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间团结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05-10 12:25宋玛丽岑慧红陈佳伟邝仕源
护理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维度护士环境

宋玛丽,岑慧红,陈佳伟,邝仕源



护士间团结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宋玛丽,岑慧红,陈佳伟,邝仕源

[目的]了解护士间团结度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护士间团结度问卷、护士工作环境问卷对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各一所二级、三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共47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间团结度得分最低的是学术团结维度(3.48分±0.67分);护士工作环境得分最低的是文化敏感性维度(2.71分±0.50分);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与护士间团结度呈正相关(P<0.05);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工作科室、职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医院等级;分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冲突处理方式、内部工作动机、领导和自主、团队合作及工作年限、科室、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结论]医院应该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间团结度,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士;团结度;工作环境;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

护士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护理工作又是一种团体性较强的工作,护理人员工作间的团结氛围将直接影响护士的护理质量[1]。护士间团结度是指在医疗活动中护士间相互支持和分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程度[2]。护士间的团结合作能够提升护士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3],增加同事间的互助率,提高护士间的协调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4]。而良好的护士工作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和发挥护士的才干,提高工作满意度,改善医护、护患和护护之间的关系[5-6]。本研究旨在调查护士间团结度和护士工作环境的现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护士间团结度、改善护士工作环境、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7月—10月在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各一所二级、三级公立综合性医院随机抽取呼吸

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妇科、儿科、手术室、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临床护士共473人。纳入标准:①从事所调查科室工作满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②自愿参与此项调查工作。排除标准:①工作经历不足1年者;②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者;③调查期间不在岗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护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科室、职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②护士间团结度量表[7]:由Uslusoy和Alpar于2013编制,由高佳等人译成中文,中文版问卷由3个维度(情感团结、学术团结、负面观点)21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从“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值1分~5分,负面观点采用反向计分,总分越高则护士间团结度越高。中文版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Guttman分半信度为0.846,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为0.86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8]。③护士工作环境量表:由8个维度(医护关系、内部工作动机、病人信息交流、冲突处理方式、领导和自主、团队合作、文化敏感性、对实践的控制)38个条目组成。采取4级评分方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赋值1分~4分,其分值越高,表明临床护士工作环境越好。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3,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0.78~0.88,内容效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89[9]。

1.2.2 调查方法 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有效回收率86.0%。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到各医院的病区与护士长一起发放,在统一指导语前提下,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独立自愿填写,填完后当场回收,如护士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做到当场回收时,由课题组成员1周后统一收回。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护士间团结度情况及护士工作环境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护士间团结度与护士工作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使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分层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岁~48岁(28.64岁±8.32岁);二级医院197人(41.6%),三级医院276人(58.4%);工作年限:1年~2年占12.9%,3年~4年占24.9%,5年~6年占20.9%,7年~8年占12.5%,9年~10年占5.3%,11年~19年占13.1%,≥20年占10.4%;工作科室:急诊科55人(11.6%),普外科50人(10.6%),儿科51人(10.8%),妇科49人(10.4%),神经内科48人(10.1%),心内科47人(9.9%),ICU38人(8.0%),呼吸内科35人(7.4%),骨科38人(8.0%),神经外科33人(7.0%),手术室29人(6.1%);职称:助理护士4人(0.8%),护士191人(40.4%),护师209人(44.2%),主管护师67人(14.2%),副主任护师2人(0.4%);婚姻状况:未婚142人(30.0%),已婚327人(69.1%),离异4人(0.8%);学历:中专13人(2.7%),专科193人(40.8%),本科256人(54.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11人(2.3%);月收入:1000元~3000元109人(23.0%),3001元~5 000元188人(39.7%),5 001元~7 000元97人(20.5%),7001元~9 000元66人(14.0%),≥9 001元13人(2.7%)。

2.2 护士间团结度各维度得分情况 护士间团结度总均分为(79.95±10.99)分,3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情感团结(4.17±0.62)分、负面观点(3.61±0.81)分、学术团结(3.48±0.67)分。

2.3 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得分情况 护士工作环境总均分为(111.38±12.12)分,8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病人信息交流(3.05±0.50)分,对实践的控制(3.04±0.47)分,领导和自主(3.02±0.44)分,团队合作(3.01±0.51)分,医护关系(2.98±0.63)分,冲突处理方式(2.91±0.36)分,内部工作动机(2.82±0.48)分,文化敏感性(2.71±0.50)分。

2.4 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护士间团结度的单因素分析(n=473)

2.5 护士工作环境与护士间团结度的相关性分析 将护士间团结度与护士工作环境8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冲突处理方式、内部工作动机、对实践的控制、领导和自主、医护关系、团队合作、文化敏感性、病人信息交流与护士间团结度均有相关性(P<0.05),见表2。

2.6 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多因素分析 对护士间团结度进行分层逐步回归分析,把护士间团结度得分作为应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及护士工作环境的8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分层:将年龄、工作年限、工作科室、职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医院等级划为第1层;将护士工作环境的8个维度划为第2层,见表3。

表2 护士工作环境与护士间团结度得分的相关性

表3 护士间团结度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良好的工作氛围有益于促进护士之间的团结协作,减少分歧[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工作环境与护士间团结度呈正相关(P<0.05),良好的护士工作环境将促进护士间团结度的提高。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因素包括工作年限、工作科室、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冲突处理方式、内部工作动机、领导和自主、团队合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间团结度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团结维度(4.17分±0.62分),而学术团结维度(3.48分±0.67分)得分偏低,这与刘延锦等[1,8]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护士群体多为女性,对团队情感较重视有关。而学术团结维度分值低,可能与护理人员多以中高职教育为起点,对科研的学习、认识不够,加上临床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有关。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为护士创建科研氛围,增强护士的科研能力,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在对护士工作环境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是病人信息交流(3.05分±0.50分),而文化敏感性维度得分偏低,为(2.71±0.50)分,这与王霞等[11-1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随着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护士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有所提升,医生、病人、家属也愿意与护士进行更多的分享与交流有关。文化敏感性是指评价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护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护患沟通及护患关系[12]。然而,由于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且内容缺失或不足[13],加上护士工作繁忙容易忽略病人间文化的差异,使得文化敏感性低。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的多元化。

