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创业极”对大学生创业的迭代促进机制研究

2017-05-06 01:01张秀娥方卓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张秀娥++方卓

摘 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活力的有效手段,如何鼓励大学生群体投身创业浪潮是创业型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大学生“三大创业极”对创业活动的带动效应出发,分析创业者、信息资源和技术、创业环境三要素在创业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索自由、开放的创业生态环境下,创业团队、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企业在形成极化效应的同时,发挥扩散作用对大学生创业活动重复反馈、不断提升的迭代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三大创业极”为核心,以创业生态环境为支撑,各要素协同发展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极;迭代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4-0066-0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自主创业成为减缓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力、创新创业热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创新创业的主流群体。然而,《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6.3%,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由此可见,我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在完善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点,针对性地制定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措施。因此,本文提出大学生的“三大创业极”,分别从创业团队、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三大核心点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主导作用。同时,创业极能对其他大学生的创业行动产生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创业极的优先发展,带动邻近群体的创业活动的涌现,形成“创新创业网”,最终推动整个国家创新创业的发展。

一、创业极及其形成条件

经济发展通常是从初期一个或数个增长极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扩散的,由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1]。而创新是增长极理论的基础,由创新驱动的创业活动要实现均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不平衡发展是必经之路。创业是将机会、资源、团队进行不断整合的过程[2],特别是在创业初期,面对具有巨大潜力、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机会,团队和资源能力与创业机会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此时的不均衡现象尤为明显。随着自由现金流的良好运转、外部优秀人员的注入、团队领导力的增强,使创业过程趋向于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创业过程是在某些创业点上迅速发展,以乘数效应推动其他要素的发展,实现整个创业过程不间断的平衡。因而,本研究认为,在这个平衡过程中,推进性单元便是创业过程的创业极。创业极并非出现在所有的创业行为中,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创业活动中,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和以不同的方式向外扩散发挥带动效用,进而对创业型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创新是创造活动的灵魂,而大学生群体是最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主体,激发大学生创业极的发展及扩散效应,是传播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有效手段。创业者在个体素质禀赋、创业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创业活动的发展是不均匀的,是以不同强度成点状分布的,会通过协同带动作用,感染周围个体参与创业活动,进而实现创新思维、激情的传递。因此,每个创业极对创业型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创业极的核心地位及其领先和示范作用,是分析其带动效应的关键。

(1)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创业者是创新活动中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人力资源,具有较高警觉性的创业者能敏锐地捕捉创业机会,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实现要素的价值最大化。创业激情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动力源泉。个体的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积极主动参与创业活动、为企业发展坚持不懈的动力[3]。情感传递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可以转变成一种社会作用,影响周围个体的创业热情[4]。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在识别机会、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提升企业绩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逐步感染周围群体对创业活动的感知,并“由点到面”的向外扩展,使越来越多的个体产生创业意愿。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是创业极形成的前提,创业者通过不断的创新,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使创业处于“均衡—非均衡—新均衡”的动态之中,逐步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2)信息资源及技术的支持。信息资源是创业者可获得的有组织、有序化的信息集合[5]。信息资源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创业者与创业环境的相互沟通与协作,是各信息生态要素的粘合剂,是整个创业信息生態系统维持、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要素[6]。创业信息资源的聚集不仅会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会产生“极化”的趋势,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扩散。

(3)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是创业者创建企业、经营企业和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要素。每个创业者都处于宏观创业环境之下,因此创业者对环境的了解程度会间接影响创业者对创业的认知和信心[7]。政治环境是创业者选择创业领域以及产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也是创业者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关键要素,包括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消费者结构等;社会文化因素是包括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影响着创业活动的发展。良好的创业环境作为创业极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创业资源获取、创业团队形成与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利于创业极扩散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二、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创业极”

大学生创业极形成是鼓励创新创业的出发点,重点是从创业者自身出发,在提升创业团队素质的同时传递创新精神、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连锁带动效应。大学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首选方式和有效途径。而创新创业企业是有创业意愿的个体或团队所创造的由无到有的组织,更加关注技术、服务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其发展过程更值得大学生创业者借鉴。因此,大学生群体在具备创业知识、技能同时,应通过与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与创新创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大学创业教育成果的“产学研”结合,在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创业实践、企业发展过程,为创业活动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为此,本研究分析了由创业团队、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企业组成的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创业极”(见图1),从团队资源利用出发,探究大学创业教育及创新企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活动增加的重复迭代作用。

在鼓励创新、自由开放的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各创业极之间相互作用,逐步推进、协调发展。首先,创业团队是高潜力发展企业的关键要素,有着较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资源利用、识别机会方面有一定优势。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实现意识,提升了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使其在持续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创造。其次,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创业教育是学习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的首要途径,规范化、体制化的创业教育是构建系统性创业知识体系的关键。以人为本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也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激发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系统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8],与此同时,加强与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参与、企业实践等非正式教育方式中弥补社会经验的不足。与创新创业企业的良性互动,能有效的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在为企业注入新思维拓宽发展视角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研究成果转化提供帮助。因此,加强高校与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而且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进一步识别新机会、利用新资源,从而形成一种重复反馈提升的更迭过程。

