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08 02:59李素芝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对于目前义务教育而言,教育的方法不会继续沿用传统教育的“照本宣科”固定模式,这也是由于教育的方向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方向,所以要求教育方式更加具有人文性、高效性等诸多特征。即如历史教育而言,虽然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作为一门“副科”,但是不可忽视其教育意义和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目前多数学生而言,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将有利于他们审视与思考,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研究

初中时期,是传统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不但要強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教育,同时还需要强化思想教育。而对于以往历史科目教育而言,主要是沿用“灌输”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兴趣往往关注较少,这也导致教育流于形式化。特别是针对诸多经济落后的地区,即如农牧地区,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对于思想教育关注度较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而调整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在于学习习惯的纠正。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一)切实性。对于历史教育而言,应当是遵从客观切实的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历史故事需要满足切实性,即应当选择一些公认的、客观的、实际存在的史料故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正面的教材,而并不是随意选择甚至编造一些史料故事,否则往往会因为经不起学生的考证与查验,而产生事则其反的效果,甚至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公信力与形象。

(二)有趣性。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具有趣味性,而要保证历史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启发与引导作用,则应当保证选择历史故事的有趣性,即能够增加学生的关注力,进而保证教师能够通过故事情节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而且故事选择应当避免低俗、老调重弹等问题,即具备足够的新鲜感。

(三)目标性。任何历史故事都具有其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而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时,则应当保证故事体现出的寓意目标与当前实际历史教学一致,即保证教学不脱离内容主题,而且无论在故事拓展、提问等多个方面,都需要结合书本的基本理念与大纲的要求。简单而言,历史教师应当提炼书本教学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查询相关的故事,导入教学过程中[1]。

(四)对比性。对比性,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教学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虽然一些故事本身并不符合史实,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并不在于让学生了解或者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些史实资料的对比,即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而这种故事本身可激发学生根据故事进行主动思考,进而激发课堂主动学习、主动探讨的积极氛围,也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故事引发学生关注。由于故事本身具有生动性,而历史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导入故事引发学生的关注度.例如: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课程章节讲解,若是仅仅复述课本内容,学生即便是仔细聆听,往往也难以体会这一运动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特征,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出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的一些身世故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同时故事本身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的关注度提升,进而达到学习的效果。

(二)以故事强化课堂引导。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进行思考,教师则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热门的话题、电视历史剧等作为对比,即如在《芈月传》,商鞅提倡变法,却死于变法,这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其触及了诸多王公贵族的利益底线,进而难以获得支持,特别是在惠文王登基后,其便成为了通缉犯,予以车裂之刑;而在史实记录中,商鞅死的原因则是由于其逃往了郑国黾池,最后被秦国攻打,死于郑国,而车裂之刑则是在其死后进行的。此外,在对比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述《芈月传》故事中的内容,主要是让普遍学生对这种普遍错误观念提升意识,最后再通过鲜明的史实进行推翻,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深刻的印象[2]。

(三)以故事简化概念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流程中,还会涉及到主动的概念词汇知识,虽然普遍都可以通过教师讲授、解释,让学生理解。但是依然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概念内容,而这些就需要通过历史故事进行举例,进而有效简化这些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即如“半殖民地半封建”属于一个新的概念,即便是学生本身对殖民地与封建社会存在一定的认知,也往往难以理解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我国历史割地给外国的史实故事进行解释,即如香港被英国殖民者占领,丧失主权,但是实质还是中国的土地,而其本身又属于外国侵略者的殖民地,所以可以将中国当前的状态视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3]。

综合而言,以往“照本宣科”的历史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主要是由于教学过程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不足,再加上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参考的阶段较少,而且缺乏灵活性,所以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不足,更不用说提升学习效率。而故事教学的意义在于利用故事的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以及对比性,从而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同时强化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与引导性,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课堂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对于历史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4).

[2]孙建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0(21).

[3]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一一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作者简介

李素芝(1986-10~)女,汉,湖南邵东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达坂城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