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听说课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05-04 19:37赵海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具体化

赵海鹰

[摘 要]目前,小学听说教学出现目标虚空、有意回避、课时不足、笼统讲授、考核缺失等不良倾向。根据对台湾地区占市场份额较大的南一书局、康轩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结合我们教材听说训练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以及功用等实际情况,认为我们的听说教材应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应体现文化态度、课程设计应落实在真生活中,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听说课程;文化态度;真生活;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07-03

【缘起】从《非诚》的台湾男牵手率最高说起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很高,世界各地的帅哥都前来相亲。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台湾地区的男嘉宾牵手成功的比例最高。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40岁的台湾男嘉宾的VCR。他说:“建议乐嘉老师今后说话不要总用‘一定‘绝对等极端的词句,最好用‘比较之类的词。”视频刚一放完,乐嘉就猴急地以“老师”的口吻教训起嘉宾来。他大概意思是性格分析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能兜圈子,要用观众听得懂的语言。我想乐嘉没有真明白这位台湾嘉宾说的意思。一直蛮喜欢乐嘉的犀利,一针见血,不过这次,我真觉得乐嘉输了。有气度而不露筋骨,有自信而不见张狂,这是表达的理想境界。梁文道先生说:“这是一个人人都要说话,却没人想听的年代。懂得听有时要比懂得说更要紧。”克制里有一种优雅和美,话语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气度?语言的表情何尝不是一种心态?有时候“柔软”比“强硬”更强大。“绝对”“肯定”不是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的言语方式。如果我们坚持出言“肯定”“绝对”,或许以后中华文化的风度将会彻底消失。

在怎样的价值观引导下就会产生怎样的教材,怎样的教材就会产生怎样的文化教育。这种文化教育的结果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形成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

作为教师,自然而然想到语文教学的力量。笔者近年特别关注了台湾地区的国语文课程标准、台湾地区的小学语文的三大版本教材、台湾小学语文教师的听说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发现台湾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能力目标三者一以贯之,形成有机的逻辑联系。笔者思考,这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说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状】“不会听”到“不会说”

“我们学者、企业家、官员到国外和同行交流,也许在智商上并不亚于对手,但就是在讲话时离不开事前准备好的讲稿。一到现场对话,往往结结巴巴,而对方则谈笑风生,给人以相形见绌之感。不能即席对话,成为国人素质的一大缺陷。”(孙绍振《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语文建设》2015.1)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听课,喜欢低年级课堂的小手如林,因为孩子们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想说就说,乐于表现自我;到了六年级的课堂却冷冷清清,学生低头思考,难有举手。学了六年的语文,孩子们怎么变得不会说话了?这是表面现象!当深入课堂去听课的时,我们却发现低年级的课堂,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有的甚至站了起来,嘴里还在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而当一个学生被教师叫到之后,其他的学生顿时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异口同声地叹气起来。发言的学生讲得再绘声绘色,别的学生还是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或是没等别人讲完就急于插嘴……这些不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同伴发言的做法,不仅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且会让学生养成散漫的恶习。到了高年级,有意思的现象是,课堂上特别能说的孩子却不是语文听说能力特别好的学生。

从“不会听”到“不会说”,这几乎成了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

【观点】 听和说一样的重要

教育家陈启天说:“从来国文教授,只注意养成作文的能力,不注意练习说话的能力,这是极大的错误。作文原来是代说话的,后来忽略说话,只讲作文,于是有仅能作文不会说话的,这是不知说话的功用有时胜过文章。”

一、课程标准采取“聆听”“说话”分别陈述的方式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听说的目标表述远远简略于阅读与习作的目标,可见其在课程标准中的实际地位。小学阶段将听说调整为“口语交际”,其初衷虽然是为了强调日常口语交流的“情境性”“交际性”“互动性”“逼真性”,其理念可谓先进。但是,细读课标中的小学阶段性目标,我们却发现,在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6个目标中只有1.5个是听话教学;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只有3个听话教学,都非常笼统;第三学段,6个目标中有5 个说话教学,只有1个是听话教学。可见,“口语交际”这一提法虽然理念先进,但实际上却并未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因而就更难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听和说合二为一,变成了“口语交际”。台湾地区的《国语文课程纲要》则将“聆听”“说话”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两大范畴,采用分别陈述的方式,并与“阅读”“写作”相并列。很显然,台湾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听和说部分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使其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真正占据了“半壁江山”。

《国语文课程纲要》规定了台湾地区小学阶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衡量学生的聆听能力。

一是能养成良好的聆听态度,能自然安静地聆听;喜欢聆听别人发表看法;能养成仔细聆听的习惯;能养成喜欢聆听不同媒体材料的习惯。面对说话者,能做到在聆听时凝视说话者;能注意聆听而不插嘴;能让对方充分发表意见;能礼让长者或对方先行发言;能学习使用礼貌语言,适当应对;能主动参与沟通,聆听对方的说明,还能养成耐心聆听乡土语言的态度。

二是能把握聆听的内容,主要包括能听得正确,能听出重点,能有条理地掌握聆听到的内容;在聆聽过程中,能思考说话者所表达的目的,系统地归纳他人发表的内容;能在聆听过程中感受说话者的情绪;在聆听过程中,能以适当的表情或肢体动作回应对方;能正确记取聆听内容的细节与要点;在聆听不同的媒体材料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资讯;能结合科技资讯,提升聆听的能力,以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聆听的速度;能边聆听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还能概略听懂乡土语言表达的重点。

