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在资源型地区是否仍然有效?

2017-04-12 11:44王亚丽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禀赋资源型要素

王亚丽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我国资源型地区数量大,分布广,历史贡献巨大,现实地位突出,曾经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是,当前面临全球经济转型,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资源型地区深陷“资源诅咒”之困,失去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型地区的比较优势是资源,资源型地区可通过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型产业获得经济的增长。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多数资源型地区依赖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从事资源型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从长期来看却表现出了比自然资源稀缺地区更低的增长率,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遭遇“资源诅咒”。至于“资源诅咒”是否成立,是否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论。无论“资源诅咒”是否是资源型地区的必然归宿,其可能存在的风险无疑都对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形下,比较优势理论对资源型地区是否适用,比较优势是否是“资源诅咒”的原因也引起了广泛争论,因此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资源型地区该如何转型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在我国资源型地区面临经济发展的瓶颈的现实情况下,资源对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成也资源,败也资源”,资源型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这也是资源型地区传统的比较优势,最大的劣势也在资源,其利用资源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产生了一系列挤出作用,如挤出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恶化了制度,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经济增长。典型的例证比比皆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东三省、内蒙古、云南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资源相对贫瘠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当然,经济表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却并非如此简单。有些看起来似乎是由资源导致的资源型地区的经济低增长其实可能根本与资源本身无关,尽管富有资源与经济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有不少理论研究支撑,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既非直接也远非简单明了(Coxhead,2006)。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相对滞后的经济现象只是一种巧合,是由资源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资源型地区是否适用,资源比较优势是否是“资源诅咒”的成因?这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希望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我国资源型地区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动态比较优势应如何发挥作用,从而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思路。这对于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民生、生态等各个方面,涉及制度、体制、决策、意识形态等范畴,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又需要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推导和模型论证;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改革问题;既是生产力层面的优化提升,又是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适应。因而,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将众多因素纳入到动态比较优势中来研究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具有特别的研究意义。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适用性分析

(一)关于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说明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分工的基础和国际贸易的成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适性,尽管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贸易战略存在一些差别,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合理内核”,因此丝毫不影响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分析和指导国内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只需在分析资源型地区的比较优势时,将比较优势理论与地区资源禀赋相结合,建立资源型地区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即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普适的,可以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加以修正用来指导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二)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

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地区的比较优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型地区可从事资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来获得经济的增长。但有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Audy(2001)、Sachs和Warner(1995)的研究显示依赖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率明显滞后于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这一有悖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现象被称为“资源诅咒”。依据比较优势会发生“资源诅咒”,摒弃比较优势又使得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前景扑朔迷离。实际上,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的矛盾由来已久,一些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所决定的分工参与国际贸易时,运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出口初级产品,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受制于发达国家,长期下去,竞争力更弱,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资源诅咒”所描述的资源型地区同非资源型地区相比,从长期来看,经济缺乏活力,发展缓慢,实际上就是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因此,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二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可视为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之间的争论,那么,由比较优势到比较优势陷阱再到“资源诅咒”便是一个存在严密逻辑关系的系统理论。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变化的,从而资源配置的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该定理应用于资源型地区,意味着资源比较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变化而变化,因而,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变化的比较优势进而对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要素禀赋的变化。从需求层面看,市场对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的要素需求是不同的;从供给层面看,要素禀赋会发生内生或者外生的变化。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决定了要素禀赋的易变性,这种易变性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变化的比较优势主导着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持续推动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并不能成为否定比较优势理论的理由,要从“资源诅咒”发生的原因找问题,而不能仅仅把两种存在当成因果。之所以发生“资源诅咒”是因为资源型地区在利用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推动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引发了路径依赖,从而阻碍了自然资本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转化,没有形成动态比较优势,也就无法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资源诅咒”并不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结果,而是因为对这一理论的背离。既然如此,“资源诅咒”命题当然不能成为否定利用资源比较优势指导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依据。

三、资源型地区静态比较优势分析

(一)静态比较优势分析

资源型地区的静态比较优势主要指现有的资源及其决定的产业构成。资源型地区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对已经具备的资源优势的发挥和运用,因此,静态比较优势就体现为一贯以来资源型地区所形成的所谓优势产业,即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不容易掌握市场话语权,很容易受到下游产业的影响,受制于最终消费的层次和数量,因此,资源型产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深,加之由于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地区赖以生存的静态比较优势不可持续。

