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致化教学,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2017-04-12 17:57杨小丽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高效课堂

杨小丽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高效的精致化教学,意义重大。它是指由教师引发、组织,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精确、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过程精排、教学方法精巧、学生评价精准的教学行为;是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地理课堂效率、容量、信息交互量得以最大化,是一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精致化教学;高效课堂

当前,处于浙江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地理选考考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令一线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始料未及。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现高三年级地理选考班为9个、高二年级12个,分别是传统高考文科班数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此为目标,我们积极进行“以精致化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精致,谓“精巧细致”。精致化教学是指以全体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学過程的精细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和安排,通过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使课堂呈现规范、精致、高效,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精致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精致化设计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洋流”为例,对教学目标进行精致化设计。

(一)依据“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本地区学生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仅在初一“社会”学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专业教师任教,基础非常薄弱。另外,通过前一节“大气环境”的学习,发现学生对于等值线的绘制和判读、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的阅读,熟悉洋流影响较大的典型地区和城市;

2.通过对等水温线的绘制,掌握根据等水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精致化选择

从表面上看,地理教学的内容早已被编者确定,但实质上,编者所确定的,还只是“地理教材内容”,即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个个“例子”。任何一节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精选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才能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围绕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选,且容量适度。教学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标准,即是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要适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导致拖堂,结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教学为例:

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高一学考: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为“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与天气”;教学难点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教学课时为1课时。

笔者最初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为:①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特征与判别;②冷锋、暖锋形成的天气;③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及变化;④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⑤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下来挫败感极强:教师赶进度,拖堂5分钟,仍不能讲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对知识点的掌握,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且对准静止锋的教学超出了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笔者汲取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①冷锋、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②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③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实例;④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再次实施教学,教师颇感从容,学生也能掌握到位。课后不放心,对几位中等程度的同学抽样检测,发现都能说出“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在多、深,而在于精、准。选择、讲解到位,学生能举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教学目标时,可以结合杭州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天气实例和民间俗语、诗句来展开教学。如“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伏旱、台风、“秋风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让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自己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应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图上容易找到的内容来教学,例如,在完成“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目标时,我们选择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和喜闻乐见的。比如选取余杭塘栖镇广济桥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镇景观,黄湖镇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乡村景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选择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这样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难、地理大发现、奴隶三角贸易等)来入手,这样学习起来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让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4.选择最能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来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内容来教学。比如学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黄土高原为内容,探究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能凸显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三)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我们最好不要"推土机”式的教学---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而应进行“打桩机”式的教学---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一节课选的点,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以“水循环”为例:

“推土机式”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这种内容安排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能凸显、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不够,一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

现做调整:重点突破水循环的概念教学,以点带面。设计如下:

(展示)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问题)1.水在空间上如何移动?涉及了几个圈层?水循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包括哪几个环节?

2.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分别有何变化?导致其变化(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水的运动形态的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影响了水的位移、水的运动形态、水的物理形态?对哪个环节的影响最深远?从现代对人地关系理解的角度,说出哪些影响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

地理概念的设定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简洁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水循环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水循环这个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通过重点突破水循环概念这个“点”,充分挖掘水循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把握了水循环的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动力如何促使水的运动及运动形态和物理形态的变化,运动形态之间如何关联从而形成循环,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对四大圈层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概念学透了,水循环的学习也就“面面俱到”了。不仅如此,通过水循环概念的紧凑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学过程要安排的紧凑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故事、影片、时事新闻或优美的诗句等导入。但主题要鲜明,与本节内容关系要密切。另外,导入切忌花哨和时间过长,要简洁明了,尽快切入主题。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为例。教师逐次发问:“冷锋对我国北方天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准静止锋对我国江淮地区、云贵地区的天气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春季时锋面系统如何影响我国南方的天气?”“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系统又是怎么影响的吗?” 把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这时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要具有启发性。针对“快行冷锋会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选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设计问题:“为什么北京這次形成了长时间特大暴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定论,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必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吃透知识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问题不问,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也不要问。提问得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动安排,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安排:小组的成员宜由兴趣、能力、性格、性别“互补”的同学组成 ;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指导培养协作精神;对特殊学生加强指导。

又如讨论活动,不能让个别同学唱独角戏,要提高参与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每位同学切实思考,获得启发和成果。因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至少要学生讲出以下几点: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说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过讨论,小组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如果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就可使学生学会讨论,逐步提高讨论活动的水平。

活动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节课最好只安排一个主活动,其他的活动只作为辅助;注意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注意活动的内涵,通过活动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明确每个活动为实现目标分别所起的作用,各项活动要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四)精配课堂题目,是对课堂讲解的最好辅助。没有练习巩固的课堂必定落空,以训练为主线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受课时限制,练习宜少而精。必须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要深研细酌,突出题目的功能。

1.精配例题:例题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疑点的作用;要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精选习题:要与例题所培养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题功能;要注重常规题翻新和题型的全面性,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避免思维定势;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时间相迎合,以保证任务与时间匹配,巩固与提升兼顾。

(五)精辟的小结与评价:精辟的小结与精准的评价,是精致高效课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课堂小结,能够把一堂课的内容浓缩成精华。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课堂小结归纳,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时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然后,学生互相对照,教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0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

2.精准的课堂点评,是渲染课堂气氛的催化剂。从作用上来看,有的是含蓄的评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导、有的是准确的校补、有的是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时用生动的比喻,有时用精当的对偶,有时用形象的引用,有时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如此学生说到哪,老师评到哪,师生对话,浑然天成。精准的课堂点评,还应该体现在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不肤浅;富于变化,不乏味。

3.激励性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升华。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

四、教学策略的精致化运用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挑选时事热点,也可以挑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又如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 可以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

2.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又提升基础技能。如列表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对于某些规律、结论的呈现,如果由教师使用讲授法,作为“配角”的学生可能掌握不好。这时可使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比如对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异同点,可以用列表法归纳总结:让学生将三个锋面的剖面示意图绘制出来,修改正确后,对照图比较出其锋线、锋前锋后、雨区的特征;还有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垂直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特征、我国典型天气等,都列表让学生来填写。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结论,所以印象很深,而且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3.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现行新教材较旧教材而言,“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以40分钟的一节课为例,教师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其余15分钟应交给学生。这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多次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参与绘图、发言纠错;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探究。开展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减轻教师负担。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变难为易。如台风眼的结构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张台风的高清卫星云图,马上就变得很直观了。对于气旋反气旋的大气运动方向问题、水平地转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则,简单易掌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过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罗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地理教学目标是总领,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来完成。而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过程,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的运用,就如同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效的地理教学,则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要素进行精致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高中地理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丁生军,《地理教学》2010年16期。

[3]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与管理》,2013年8月1日。

[4]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黃高庆、申继亮、辛涛,《教育研究》,1998年11期。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新课程高效课堂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