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的中国MOOC组织发展策略分析

2017-04-21 14:19孟夏刘瑞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孟夏 刘瑞

摘 要: 中国MOOC组织自2013年起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MOOC组织发展遭遇瓶颈,这股热潮是昙花一现,还是持续推动中国教育变革,是中国MOOC组织面临的难题。采用SWOT分析法,针对中国MOOC组织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中国MOOC组织的优化发展策略,即遵循合作多样化原则,坚持一个技术、两个衔接、三个协同、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国MOOC组织 SWOT 优化发展策略

一、问题提出

自2012年以来,MOOC风靡世界,其规模之大发展之快,前所未有。斯坦福大学校长形象地将其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2013年,中国MOOC迅猛发展,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加入Coursera,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与edX展开了合作[1],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华文慕课等一大批中文MOOC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热潮之后,低通过率、MOOC学分认证权威性弱、MOOC组织的营利模式不清晰,MOOC能否可持续发展引发了人们对MOOC的冷思考,“Anti-MOOC”的声音不断。

中国的MOOC组织刚起步不久,是昙花一现,还是作为一股变革中国教育的力量持久发展,成为每个MOOC组织面临的难题,也是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研究者、实践者热议的话题[2]。SWOT分析法是世界盛行的一种通过对组织内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综合分析,从而找到利用自身优势和机遇、弥补不足规避风险的办法,以明确组织发展方向。SWOT分析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MOOC组织”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其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中国MOOC组织发展趋势与对策的思考,具体思路图如图1所示。

二、中国MOOC组织的SWOT分析

中国MOOC组织的诞生与发展受国外MOOC迅猛发展的影响,同时是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历经数十年发展的必然,所以其不仅具有与国外MOOC组织类似的特点,而且具有中国的特色。

1.中国MOOC组织的内部优势(Strength)

(1)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增值的有效方式。

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到视频公开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始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在这场国家投入巨资,以政策、资金资助自上而下推动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共享运动中,高校更多的是被动行为,一旦获得相应荣誉称号,就失去持续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

MOOC以其低门槛、免费开放等优势,为全球范围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提供了从分布状态走向整合、共享乃至增值的广阔空间,成为一个可供信息化教育资源生长、交融、发展的土壤。MOOC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免费获取。然而,当铺天盖地的开放教育资源形成后,如何制作、使用、管理这些资源的实践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于是,科诺尔开始倡导从开放教育资源(OER)到开放教育实践(OEP)的焦点转换[4]。

为了赶上全球新一轮的在线学习浪潮并获得话语权,国内MOOC组织峰峰建立。与以往不同,这次中国MOOC的兴起是由中国大学主动发起,自发建立联盟,不仅免费分享校内优质教育资源,更提供在线教学,乃至学分,形成了与早期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完全不同的整合、创新,适合中国以在线教育为载体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乃至数字化教学实践的共享模式。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式MOOC”应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提供可操作的评价纬度,同时积累了可移植的成功经验的MOOC模式,即是一种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的设计、管理和运营模式[5]。

(2)基于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教育难题的先锋。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人与人的交互影响”,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而非批量化生产的物件。传统教育中存在批量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由于师资紧缺而无法奢求照顾到每位学生。MOOC平台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的大数据对学习者海量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建模,配合云计算技术,为学习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及学习途径,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个性化教学方面做出探索。

当前的MOOC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送,而且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跟踪学习者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对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和比对,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支撑。与此同时,个性化学习的本质在于有老师介入的情况下,学生独立进行选择、思考、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合作。MOOC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都是无须付费就能让学习者获得较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选择和学习MOOC的出发点是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MOOC更赋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回归学习的本质。

簡而言之,MOOC对OER、对网络课程的突破实现了从单纯资源到以人为本课堂的转变。MOOC更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偏好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6]。这一完全不同于传统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形式,决定了MOOC必须回归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吸引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7]。MOOC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优质学习资源的免费获取,更在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知识建构过程的支撑,运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是MOOC平台关注的重点。

2.中国MOOC组织的内部劣势(Weakness)

(1)学术诚信缺失与在线开放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缺乏。

学术诚信缺失与版权意识与版权法规的滞后是当前困扰中国学术界的主要问题。MOOC课程资源以学术成果为支撑,MOOC的免费开放,使得MOOC课程资源面临着被剽窃的威胁。伴随着开放资源运动的兴起,与之相应的版权保护一直是欧美研究与实践推进的重点。在许多欧美国家,高等院校会专门设立法务部门负责管理在线课程的知识产权申报、立项和维权等工作。与国外相比,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对于数字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未予以足够重视[8]。这就难以防止关键内容或核心技术被剽窃和盗用,影响教师制作MOOC课程的积极性。