(二)比较优势陷阱的生成

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理更多强调的是先天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凭借该比较优势,资源型地区曾经经历了辉煌的经济繁荣阶段,然后资源所起的这种一时的作用往往会阻碍其去创新,去发掘新的优势。当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对产业、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人们很快发现,资源型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型产业占用的大量资产投入将其死死套牢,直至完全丧失竞争力,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如若资源型地区能够利用好其初始的资源优势并且在其还具备比较优势的时候,就建立了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及时走出了比较优势陷阱,那么将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具备低成本优势的资源型产业成为区域优势产业,作为各种经济要素的汇聚之地,吸纳了区域发展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支撑这些要素的制度及政策条件,从而挤出了其他产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一些有生命力有成长潜力的产业由于其赖以发展壮大的条件被各种限制和挤出,只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中胎死腹中。这也是导致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难见成效的根本原因。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以资源禀赋形成的天然分工只是资源型地区的最初的分工,并不是永恒的分工。而事实上,多数资源型地区错把资源禀赋等同于区域分工,并一直保持下去,把比较优势当成一个静态的概念不加以转化,从而形成了资源型地区一个万劫不复的教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区域分工=产业结构。之所以要将比较优势动态化,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单一产业简单数量扩张的直线,而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以新的优势来转化和更新动力机制,改变要素配置和分工模式,这也是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诅咒”,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重要选择。

四、资源型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一)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初始要素

初始要素是动态比较优势的物质基础。由资源的广义概念可知,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就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本文认为这样的划分对于我们的研究视角无疑过于宽泛,因此,根据殷德生、胡峰(2006)总结的动态比较优势的三个来源,即“干中学”效应、创新和内生个人专业化,本文将资源型地区的要素禀赋限定为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四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资源型地区动态比较优势的初始要素。

1.自然资源要素。丰裕的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地区产业选择的起点,是其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为资源型地区率先赢得经济增长提供了先决条件。资源型地区根据先天的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生产,可快速获得财富积累,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初始条件。资源型地区凭借“天赋食粮”很容易形成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相对固定的发展氛围,相对较低的自然资源运输和交易成本使其发展相关后续工业的成本优势明显。但是“天赋食粮”也容易让资源型地区顺其自然地坐享其成,走上了一条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发展之路。

2.资本要素。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资源型地区而言,资本短缺或者资本配置不合理是其最致命的缺陷。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不仅区分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且指出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资本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资本的多寡可直接影响要素配置的有效性,资本市场通过交易和配置资本性资源,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重组,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也会影响到就业民生、技术创新等其他方面。

3.劳动力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生产力要素,劳动力要素是决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方面。任何经济体的发展总是一个阶段性优化的过程,其重要表征之一就是劳动力的优化,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优化的必要手段。根据已有的研究人力资本与资源型经济关系的文献,可以将二者关系概括为三个结论:(1)遭遇“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地区,资源丰裕度与人力资本投资量呈反向关系;(2)在规避“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地区,丰裕的资源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积极作用;(3)人力资本积累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人力资本最终是通过劳动力体现其价值,因此,劳动力要素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起关键作用。

4.技术要素。在传统生产力状态下,技术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要素,而是通过内生于物和人来间接地发挥作用。索洛(1956,1957)通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研究,资本和劳动供应的增长不足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必定存在其他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技术。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下,技术最终作为生产力中的一个独立要素发挥作用。

这四个要素作为动态比较优势的初始要素,都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是基础,技术是核心和关键,劳动力要素则是技术发挥作用的载体。

