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2017-05-09 01:06周永群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课程

周永群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

一、梳理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容繁多,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归纳,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学完整堂课后,他们对所学知识往往不能亲自做到有条不紊的归纳,即使归纳了,也不一定能够完整地归纳出要点,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二、结合生活,进行多角度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较为浅薄,这也是家长常常对孩子们说的,“你不懂这个社会,等你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知道了。”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与生活中的冲突就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与实际并不能得到广泛认同。许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了好事却得不到表扬,甚至会得到相反的遭遇,因此让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生活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不是依附于课本。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告诉学生“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先播放一些视频短片,通过一些实例告诉学生“你会怎样做?你会想到人们有什么样的评价?”我们需要与生活结合,让学生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是非观念,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建立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收集交流信息,加深教材理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村内容虽然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又浓缩了社会生活,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数据、图片等资料,课堂上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透过这些生动、鲜活的信息,探知社会生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告别贫困奔小康》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家人、邻居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收集相关的报刊、图片、实物等资料,上课时进行展示、交流。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了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情感,较好地实现了这一课的认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借助现代媒体,扩展教学时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时空跨越幅度较大,不少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为我们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媒体,突破时空局限,传递丰富信息,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例如《环球旅行去》一课,文中介绍的埃及、希腊、维也纳等地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大多学生不可能去旅行。为此,教师收集了最能代表埃及、希腊、维也纳等地历史、文化、生活的视频和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进行一次“环球旅行”。通过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了解了各国不同的异域风情和多彩的历史、文化、生活,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五、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于未知事情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非得弄个究竟。悬念,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总结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学习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通过设置悬念,既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便于下节课的学习,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

我们在教学中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对于日常的考试是为了能够“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我们在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是为了对学生的改进,而不是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可以由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我们重點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个人对其他学生和自己评价,得到主观与客观两种结果,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这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兴趣,鼓励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七、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在社区内以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建立相关的学生活动站,实现社区的教育活动。我会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校外活动实践,比如社区的公司、商场等,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提升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更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理念与认识。

教师应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这一“大课堂”去参观、去调查、去实践、去体验,创造条件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例如:在学习《负重的大地——地球变脏了》一课后,教师相机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美化家园”志愿者服务活动。小志愿者们深入工业园区和居民社区开展环保调查、发放环保倡议书,到街上进行卫生环保劝导和清除城市“牛皮癣”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在人生之路上的德育引导课程,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虽然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只要重视它,认识它,并不断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用多元化的方式触及到学生的内心,就能够对学生的心灵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周宏.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主体间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