(2)在线教学的交互不足。

教育于师生的交互行为中发生,这种交互是难以被预设的,并且过程中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9]。MOOC的线上互动主要通过平台讨论区实现,而讨论区并没有预期的“热闹”。由于MOOC大规模的特点,师生、生生间缺乏交互,直接导致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下降,甚至中途放弃课程学习。

虽然国内一些MOOC平台或开课教师提倡在讨论区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并组成学习团队,通过其他团队成员习惯使用的社交软件基于学习任务交流互动。同时人机间自然的实时交互有望弥补这一不足,人工智能技术以超越人类的客观性与精确度,为学习者做出的反馈提供实时的交互,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创造出仿真的、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优化网络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授课的学习效果。但是师生交互不足始终是困扰MOOC组织的难题。

3.中国MOOC组织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1)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

MOOC课程无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如政治导向、民族文化等。由于MOOC大规模开放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会造成文化侵略的威胁。MOOC自西方发端,继而传入中国,因此西方国家很容易以MOOC为契机,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文化、思想传播,这将冲击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但笔者认为,这同样是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

中国的MOOC不仅仅课程由中国的大学开设,面向中国学习者需求,更应具有贯穿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独特内涵,面向全球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诉求。中国MOOC组织在全球化时代更应秉承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使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放融合的浪潮中作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载体,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2)MOOC的发展契合中国高校内部教学创新的需求。

中国MOOC组织在经历短暂的迅速发展后,很快将线下反馈、讨论、操作练习与线上讲课相衔接。MOOC与中国高校内部教学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MOOC组织的教学形式突破了单一的在线教学,更趋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有效补充,促进了高校内部教学模式创新。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MOOC后续发展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在线学习新形态,是贴近校园内部学习者的需求特征的在线学习方式。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在中国高校普遍推进,成为在线课程与面对面课堂结合的最好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基于MOOC的跨校协同教学是MOOC推动下我国高校教学创新的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传统高校之间壁垒森严,资源流转不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在线课程体系,高校各自建设在线平台,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MOOC的冲击引起了传统高校合作教学模式的衍生,即基于在线教学的跨校协同教学。所谓基于在线教学的跨校协同教学,是指依托网络教育平台,由多个高校组织成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合作,计划、指导、评估同一群体的学习行为,形成合作、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旨在使整体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高校逐渐打破了校际间的藩篱,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通过网络组成一批专业团队,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等、自由地交流讨论,促进各高校间的协作及研究方案的提出与完善[10],有利于系统地整合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体验。如浙江大学于2013年借助视频协同云平台的智慧教室,开设“宪法与民主”、“公共经济学概论”等课程,选修人数分别达105人和141人[11]。

(3)开放资源运动中在线教育产业发展的契机。

以免费开放为核心特征的MOOC,掀起了新一轮以营利为目的的在线教育热潮。国际上MOOC组织如Coursera,Udacity,它们既是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又是尝试探索营利的组织。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两者的交织,使得教育的公益性有了企业资金的注入,获得更持久并确保高质量的发展。

对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等中国MOOC组织而言,公益性与营利性结合的商业运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MOOC所蕴含的巨大商业利益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Hoxby提出市场中存在两类高等教育机构——高选拔性的精英型高校和低选拔性的非精英型高校,二者具有截然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非精英型高校以销售当期教育服务为主,采用开放式入学模式,经费来源于当期学费。不同于精英型高校以“未来校友捐赠”为主要收益,以科研创新、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非精英型高校所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对学生的选拔性较低,这与MOOC的开放性相兼容。因此,非精英型高校与MOOC的可兼容性和替代性高于精英型高校,更可能从MOOC的运营中获益。对精英型高校而言,MOOC更可能提供的是一些互補课程。在我国,如“211”、“985”一系列精英型高校,获得国家的巨大财政补贴,应当出于非营利目的通过在线课程免费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肩负起促进教育公平、缓和社会矛盾的责任[12]。精英高校、非精英高校、社会大众、在线教育企业,四者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两者的平衡中探索新的在线教育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MOOC组织发展的机遇。

4.中国MOOC组织面临的挑战(Threats)

(1)如何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MOOC课程面对的学习者更多的是与信息技术同生共长的数字土著,在线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MOOC课程很多是校内传统课程转化而来的,而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政策制定、学校安排、教师主导的“标准化”教学,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选择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另外,适应了传统面对面授课的教师不适应给虚拟的学生授课,对在线教学、在线辅导等不熟悉,对MOOC平台及相应教学软件的操作不熟悉甚至陌生。无论从课程组织,还是教学实施,在线开放课程与面对面教学都有很大差异。我国MOOC课程以普通高校教师为主,所以高校教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高校与MOOC组织如何合作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支持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信息时代的优秀MOOC教师队伍,是当前我国MOOC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2)如何打破高辍学率低通过率的怪圈。

