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几个困惑与建议

2017-04-29 12:23蔡苏琴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素养教材信息

蔡苏琴

摘 要: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遇到的诸多困惑,本文试图分析出产生的原因,并就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研究。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

从2001年起,我们由计算机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了,改名后的《信息技术》教材对计算机概述为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技术课程归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同年10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是信息的技术素养?课程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浙教版教材中理念好像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兼顾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这与纲要的侧重点相左,也与北师大版教材理念相异。新课标的总体目标就是各学科素养的培养,数学素养、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唯独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的是信息素养而不是信息技术素养,两个字的差别却导致了教学实践的极大混乱。

先看一下新课程理念: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1]。

再看信息素養,它本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与信息素养的内涵有相当部分的重叠。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只是通过技术还需要通过大脑判断来实现,这种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不能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的;可见,信息素养是各个学科素养的上位概念,它应凌驾于各学科素养之上的,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一项基本的综合素质要求,怎么能把它作为一个具体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呢?

再来看信息技术素养,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加上“现代”两个字缩小范围,主要是把语言、文字等信息列为信息技术之外,目前在中小学课程中其实就是计算机技术,再具体一下主要就是软件操作技术[2]。

首先,一个信息素养把我们的课程弄得虚无飘渺了,现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内容都不清楚了。计算机课改名为信息技术后,重点在“信息”还在“技术”?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包含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感测技术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就是技术,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和技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以“任务”或“活动”为主线还是以知识模块体系为主线?

建构主义思想在西方有百余种,可到国内就只采用一种。浙教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以“任务”或“活动”为线索展开教学内容,采用了“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的方式安排教材内容。这样子,一方面,从目录标题上根本分辨不出这章节掌握的的知识与技能,七下册第十五课“无线技术”讲的是“文本框”知识内容,八下册第五课“展望未来”说的又是声音的录制编辑。另一方面,教材找不到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被淹没在任务或活动中了,学生难以提炼知识点,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究其根源,这是对“任务驱动”与“主题活动”本意的不正确理解与应用造成的,过分夸大了“任务驱动”与“主题活动”的作用,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七下册要掌握的是软件Word的基本技能,但一学期下来,学生掌握的Word操作技术很少,精力都构建在主题“电子杂志”内容上去,而最后上交的探究合作的杂志作品质量又普遍较次。两头都没做好。

事实上,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主题活动”都不是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必须采取的方法,也不是每个内容都适合采用这样的方法。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应该有所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要避免唯“任务驱动”而是、唯“主题活动”而是的误区。倡导不盲目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不等于说可以完全忽略系统性。

通过任务驱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可以解决任务情景中的问题,但很多情况下,一个实践任务难以带出某类技术或软件的系统知识,单纯依靠任务驱动学到的知识往往会比较零散、缺乏系统。

三、教材内容为何多年未作修订更新?教学内容是否以教材为本?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该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这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需要不断更新、发展,包括现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各学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的一门课程,基本上必须每年小修订,三年大更新。但综观浙教2004版教材使用六年几乎没有修改过,弊端多多,已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需要,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惑。

我认为要重视教材,但对教材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本是信息素养的要求之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也能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现有的浙教版教材其本身的可操作性差,七下册尤为明显。每册整合成一个具体的大任务,通过每节的具体小任务来掌握几个小知识点,理念很好,但是各小组实际设计的主题各不相同,几节课后,每组的作品进度就不同,形式、内容不一,具有发散性、创造性(这真是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但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很难掌控了,很难互评、师评了,很难再开展任务驱动了,因为此时各组的任务进度不同了,出现的问题不一,各自为战,教师只能个别指导,做个帮助者,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事实上已做不到了。制作的主题风格与教材各不相同,到最后已很难参考到教材的范例。若是小班化教学也许能对付,但对于一般每班大于50人,显然有点乱。所以说,若每次教学照教材的范例来按部就班,省力省心,整个年级作品形式内容上几乎一模一样,作品毫无创意,毫无情感,这又与教材编写的愿望相背了。反之,若另外每课按照教材的知识点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则浪费教材,二则各课各不衔接,很难得到一个具体的作品。2008年在温岭的浙江省信息技术优质课活动,几乎所有的执教者也没按教材设计的主题来开展教学任务,前后节主题内容不相干,每节课完成的都是半成品。我认为要对教材作二次开发,为我所用,只要自成知识体系就行,现行教材还是要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参考教材使用。区研讨上有些评课教师说教材上怎么安排、上课教师却没按教材完成教学内容,应以教材的知识点为准来开展教学,我以为不然。应有开放课程观、持续发展课程观,每个学校的实际不同,学习基础也不同,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又经课堂实施的编制符合本学校学情的校本教材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方新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新要求 《教育研究》2010-3

[2] 徐冬青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几个理论问题http://www.nrcce.com

猜你喜欢
素养教材信息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