传统心理辅导需要有专业的咨询老师、固定的咨询时间、合适的辅导场地等,而且主要辅导对象大多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少,既可以通过心理活动开展辅导,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指导,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最大范围的关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5、时效性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表现出来。朋辈辅导员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及时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经过培训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比较准确的分辨心理问题出现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为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效性的帮助。而且,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持续保持和同学或朋友持续不断的相处和接触,能对当事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展出了其他应用的途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其中。

1、心理危机干预

很多高校建构起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干预人员也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到学院心理专干辅导员,最后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基层的环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他们以本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求助需求,明确问题后及时上报,承担着心理问题的前期防范和后期跟踪反馈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有:在班级和寝室在中宣傳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及咨询事项;积极组织各类朋辈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关注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绪和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同学正处在危机事件中,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要做好初步干预和保护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并配合老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反馈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全程引入心理健康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上课的主题,并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自由分组,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朋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老师指导、小组配合的方式下积极主动吸收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同学们,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朋辈式的学习实践,倡导自我教育和助人自助;课后增加教育指导环节,引发学生继续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心理社团和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让学生以最能接受和最自主的方式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给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季丹丹,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危机干预
如何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慕课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