居高不下的辍学率与低通过率问题一直是困扰MOOC组织,甚至被长期诟病的问题。国内某MOOC组织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其注册用户增长至65万,但其中一半缺席课程,而完成课程的占出席用户的一半不到,由此推算辍学率达到75%。国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证实,MOOC辍学率可达96%[13]。事实上,这一问题在早期远程教育发展中就存在。虽然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引入在线课程,并将其纳入校内学分体系,在线课程的通过率是大幅上升的,证明了“在线学习”并非是低通过率的主要原因,但对于MOOC组织而言,没有与传统高校学分认证挂靠的MOOC学分仍然不可能提高通过率。所以除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设置哪些奖惩机制,以提升通过率,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3)如何让学分认证进入正式的学分体系。

学位授予权力长期被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垄断,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学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等都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凤凰城大学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公司等提供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培训证书,乃至学历证书,在丰富高等教育组织、降低受教育费用、扩大受教育规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探索。MOOC是高校利用MOOC这一免费、开放、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尝试在保证教育质量与教育者数量的前提下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新尝试[14]。

回看全球,MOOC学分进入高校正式学分体系是全球MOOC组织努力的目标,MOOC的学分认证尚在努力推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帮助学生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并将MOOC纳入该校的人才培养体系[15]。随着政策支持与校际间合作不断深入,中国MOOC组织为学习者提供线上完成学位课程甚至获得学位证书正成为可能,基于MOOC的学分互认有利于基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工程,有利于加快我国终身学习事业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步伐,这是我国MOOC组织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三、中国MOOC组织的优化发展策略

1.两个平衡:开放性与营利性及区域教育的平衡。

开放性与营利性的平衡:资本的支持对于MOOC的发展与推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但这难免会导致MOOC运营的商业化。当前,国内高校对此依旧倾向于MOOC应坚持其公益化。MOOC的开放性使得网络平台对其内容复制、传播的便利,引发权利人利益上的担忧,如何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获得资金以保障平台运营,是当前MOOC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事实上,开放性与营利性两者并不冲突。吕森林认为,目前MOOC组织的巨大融资来自于政策红利,MOOC模式打破了传统招生局面,学历化成为其盈利的突破点。过来人联合创始人张有明则表示:“学分、学历、职业教育这些都可以成为MOOC在体制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体制外的MOOC将更能寻求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16]。

推进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平衡:在中国,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办学水平差距之大是有目共睹的,这不仅引发了教育问题,更引发了择校热、学区房价炒高等社会问题。“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递到地球最偏远角落”是MOOC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解决我国教育不平衡问题的明智选择。

我国教育普及率很高,但教育水平差异很大。中国MOOC组织应以其打破物理空间传递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致力于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化。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中国MOOC组织依托互联网打破区域间的资源壁垒,使我国欠发达地区同样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通过教研能力强的学校带动教研能力相对薄弱的学校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能力、学校教研能力的均衡发展。

2.三个转变:角色设定、商业模式、教学理念的转变。

转变角色设定,增强服务意识。MOOC推进过程中涌现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学习伙伴关系。现阶段中国MOOC课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彰显,教师主导的课堂在网络上依旧十分普遍。通过教学视频学生仍然是知识的接受者而非创造者,MOOC学习者扮演的应是通过帮助学习伙伴、评价他人学习成果从而获得自身能力提高的角色,应是在网络学习中服务自己的自助式学习者的角色[17]。另外,教师应当进行专业分工,依靠跨时空的教师团队合作和科学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其留有足够的交流创造空间。

转变商业模式,合作伙伴多样化。合作伙伴多样化是国际MOOC平台的发展趋势。国际上,Udacity已与Salesforce、23andMe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從而保证课程的及时更新。edX与名校进行合作,在保证课程质量与知名度的同时,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Linux Fund展开合作,维持平台的运营资本。

“中国式MOOC”遵循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多方合作。如2014年9月,果壳网与Coursera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校园推广、中国用户体验优化、MOOC概念普及三个方面展开系列合作。为优化国内学习者的上课体验,Coursera已将40多门课程的视频托管在果壳网MOOC学院站内,可供中国地区学习者直接观看。同时,果壳网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探索基于Coursera认证证书的商业化发展模式。