大学生创业极的迭代过程,体现了创业团队、大学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配效应。大学生在不断提升自身创业素质的同时,通过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实现对周围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的带动作用。

三、“三大创业极”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效应分析

创业极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力量,所拥有的优势和特点决定了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带动作用。不仅会自身形成强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会与周围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形成互动,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一)极化效应

迅速增长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吸引和拉动其他个体的创业意识,使创业活动的极化效应成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关注点。经济学领域认为,极化效应是不平衡发展的表现,是增长极扩展带来的不利影响[9]。然而,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将资源要素投入某些核心区,是一种优先发展的革新方式。这种革新将不断地从创业极向外扩散,引导边缘区创业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三大创业极”的极化效应作用如图2所示。

大学生创业的极化效应首先出现的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激情的大学生群体的极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了创业这一共同目标集聚到一起,形成群体组织的极化,组建创业团队。创业团队共同的创业理念决定了团队的行为准则,构成了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形成的基础[10]。团队成员在技能、经验、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异质性,扩展了团队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相互补充和平衡的作用[11]。此外,团队成员独立且有差别的社会网络,扩大了可以利用的社会网络资源。具有较高素质的团队将集聚和吸引更多的创业要素,率先成为利于创业活动发生的创业极。大学创业教育在传播创业理论与知识,扩展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是新思想、新技术的集散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激励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出发点,围绕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三方面的系统性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构建创新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要将创业教育从传统的大学教育解放出来,打造自由的创业氛围,弘扬鼓励创新、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有效推进全民创新创业浪潮。正规大学创业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而与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更利于增强实践能力[12]。创新创业企业可在创业经验、运营机制、“种子资金”获取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指导,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也发挥带动作用。信息、技术等创业要素在“三大创业极”之间流动、共享,将三者紧密连接,同时实现技术、资源等创业要素对周围群体创业活动的支配和引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初期,在创业团队、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企业方面形成三个核心区,创业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在创业极汇集,形成发展速度突出、辐射能力较强的“磁场”。

(二)扩散效应

在创新创业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创业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创业极的极化效应将削弱,扩散效应将增强。扩散效应是大学生创业极通过一系列的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群体扩散的过程,如图3所示。利用创业极的推动力带动周围群体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活动参与,逐步缩小创业极与其他群体的差距。

扩散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以创业极为核心对周围群体产生较大的乘数效应。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思想、信息资源、技术等各要素向周围扩散[13],或凭借影响力带动和分流部分要素向其他大学生群体聚集,形成具有较高创新创业意识的创业思潮。有着共同创业共识和目标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为整个创业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此外,在创新型大学创业教育和实践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协同带动下,形成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三大创业极”。由于创业极在资本、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刺激本校或周围同学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进一步促进本省或区域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增加,特别是提升该地区大学生的創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创新创业精神的传递会感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或参与创业活动,这将对整个国家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动力。与此同时,国家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使政府、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会在相关的扶持政策、创业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极的强化注入新的要素资源。因此,会形成一个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集聚,创业极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者彼此学习、协调发展的创业生态系统。

四、打造大学生“三大创业极”的举措

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创业极”,是带动大学生创业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准确定位三者的作用,形成以“三大创业极”为核心,创业生态环境为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体系。通过各要素的联动机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为我国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组建多层级的创业团队结构

创业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是单个人的行动,由于创业需要多种资源、机会的协作,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创业团队是风险投资项目的承担主体,风险投资家会着重考虑创业团队的技能和经验,而不只是单个创业者的素质[14]。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单个个体在知识、技能、经验、社会网络等方面都较为薄弱,更加需要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个体协同合作。

大学生团队成员在技能、角色、权力层次上的清晰的定位,是构建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创业团队的基础。技能层面是创业团队的基础,角色和权力层面是团队技能发挥作用的手段。首先,大学生创业团队各成员在技术、生产、市场、运营等职能方面分工清晰,成员在技能方面的互补能促进团队高效运作。团队成员在技能方面的异质性、互补性能有效提升创业团队绩效,对新创企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产生长远影响。其次,个体在创业企业中担负的不同角色是创业团队成员的角色结构。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往往会存在角色模糊性,容易出现角色错位,甚至角色冲突,因此,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创建初期各成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和任务,明晰在企业中的自我定位,提高成员凝聚力。此外,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权力结构方面,决策权力在成员之间的分布体现公平的前提下,需要考虑角色与权力的匹配,要与成员能力相一致。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应选择具有领导魅力的决策者,各成员在共同创业愿景的驱动下,服从、配合决策者的支配,共同为创业企业的创建、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技能、角色、权力三个维度,构建相互匹配、互补的团队结构,确保创业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是自主创业的基本要求,是开展创业的基础[15]。创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具备了完成创业过程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内在稳定性,对周围潜在创业者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大学生创业素质是以创新创业意识为前提、创业素质为基础、创业能力为核心、创业知识为保障的综合素质体系。