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与护士间团结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说明护士工作环境越好护士间团结度越高。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冲突处理方式、内部工作动机、领导和自主、团队合作。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就会陷入人际关系困境,导致护士间团结度下降。内部工作动机是指因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等而使个体产生的工作欲望。内部工作动机会激励护士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对工作投入程度也高[11]。而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护理团队的凝聚力[13],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工作支持度越高,护士得到的自主性越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越高,对组织的凝聚力更强,护士间的团结度越高。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的,群体的功能也不是成员力量的简单相加,群体内总是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11]。也有研究表明:在密切的团队合作中,护士可表现出高水平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14]。

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个人因素包括工作年限、科室、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工作年限1年~2年相比,工作年限3年~4年、5年~6年、9年~10年、11年~20年、≥20年的护士间团结度得分更高,这可能与工作年限长具有较高的组织归属感、工作经验丰富、对护理内涵有更深的了解、团队意识高有关[15]。与呼吸内科相比,心内科、普外科、儿科、急诊科、ICU护士间团结度得分更高,这可能与急诊病人较危重,要求团队具有较高的凝聚力有关;而ICU收治的多为跨学科的重症病人,其病情变化快且较危重,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心内科由于病人年龄偏大,且常有突发情况,需要护士间具有较高的团队精神。离异比未婚护士团结度得分高,这可能与离异人员更多将重心转移到工作上,而未婚护士重心在个人生活上,且离异护士护龄长,有着更高的组织归属感有关。本科较中专的护士间团结度得分高,这可能与本科护士所接受的护理教育不同有关。月收入5 001元~7 000元比1 000元~3 000元的护士间团结度得分高,可能与收入高,其工作幸福感高,工作积极性高有关。

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培养护士良好的沟通技能,增强护士间的凝聚力;使护士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挑战性,增强护士对工作价值的认识,进而激励其内部工作动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能力,同时减少对护士的控制,在工作上应给予护士充分的自主权,以增强她们对工作成果的体验,使其因责任感加重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对工作付出,提高组织凝聚力。

[1] 刘延锦,朱娇娇,王爱霞.护士群体同事支持与护士间团结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3):946-949.

[2] Uslusoy EC,Alpar SE.Developing among nurses in Turkey[J].Int J Nurs Pract,2013,19(1):101-107.

[3] Sundin L,Hochwalder J,Bild C,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work related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registered and assistant nurses in Sweden:a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 J Nurs Stud,2007,44(5):758-769.

[4] Ellenbecker CH,Boylan LN,Sarah L.What home healthcare nurses are saying about their jobs[J].Home Healthc Nurse,2006,24(5):315-324.

[5] Simpson MR.Predictors of work engagement among medical-surgical registered nurses[J].West J Nurs Res,2009,31(1):44-65.

[6] Jenaro C,Flores N,Begona M,etal.Vigor and dedication in nursing professionals: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rk engagement[J].J Adv Nurs,2011,67(4):865-875.

[7] 高佳,刘彦慧,解文君,等.护士间团结度测评工具中文版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19-923.

[8] 王军芳,雷金花,王晴晴,等.护士长领导行为与护士间团结度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5,13(26):2635-2636.

[9] 王霞.长沙市护士职业倦怠与护士工作环境的相关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6.

[10] Brief AP,Weiss HM.Organizational behavior:affecting in the workplac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279-307.

[11] 王霞.护士工作环境对职业倦怠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460-462.

[12] 冯慧,薛雅卓,李季.泰安地区护士工作环境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8-450.

[13] 冯慧.护士工作环境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泰山医学院, 2011:49.

[14] Rafferty AM,Ball J,Aiken LH.Are teamwork and professional autonomy compatible,and do they result in improved hospital care?[J].Qual Health Care,2001,10(4):32-37.

[15] 秦建芬,叶志弘,屠乐薇.护理职业环境现状测量分析与改良[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399-401.

(本文编辑范秋霞)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urses’ solidarity

Song Mali,Cen Huihong,Chen Jiawei,etal
(Nursing Schoo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0120 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solidarity among nurse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A total of 473 nurses in public hospitals in Guangdong Province,Hunan province and Guizhou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general data questionnaire,the questionnaire of nurses’ solidarity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of nurses.Results:The lowest degree of solidarity among nurses was the dimension of academic unity(3.48±0.67).the lowest score of nurses' work environment was 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dimension(2.71±0.50).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urses’ work environment and nurses’ solidarity(P<0.05).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gree of solidarity among nurses included age,working years,department,marital status,education level,monthly income and hospital grade.Hierarchical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flict management,internal work motivation,leadership and autonomy,team work and working years,department,marital status and education level affected nurses’solidarity.Conclusion:Hospital should improv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nurses and improve the unity of nurses,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work.

nurse;solidarity;working environment;correlation analysis;influencing factors

宋玛丽,硕士研究生,单位:510120,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岑慧红(通讯作者)单位:510120,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陈佳伟、邝仕源单位:510120,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R197.323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4.017

1009-6493(2017)14-1729-05

2016-03-06;

2017-02-28)

引用信息 宋玛丽,岑慧红,陈佳伟,等.护士间团结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14):1729-1733.

猜你喜欢
维度护士环境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