转变教学理念,关注cMOOC建设。MOOC平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整合资源、传播知识,更体现在促进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生产、再创造。目前,国内MOOC课程多为xMOOC,充斥着讲授式教学,中国MOOC之实践大多还停留在录制教学微视频阶段,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是课堂讲授与标准化教材的“搬家”。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即“关联慕课”,这里的“联通”主要是指建立网络、分享观点与创新知识。cMOOC强调学习内容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地接触,它要求教师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构知识体系,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这应当是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18]。

3.四位一体:教育、技术、商业和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

MOOC是一场从手段到制度到内容的系统性变革,具体表现在办学主体、管理模式的变化、师生的角色转换、学习环境与媒体技术的更新、学分制度的改革及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置[19]。

中国MOOC组织的研究,应坚持教育、技术、商业和政治视角的“四位一体”。MOOC不仅是一个教育现象,更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乃至政治文化问题。在技术层面,MOOC平台作为一个学习终端,其技术负载了教育价值,所以在平台技术设计优化方面,应首要关注其教育价值如何充分彰显。中国MOOC组织在平台建构上大体应遵循可测量的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和教学支持的四体系建构原则。更值得关注的是,不仅在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汇集工具方面已有优异表现,信息化技术更为学习者提供了如认知特征诊断、推送豐富的选择匹配建议等个性化支持,并提供了知识呈现工具、自适应系统等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从而有助于提炼创新成果,监控教学过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做出科学决策等[20]。在商业层面,借力MOOC发挥精英型高校的社会服务之功能,优化非精英型高校的普及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之功能。将“中国式MOOC”努力构建成以低成本普及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为教育机构节省人力财力,减轻MOOC教学给教师、学校带来的负担。在政治文化层面,中国MOOC组织应警惕西方文化侵略,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中华民族精神,彰显民族特色,传播民族文化。

四、结语

MOOC的创始人之一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曾表示:“MOOC正在从炒作热点走向实际应用,以MOOC变革教育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事情。”如何善用MOOC进行中国教育领域的变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诚然,中国MOOC组织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提取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模式,研究者将致力于其未来的优化发展,献计献策。

“互联网+”时代,我们应当将MOOC的开放性与营利性相平衡,努力缩小教育差距;致力转变传统师生角色之设定,增强学习的自助式服务学习意识与教师的网络教学服务意识,转变MOOC商业模式,发展多边合作关系,促使巨大的商业利益推动中国式MOOC的良性发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迎接“关联慕课时代”的到来;坚持教育与技术、商业、政治文化的四位一体,助力中国MOOC组织的全面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并逐渐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奖惩条例,以保障在线资源的知识产权及学术诚信的确立,从而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维护学术的公平与公正,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校应积极建立教学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个人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线上自学,线下线上混合教学,并依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推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研讨式、探究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1]。

参考文献:

[1][2] MOOC研究报告[EB/OL]. http://dianda.china.com. cn/news/2013-08/21/content_6231643.htm.2014-03-21.

[3]申彧.SWOT分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位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9:21-24.

[4]Conole,G.What would learning in an open world look like? A vision for the future[R]. Toronto, Canada:paper presented at the Edmedia Conference,2010.

[5]刘和海,李起斌.“中国式MOOC”概念探讨及平台——基于中文MOOC平台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1-86.

[6]王晓彤,解继丽.从OER到MOOC:单纯的资源到以人为本课堂的转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1):83-87.

[7]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5(7):55-60.

[8]翟雪松,袁婧. 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 2014(10):97-109.

[9]聂欢.教育信息化何去何从——互联网教育终究回归教育本质[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1/00/10675824_555268007.shtml.2016-05-01

[10]郭绍青,金彦红.网络支持的教师校际协同教学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2-37.

[11]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58-67.

[12]杨钋.谁参与?谁受益?谁支付?MOOCs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9):13-29.

[13]常宁.被捧上天的MOOC,辍学率却高达75-95%,如何继续?[EB/OL]. http://www.donews.com/net/201509/2903110. shtm.2015-09-16.

[14][英]袁莉,[英]Stephen Powell,马红亮,吴永和. 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2):3-9.

[15]李玉.上海交大推出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EB/OL].http://www.cssn.cn/zx/bwyc/201404/t20140409_1060879. shtml.2014-04-02.

[16]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14.

[17]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 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18][19]陈丽校长:互联网教育创新的方向与需求分析[EB/OL].http://mt.sohu.com/20160405/n443329316.shtml.2016- 04-05.

[20]刘和海,李起斌.“中国式MOOC”概念探讨及平台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1-87.

[21]张大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EB/OL].http://www.zhongjiaomedia.com/z/9048.html.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