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2017-04-21 16:56张立志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人才培养

张立志

摘 要: 徐州,是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如何充分发挥徐州市优秀资源优势,建设徐州高技能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不足之处,同时采用一定的指导方案,以期为提高我市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 培养对策

从徐州各类技工学校的前景看,技工院校在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了徐州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地方。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人才知识储备更新,真正提高我市劳动者就业的素质,急需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逐渐改变这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状况,积极培养定向人才,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使徐州市真正成为“带动苏北,振兴苏北老工业基地”的江苏中心城市,全面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展苏北老工业基地的美好蓝图。

一、徐州技工教育情况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徐州市的技工教育仍然存在:教学基础薄弱、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在专业设置上,出现盲目无序性、无方向性;在各类专业建设上,小而全,水平较低,简单重复投资,没有真正形成专业优势和自己学校的特色;所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比较差,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用工需求不相符合等问题。在各类学科设置和教学中,对学科分得越来越细,而且学科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理解,从而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教学。与徐州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技工教育基础能力有待快速增强,服务能力需要加快提高,以便更好地为徐州地方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妥善解决技工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人力资源的缺口,促进徐州市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移,使我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撑起了这个大厦的半边天。技工院校毕业学生定向分配到徐工集团、中石油管道二公司、矿务集团、卡特彼勒、美驰车桥、上海花园饭店、徐州开元大酒店、扬子江药业、协鑫硅材料等优秀企业。技工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各类技术工人为主,同时也有各类长、短期培训的实践培训基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技工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很多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技术工人。

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强市,就业、顶岗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农村技工教育要成为实实在在的办学依托,只有搞好教育,高技能人才质量才有保障,下面从这三方面探讨徐州技工教育如何实实在在办学。

二、搞好就业实训工作

构建以咨询和信息为中心内容的就业指导模式。新时期,学校就业指导的功能、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管理、指导、服务三大功能融为一体,但更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那么,服务功能的外在体现是咨询和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服务既是我们就业的工作目标,又是重要工作手段,更是就业工作全程化、专业化的推动力。要做好这份工作,学校首先要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广泛动员全校各方面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其次,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全方位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交流、网上招聘等服务。最后,善于利用政府搭建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地、用人单位的有效连接,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取代大型招聘会的功能。

技工学校现行的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带“双证”型学生的办学方式等都是校外合作中成功的范例。从校内合作看,我校应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服务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一方面吸收校内具有相关学科背影的专家、学者,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吸收校内心理学等专业的人员,除择业辅导外,还进行个性分析、心理测验、职业生涯设计等。

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虽然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但这种劳动关系并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只能说是法律意义上的准劳动关系。在顶岗实习阶段,用人单位一般不会与在校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只是签定实习协议。这就意味着,学生作为准劳动关系的主体,在某些方面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员工享受同等的待遇。学生与员工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学生工作时受到意外伤害而不能享受工伤赔偿,等等,因此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争取多一点实习单位给学生报酬,为学生统一办理工伤保险。必须加强立法,完善与顶岗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从理论上确定顶岗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科学地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立法保护。近年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到劳动伤害的事故频频发生。如何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劳动安全、防范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等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适应于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和处理的法律法规,学生的劳动主体地位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认可,学生实习期间遭受劳动伤害的处理难度很大。因此,完善与顶岗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很有必要。

三、实行工学交替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当中的重要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既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施行各类实践活动,是将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模式。职业院校应根据工学交替的教学任务制定相关的学习内容,并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等,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必备材料。工学交替作为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法既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原则的必然要求,又符合具有培养职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工學交替的含义,指根据学院培养专业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职业学校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下厂实践,实践形式主要包括顶岗实训和毕业实训两种。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同意优秀学生自己找实践单位,不过要和学院签订合同,才能离开学校去企业参加相关实践活动。

为统一徐州地区工学交替具体内容,经我院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规定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反复酝酿、斟酌,最后形成意见,学生工学交替具体内容如下:

1.认真学习企业文化。

2.学习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要求。

3.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

4.针对岗位的特点,将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学好,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通过企业实践,规划自己的人生。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徐州技工院校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规模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一般规模学校有10个实训基地,中等以上规模的学校大约有20个左右。另外,徐州技工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单位主要有:徐工集团、中石油管道二公司、矿务集团、卡特彼勒、美驰车桥、上海花园饭店、徐州开元大酒店、协鑫硅材料、徐州铁路集团、徐航压铸、中能硅业、科源液压、徐工科技、海信空调、润东汽车、江苏通鼎光电、布兰肯金属制造。徐州技工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徐州技工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环境的改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技工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即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科研型人才。因此,学校或技工学校的主管部门在确定技工学校开设的课程时,应围绕作为一个技术工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考虑,体现适用和够用的原则,而不能脱离培养目标。有些同志认为,技工学校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还要为学生将来接受继续教育打牢基础,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既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为将来教育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的确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技工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从职业教育特点入手,按照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专项培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主线,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衔接。努力打破原有沿用几十年的学科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专业知识要根据社会就业岗位群的需求,针对性、专门性地设置相应专门化的教学模块,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和教材编写主体构建思路如下:

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同教学模块之间应进行优化组合。对各门教学科目之间相互重复和交叉的内容加以综合改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科知识间相互联系和衔接,取消各科内容中重复的教学内容,由此强化教学效果。综合化课程更要突出综合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应分解到各个学科教学。教师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到各教学模块所承担的功能的均衡、各个学科模块应包含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各教学模块主干课程内容及学科配套的实践教学设备和环节。每一课程都要传授不同知识和能力,以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在技工院校整个课程设置中,不仅讲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要不断强调针对性、应用型,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五、大力发展农村技工教育

为适应适应当前徐州经济发展形势要求,面向城市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从而使技工教育与当前徐州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城乡劳动力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推进农村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探讨如下:

要扩大农村招生工作,可到农村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家庭走访,认真解读技工教育,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上学的重要性,农村学生读书的目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养家糊口、报答社会。要给家长解释清楚技工教育培养目标是中高级的专业人才,培养餐饮、面点、机械、建筑、农机、水电等技术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管理、服务人员,培养乡镇业的中高技术工人,以及具有中、高级技术水平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同时可以参加对口高等院校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杨金石.基于企业创新创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1(06).

[2]杜宏静,韩继红.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5).

[3]王波,夏益斌.国有企业技能人才状况与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4]高俊杰.國有改制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8).

课题项目: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2016年度校级课题(课题编号16XJSKT-009)。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人才培养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