(二)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

对应于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初始要素,结合动态比较优势的来源,可将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积累。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地区财富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作为生产要素的基础,对于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有着其它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中,威廉·配第认为创造财富的基本要素为劳动和土地,其中土地即为自然资源禀赋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发生改变。自然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始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资源型地区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本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生产获得收益,将收益转化为资本,才能完成资源型地区资本积累的增长,为动态比较优势的建立提供原始积累,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地区的“第一桶金”。当然,“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否定了自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不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资源型地区的否定,真正原因在于没有促进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引发了路径依赖。“资源诅咒”发生是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背离,而并非这一理论的结果,因此资源型地区应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所提供的原始积累积极建立动态比较优势,从而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经济更加细致的分工和学习效应的存在,规模经济能够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带来规模效益。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安排,经济利益与自身能力的获得不是非要凭借外生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即使没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可以依赖,通过发展规模经济而挖掘出来的专业分工同样能够创造后天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新的动态比较优势。资源型地区凭借先天的自然资源禀赋可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得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又使得发展规模经济成为可能。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源于产业内不同的专业化选择,而这种选择又取决于规模经济,显然基于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后天的、动态的。资源型地区基于先天的、静态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获得资本积累从而扩大规模,产生规模报酬,由此形成的新的分工则是动态比较优势的结果。

3.人力资源配置优化。资源型地区人力资本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其经济的增长。若一味单纯地利用丰裕的资源发展经济,从而降低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也不再是投资的方向,便不能发挥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作用。相反,如果通过干中学机制和创新机制,将资源部门的部分收益用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就会形成动态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的配置使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基本要素投入到生产活动中,通过对劳动力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资源型地区的新的动态比较优势。

4.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影响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型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获得利润,有了利润扩大投资,具备了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迈向资本密集型的条件,随着利润的不断积累,更多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表现出来比较优势。在此演变过程中,伴随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提升,比较优势也在动态化发展,从而形成技术创新和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五、利用动态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策略使资源型地区容易遭遇“资源诅咒”,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生挤出作用,当原有的比较优势消失后,就会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结合以上分析的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原因,利用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机制,资源型地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激发动态比较优势,实现转型发展。

(一)要正确把握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当今全球经济面临转型,对于各国各地区来说,发展经济所依靠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的资源型地区来说,更应该紧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建立动态比较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资源型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自然资源优势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的转化,而不是沾沾自喜于目前的既得利益,降低其他方面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因此,资源型地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动态比较优势,达到真正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目的。

(二)最大化自然资本

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地区最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将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充分挖掘出其收益是资源型地区转型的重点。产业集群是最大化自然资本的有效形式。资源型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等效应。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减轻环境压力,而且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煤焦化一体化、煤化工一体化等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由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尤其重要,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规模经济不仅要加大对经济总量的投入,而且要注意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资产向优势行业聚集,优化资产分布结构,形成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切实取得规模收益。在发展规模经济的过程中,应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协作,不单单是横向经济的联合,而是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更多的形式,比如连锁经营、区域性协作等,形成一个区域性和辐射性的利益共同体。

(三)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在最大化自然资本的基础上,加速自然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提升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必要性,把含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大胆使用人力,发掘人才潜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依靠人才的创新精神为企业创造效益,以人才的积聚推进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

(四)发挥创新机制的作用

依据源于创新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创新机制的发挥可以依赖于任何一种决定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初始要素,因为创新的增长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数量。因为只有资源型地区在利用自然资源扩大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忽视创新体系的建立,积累起创新资金,才能在发展的后期,需要利用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时不会被巨大的创新成本所限制,而创新资金是通过前期的递进性积累所得。资源型地区创新机制的建立需要依靠资源优势建立具有资源型地区特色的创新体系。资源型地区在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以资源型产业为中心,向上向下延伸产业链,推行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大产品深加工的力度,大力创造新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的来源和落实最终要靠人才,也就是说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相辅相成,二者互为依托,共同发挥作用,构成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形成机制,所以,在创新技术过程中,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至关重要。

六、结论

本文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与“资源诅咒”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比较优势陷阱亦不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结果,而是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背离。所以,无论是“资源诅咒”还是比较优势陷阱都不是资源型地区的宿命,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毫无疑问正是指导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资源型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一种比较优势,是资源型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建立的初始要素和物质基础,只需在利用好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建立起动态比较优势,便可以源源不断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1]周建发.“资源诅咒”与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2(17).

[2]张亮亮,张晖明.比较优势和“资源诅咒”悖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路径选择[J].当代财经,2009(1).

[3]王瑞军,王可君.内蒙古中部地区区域动态比较优势与经济转型分析[J].北方经济,2009(1).

猜你喜欢
禀赋资源型要素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也谈做人的要素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