第一,更新创业教育观念,将大学创业教育理念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品质。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鼓励大学生创业,而是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和意愿,善于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为成为创业的实践者奠定基础。第二,设置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创业项目实践等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同时,围绕创业主题,开设相关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课程,完善创业知识结构。第三,在形成以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新时代目标,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转变择业观念,宣传成功创业家艰苦创业历程,弘扬创业精神。第四,构建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创业师资队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针对专职教师,在提高理论水平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效融合。同时,聘请一批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辅导。因此,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大学创业教育,为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提供支持,实现自身由学生向创业者的转变,并带动周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创业活动。

(三)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企业是大学生“三大创业极”中与外部创业要素进行交流的重要一环,利于宣传和传递创业思想,同时在创业经验、企业运营机制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以帮助。因此,在创新创业企业与高校之间打造创业实践平台是开拓大学生创业视角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企业是处于初创阶段、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创新开拓型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主要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为主,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经历可为其提供有效的参考,因此,应加强高校与创新创业企业的交流合作。首先,校企联合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学校以教育实践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当前市场形式,使学生客观的认识创业环境,避免盲目性。校外实践基地是融入市场经济,参与经营竞争的实践场所,聘请创业企业专家担任顾问,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能力。其次,高校与创新创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在读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拓创业感知视野。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的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同时,针对本地特色开展启动资金在1万到2万元之间的创业竞赛项目。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参与该比赛,并邀请合作创新创业企业中有经验的创业者做指导,对有创新且有潜力的项目将投入启动资金,由创业团队实践该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锻炼团队的协作精神。因此,通过与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提升其他潜在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意愿。

(四)优化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

自由、开放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是创业团队、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企业“三大创业极”的发挥带动作用的基础。创业生态环境包括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中所面对的各种可利用要素的总和[16],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下,创业的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创业极之间自由流动,在提升各创业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扩散和共享实现对周围群体的协同带动作用。

第一,政治因素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是大学生选择创业领域及产业优先考虑的因素,如税收、法律法规、货币政策等。现阶段,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在注册资金、经营范围、行政管理费用、税收减免和创业补贴等方面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然而,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5%左右,那么创业政策与大学生真正需求是否匹配成为新的关注点。因此,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制定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创业项目的相关政策,在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同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政策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关注大学生创业项目,并制定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吸引更多风险资金注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第二,经济因素是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准备和实践阶段所面临的社會经济条件。整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宏观上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稳定的经济环境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因此,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经济氛围,能够加快创新方式转变,为创新、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基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三,信息技术因素是大学生创业者选择领域的技术状况,特别是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如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等。面对不断的技术更新,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和自身优势,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大学生通过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技术发展趋势和替代技术做出预测,通过技术创新获取、吸引信息资源,为创业企业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第四,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有着巨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积极宣传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和经验,作为“活教材”引导大学生择业观念转变,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此外,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渲染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容许失败、学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设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总之,面对动态的创业生态环境,大学生创业者需要适应外部技术、竞争的快速变化,获取、利用有效资源提升创业能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群体的创业热情。构建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以政府政策、社会文化、技术、经济为主的创业生态环境为依托,“三大创业极”为核心的协同作用系统。通过大学生“三大创业极”吸引创业要素,实现群体协同发展,经过扩散效应传递创新创业思想、创业激情,波及更多地区或区域,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兆同.论我国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实现[J].江苏社会科学,2009(6):73-77.

[2] Timmons J A,Spinelli S.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 Burr Ridge,IL: Irwin,1994.

[3] Baron,R.A.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why" Ques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 221-240.

[4] Cardon,M.S.et al. Measuring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Scale Valid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373-396.

[5] 张秀娥,方卓,毛刚.基于信息生态学的创业认知边界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5):91-97.

[6] 王晰巍.信息生態环境对网络团购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2014(5):140-145.

[7] 王秀峰,李华晶,张玉利.创业环境与新企业竞争优势:CPSED的检验[J].科学学研究,2013(10):1548-1552.

[8] 马君,郭敏.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动态演化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9-64.

[9]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1:59.

[10] 薛红志.创业团队、正式结构和新企业绩效[J].管理科学,2011(1):1-10.

[11] 牛芳,张玉利.创业团队异质性与新企业绩效:领导乐观心理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1(11):110-119.

[12] 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值维[J].教育研究,2015(2):59-66.

[13] 高丽娜,蒋伏心. 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10:31-36.

[14] Gartner W B,Shane S A. Measuring Entrepreneurship over Tim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4:283-301.

[15] 李小玲,何桂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学习与实践,2015(6):45-51.

[16] Gnyawali D,Fogel D.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4).43-6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
从“互联网+”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校园咖啡屋运营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