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视阈下探索大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

2017-04-18 13:55张娜
商情 2017年6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互联网+高职院校

【摘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已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日前,“互联网+”一词更是逐渐变得火热,作为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升自己的认识、转变固有的观念,灵活运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工作模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结合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方式,在“互联网+”视阈下探索大学生资助工作新的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资助工作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等等,人类毫无疑问的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诞生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时给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生工作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资助工作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国家及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与力度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绿色通道、学费缓交以及企业和慈善机构的资助等诸多形式的有机结合。但是,我国资助政策体系尚停留在以物质为主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所缺陷,特别是处于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希望在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能根据互联网和大学生的特点做出积极地应对,真正做到资助育人,从而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自信。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无可否认,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已然成为网民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网民队伍里还存在一个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贫困生。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来至于农村地区,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可能仅存在于表面,缺乏全面的熏陶与引导,对于网络的冲击难免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击下,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等随之改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影响

互联网以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为人类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个学习空间对于任何想要获得知识的人都将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使得处于这种开放自由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面临一次意义深刻而又巨大的冲击。据统计,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加,中国也不例外。

在互联网平台下,当代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即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获知内容的变化。互联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仅仅依赖于书本和课堂老师的传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二是获知时间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仅仅局限于上課时间,网络传输的即时性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三是获知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自主学习,通过主动上网查找资料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然而,互联网的快餐式文化,对于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谓是喜闻乐见,很多时候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获取知识时的走马观花,形成思维的被动和僵化,失去了自己的见地与抉择。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活上的影响

互联网所构建的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有时还会存在交错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或简单的做出结论。

在积极方面,互联网的存在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开阔视野。在消极方面,互联网的深入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接收垃圾信息,人际淡化。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的发展,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成为了手机奴的一大典型代表,目前的大学生不论是否贫困,他们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一个通讯工具——智能手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6.56亿,占比约92.4%。可见,手机网络的使用已成为当下信息通信技术的主流方式,大学生的生活已然离不开手机。现在的大学生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便是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也玩手机,本应该是用“碎片时间”拿手机处理事务与放松,现在却让手机把生活“碎片化”了。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影响

大学阶段本就是大学生主题意识不断强化、个性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互联网的产生更是促进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等通过互联网来树立远大理想、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审美情趣等。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促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情感世界的感悟与理解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的多元化、理解能力的多层次化、判断力的把握性,都能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网络已不仅仅是信息通信技术,而是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崭新的生存方式。高校管理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引导大学生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使他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 。

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大高校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形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增多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各大高校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经济资助层面的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以及精神资助层面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一系列活动。

但是,由于资助工作的阶段性强、任务重、时间要求紧、评审程度繁冗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多数高校的资助育人活动趋于形式化、程序化,形式各异且成效不显著,脱离了真正的资助目的与精神。

三、探索“互联网+”视阈下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也不断涌现,结合现有的学生资助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互联网+”视阈下学生资助新模式已成为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推动“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保障性资助向“资助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性资助转变。

引入“互联网+”思维,做到三结合。一是结合实际,优化资助制度。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理念,结合各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资助工作制度,通过互联网建立渠道,做到人人知晓制度,人人了解制度。二是结合需求,创新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开展资助问卷调查,探索新的符合新时代的管理模式,做到时时跟紧时代步伐。三是结合发展,完善资助体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到宣传到位,使得资助政策深入人心;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服务到位,建立完善的资助网络平台,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资助平台;帮扶到位,多渠道、多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每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打造“互联网+”平台,做到三促进。一是促进信息库建设。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础数据模型为基础,构建“奖助贷勤减补”各项资助业务源数据库。二是促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例如,搭建勤工助学特色管理平台,学生申报、学院审核、用工部门录取等全部网上完成,将复杂线下业务简化为线上操作。三是促进掌上平台建设。学生群体大多属于手机用户,例如QQ、微信、微博、公众平台等的广泛使用,需合理利用,建立专门的操作平台,让学生实时接收新的信息。

推进“互联网+”应用,做到三引领。一是宣传引领,开设资助政策相关专栏,打造资助政策宣传月特色活动,引领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资助政策。二是活动引领,借助新时代下全媒体技术,开展励志成长征文、学生典型评选、励志感恩主题讲座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励志,诚实守信。三是平台引领,以新媒体为媒介,构建学生自助的模式,引领贫困生自立自强,互帮互助。

当然,新模式的产生并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多方位的考慮,才能更加完善完好的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四、结语

以上主要结合互联网及现有的学生资助工作模式,从引入“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应用三个方向讨论了新时代下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走向。作为多主体、系统性工作,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怀,尽早建立贫困家庭资料共享平台;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关爱,尽快健全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体系;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的群策群力,不断完善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更需要一批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把贫困生认定工作走向精细化,避免“免费午餐”。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索明健,徐滨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纵横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09):44-45

[2]孟国忠,蒋理.网络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6)

[3]刘滨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民营科技.2012(10)

作者简介:

张娜(1990-),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互联网+高职院校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