三是能听出说话者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能概略听出朗读时优美的节奏,能主动学习说话者的表达技巧。

对说话能力,有如下要求:能正确发音并说标准国语,能有礼貌地表达意见,能生动活泼地叙述故事,能把握说话主题,能充分表达意见,能表现良好的言谈,能把握说话重点并充分沟通。台湾地区《国语文课程纲要》中关于“说”的课程目标有86个,其中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的一些关于“说”的态度、技巧、情意的目标,部分摘录如下:

3-2-3-1他人与自己意见不同时,仍能理性地沟通。

3-2-3-3能谈吐清晰优雅,风度良好。

3-4-1-7 能因不同说话的目的与情境,适度表现自己。

3-4-3-1 表达意见时,能尊重包容别人的意见。

3-4-3-2 能以感性的话语,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3-4-3-3 能言谈中肯,并养成说话负责的态度。

这样详细的关于“说”的86条标准,让我赞叹;而在说的过程中“尊重”“包容”“适度”“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中肯”“负责任”“风度”等字眼出现,除详尽外,妥帖到位的要求让我佩服。

比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发现,总目标只有第九条中提出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但是,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听说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听说教学处理比较随意,甚至流于形式;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课堂并不重视,听说能力几乎未被列入评价的范围。

二、听说课程设计的具体化是听说能力提高的关键

(一)教材的具体化

听说课程在目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听说课程的设计、形式的呈现、策略的选择,台湾地区的国语教材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翻开现有的苏教版教材,听说训练占有的篇幅实在很少,一般都在单元练习中出现,要求也简单,年段关系不甚清晰。这给一线教师可练可不练的感觉。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听说训练的年段要求,确定每个听说训练的具体目标、策略。在听说课程中,究竟让学生“听什么”“说什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构成听说课程内容的直接基础。然而,苏教版教材只在六年级下册“漫话奇思妙想” “与××对话”中零星存在。这种零散的、无序的内容与要求不能让教师对听说教学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直接导致听说教学流于形式。相比较而言,台湾地区有专门的聆听材料。

台湾地区语文课程纲要建议听说教材的编写要具体、好懂、有用。对每一次的听说训练内容的呈现,教材都进行了儿童化、情境话的改造。如,该地区的康轩版低段第一册教材中每个单元前都有聆听内容设计。我们来看看这张表格。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内容翔实、实用。它能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教会学生掌握听说的技能方法,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

(二)听说课程的目标不止于听说,更是一种文化态度

我们先看下表:

从上表看出,听说课程的内容是《小小辩论会》,对辩论目标,康轩版教材的定位是“激发我们的思考,提升我们的机智反应及说理能力”,而我们苏教版的目标定位是“提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而对辩论的准备、过程、辩论后的提醒康轩版更为具体,而苏教版只是让学生参考电视节目中的辩论场面。电视节目中的辩论场面真的值得我们的孩子参考?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三)听说课程设计落实在真生活

虚假设计已经成为我们口语交际的常见形态,如,学会表扬、学会批评。但是,话人人会说,真正能把话说好的人却不多。说话的时候,若能分辨说话的时机、对象,注意说话的语气、分寸,再配合情境,加上一些幽默,相信可以让学生把话说得更好,成为一位表达高手。

下面是台湾地区南一书局(四年级下册)国语教材中《口述见闻》的内容。

注意几点:

1.一次只讲一个主题:只有针对所讲述的主题作完整的表达,听者才能掌握你所要传达的信息。

2.叙述要有条理:依事情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通顺而连贯地汇报,而且要避免用使人听了会厌烦的口语,如 “那个”“然后”“对”……

3.神情要自然:心情放松就不会出现耸肩、吐舌、摸头、抓耳、摇晃身体等分散听者注意力的动作。

4.音量和速度要适中:音量过大或过小、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听者听不清楚。如果掌握得当,就可以让听者更容易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除了做到上述的要点,也要注意上台的礼貌;此外,听众也要有风度,不论台上的人讲得好不好,都要给予鼓励。这样,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愈来愈好。

台湾地区国语教材在低年级注重生活语文的教育,在“统整活动”中,设计安排了如何教学生礼貌接电话、如何在遇到问题时请教别人、如何完整回答问题等,训练学生在耐心聆听对方的基础上,礼貌、合适地通过语言进行充分沟通。

(四)听说训练的可检测性是听说训练有效的保障

聆听与说话的评估是最难操作的,那如何评判学生这两方面的成绩呢?

我们的教材听说教学内容放在一个单元练习中,只占一小部分。而实际操作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都是随意发挥。再加上现在的教学质量检测,很少有听和说的形式;即使有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都是以书面的形式出现。有的放矢才会有效。听说训练的评价和检测除了在生活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外,教学过程中的常态检测则是听说训练的有效保障。

香港地区的小学语文学科也将听说与读写纳入了全港性的系统评估。比如,说话评估,三年级就包含看图说故事与小组交谈两部分;六年级则包括看图说故事、小组讨论与口头报告(3分钟准备,限时1分钟)三部分。聆听的评估,三年级的考试时间为20分钟,完成14道题;六年级的考试时间为25分钟,完成20道题。两个年级都是听两段材料,每段材料均播放一次。每部分材料播放后,设有答题时间。

最難操作的说话评价,因为有了具体明确的标准,也就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评分标准,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就能促进说话教学的有效展开。

综上所述,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需要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材设计、评估体系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具体化
关于高中数学学科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参与影响,促进成长”
浅析《电工电子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