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补强“供给侧”短板,扎实筑牢就业的“起步器”

2017-04-21 04:01杨雅芳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就业困难贫困大学生供给侧

杨雅芳

摘 要: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就业资源、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就业率比较低下、就业层次不高。应当进行供给侧改革,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提高其就业能力,促使其顺利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帮扶

一、对贫困生就业帮扶的重要意义

(一)当前消灭贫困的最重要抓手。

贫困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历年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都将贫困生的就业帮扶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受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2009年2285.15万人,贫困生约527万人,占在校生的23.06%;特困生人数166.1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014年在校生人数2547.69万人,毕业生人数659.36万人,贫困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0%左右,特困生比例约5%[1]。根据人社部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为765万,比上年又增加了16万人[2],这意味着贫困生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当前,习总书记号召消灭贫困、奋力向小康,那么对贫困学生就业的帮扶,使贫困学生学成后能够顺利就业,不但对贫困家庭是重要的改善,而且会极大地缓和社会矛盾,这应该成为当前国家扶贫的重要方面,也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扶贫推动力。

(二)将有助于贫困学生事业的顺利起步。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毕业之后能否马上就业其实关系并不大,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长远发展,一般会考虑读研深造或者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但是贫困生因为本人和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毕业后迫切希望找到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以求更长远的发展。因此,毕业之后马上就业,将有助于贫困生今后事业的顺利起步。

二、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从签约率看,毕业后一年内的签约率比其他学生要低。

从总体上看,贫困生比非贫困生就业签约率低10%,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学生部分是受惠于国家政策才能升入大学,由于所处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础教育条件薄弱,学生整体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学习底子薄弱、学业上存在明显困难,成绩不够优秀,招聘时用人单位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贫困生往往难以胜出。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的求职途径是“校园宣讲会”和“学校招聘会”,上述招聘单位多来自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单位比较少,这导致贫困生就业处于尴尬处境:想去东部,竞争力不强;想回西部,相关招聘信息又不足。

(二)从签约时间看,贫困生签约有两个极端,要么早早就签约,要么很难找到用人单位,签约很晚。

贫困生因为急于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部分学生很早甚至在刚进入大学就筹划就业,或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就活跃于求职应聘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收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而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于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生。部分学生因为综合素质稍弱一些,常常唉声叹气出现迟迟签不上约的情况。前一种情况,学生择业时往往难以思虑周全,特别是难以结合自己的长远发展择业,这样择业对将来的发展不利。后一种情况,会加重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心灰意冷,失去生活和奋斗的勇气。

(三)就业观念扭曲。

某些贫困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方法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要求,有的认为自己能够考上大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工作就应当体面,害怕到不理想的部门工作丢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稳定,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就业时希望到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越高越好,对未来的工作期望过高,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造成就业困难。

(四)就业资源匮乏。

贫困学生由于缺乏相对优质的社会人际资源,就业信息相对闭塞,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相对要低一些,导致贫困学生群体获得的就业机会实际偏少。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坦然承认: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3]。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学生获得的就业资源更稀少。

(五)就业层次低。

由于受家庭经济情况、求職经费及就业资源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用人单位招聘程序不规范等,使贫困学生的求职和择业机会大大低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为了生机往往急于求成,技术工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和基层劳动者成为他们不得不选的“首选”[4]。

三、对贫困生就业帮扶对策的思考

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劳动力资源紧缩,按照道理,高校毕业生应该比较好就业。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问题多多。原因在哪里?还是出在高校学生供给侧方面,特别是在贫困生方面,问题更多。

(一)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贫困生能力素质。

1.在校期间,除了经济上对贫困生全程资助外,更要在思想上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让其摆脱自卑、依赖的心理,健全人格,从而使得贫困生群体能逐渐积极乐观、阳光开朗、充满朝气,坚信自己是生活和命运的主宰者,感到面前的路途是开放和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希望,从而打牢贫困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的底气,使其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高。

2.从入校起,在引导贫困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指导他们做好大学学习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技能。贫困生因为经济压力原因,一般不准备考研和深造。这种情况下,他们入校之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性格特点等,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定位将来最可能从事的行业,从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大学的学习计划。比如,对于某理工科贫困生,如果其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很感兴趣,将来想从事该类工作,那么大一大二理工类的基础学科还是要扎实学好,因为这些涉及理工科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将来长远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到了大三大四,选择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时,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将来想从事的专业学习,提高求职时的职业技能素质。

3.借鉴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因为大部分贫困生入校后,毕业谋职的目标非常明确,那么完全可以进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既有高素质又有熟练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贫困生进入大三后,学校组织用人单位和贫困生双方对接,签订协议,学生大三大四的课程按照用人单位所需技能设置,相关的职业技能在用人单位培养,用人单位付给贫困生一定的生活补贴,贫困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并且必须在用人单位服务一定的年限。

4.从高校教师层面说,对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招收不能一味强调高学历和学术成果,而要多从社会各个层面中招收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入校担任教学岗位,学校办学要吸收民国时期的校长负责制,不拘一格地吸收聘用行业精英入校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对贫困毕业生求职期间进行帮扶,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目前对贫困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经济帮扶力度还是较大的,但是这还不够,必须延伸到贫困生毕业求职期间,直到其找到工作为止。如果因为这个环节的扶助没有做好,导致贫困生草草就业,并引起之后的发展不好和连锁的负面反应,那么前期在校期间的扶助,最终结果也是没有效益的。所以,必须给贫困毕业生缓冲时间,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和路径。

1.将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设置成弹性的,还款期限的确定要根据学生找到稳定工作的期限。

2.国家设立贫困毕业生待业基金,大学生毕业后求职期间给予补贴基本的生活费用。

3.国家负担贫困生的部分求职成本,比如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差旅费,等等,进行报销。

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使他们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中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4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yjtjsj_2014/2014_qg/201509/t20150901_204646.htm,2016-3-14.

[2]中國新闻网.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大[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2-29/7777149.shtml.htm,2016-2-29.

[3]周俏春,侯大伟.大学生求职演变为父辈社会资源和财富竞争[N].新华每日电讯.2016-7-30.

[4]方敏,张清.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指导[J].中国科技信息,2011(7):244-245.

基金项目:本文系怀化学院校级课题“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扶助体系研究”(编号:HHUY2015-2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就业困难贫困大学生供给侧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试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